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针对建文时期的“遗产”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意图将建文帝在明朝历史中的所有痕迹彻底抹去。建文帝那一时期的得宠重臣们,如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等,纷纷遭到清除。方孝孺更是惨遭诛灭全族,这种酷刑在历史上前所未有;而曾在济南与朱棣激战的忠臣铁铉,被残忍地削去五官后丢入油锅,其妻女则被迫进入教坊司成为官妓。虽然猛将盛庸最终选择投降,但他的余生始终被朱棣所打压,生活在阴影之中。甚至连建文帝的年号都被朱棣所废除,他下令凡提及建文执政四年的年号,一律以其父朱元璋的洪武年号替代,建文元年被视为洪武三十二年。
尽管进行了如此彻底的清洗,朱棣内心并未感到安宁。在内奸李景隆的配合之下,叛军成功攻入南京城,随之而来的是皇宫内突发的一场大火。大火熄灭后,与焦黑的遗体一同出现在朱棣面前的,令人震惊地被传言认为是建文帝和马皇后。然而,朱棣显然对建文帝的死亡并不完全信服,他怀疑建文帝必定是通过某种隐秘的方式逃出了皇宫,流落在民间乃至他国,随时准备重新集结力量来颠覆自己的政权。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年里,朱棣一直在暗中寻求建文帝的行踪,以求彻底消去他心中的隐患。
与此同时,消失的还有年仅七岁的太子朱文奎。朱棣穷其一生也未能找到关于朱允炆和朱文奎丝毫的线索。只不过,当时年仅两岁的小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却沦为朱棣手中的棋子。如果说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还能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中找到一丝合法性的依据,那他取代建文帝的行为可谓桀骜不驯。既然他所定义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所谓“奸臣”已然伏法,那理应将皇位归还给太子朱标一系。由于建文帝和朱文奎都不知所踪,理应由两岁的朱文圭继承皇位。
然而,雄心勃勃的朱棣显然不会轻言放弃权力,尽管许多大臣反对,他依然将朱文圭囚禁起来,称呼他为建庶人,最终自己篡位称帝。在接下来的五十余年里,朱文圭一直生活在高墙之内,连以宽仁著称的朱高炽和朱瞻基也未曾放松对他的监管。直到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才突然想到这位被困在南宫八年的叔叔,因而下令将建庶人释放,给予他久违的自由。然而,朱文圭在幽闭和恐惧中已经经历了五十多个春秋,早已心力交瘁,得到自由后的不久,便离世而去。
历史上并没有关于建庶人留下后代的记载,因此,如果当年朱文奎与他一同葬身火海,建文帝的血脉在明朝便会彻底断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