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崛起,短短三十多年间,便成功灭掉了当时令世人畏惧的金国、存在两百多年的西夏以及残存的西辽。尤其是在蒙哥统治时期,忽必烈更是带领蒙古军队深入藏地,击败了割据云南的大理,并将南宋围困至死角。1251年,蒙哥被推举为大汗,并任命忽必烈为漠南及汉地的总管,标志着蒙古帝国对南方的进一步推进。随后的行动中,蒙哥通过外交手段成功使藏地归附,并派遣忽必烈南征,占领了大理。
大理段氏投降后,蒙哥任命其为大理的世袭总管。南宋也因此彻底被包围。然而,到了1258年,蒙哥的大军南下攻宋,三路大军进展迅速,但在四川的钓鱼城,蒙哥亲自带领的军队却遭遇了强烈的抵抗。尽管蒙古军力强大,却始终无法突破钓鱼城的防线。次年,蒙哥在攻城时不幸重伤,并最终因伤势过重去世。蒙古大军不得不撤回,忽必烈也带领他的军队从襄阳撤退,随之而来的是蒙古内部关于继位的争夺。
蒙哥的意外去世为蒙古帝国带来了深刻的隐患,汗国的分裂开始显现。1260年,忽必烈在部分汉地贵族、士大夫以及东部蒙古宗室的支持下,宣布自立为大蒙古汗国的大汗,年号“中统”,象征着他希望以中华为基础建立一个统一的皇统。从这一时刻起,忽必烈彻底转向汉化道路。
忽必烈的举动得到辽金故地的汉族士大夫全力支持,这种支持无疑具有分裂性质。按照蒙古的传统汗位继承制度,继位必须经过先可汗的指定或者由贵族和宗亲的推举。然而,忽必烈的行为激怒了和林的蒙古贵族,他们推举阿里不哥为大蒙古大汗,完全否定了忽必烈的合法性,并视其为叛乱势力。
蒙古内战爆发,一方争夺汗位,一方则讨论蒙古传统与汉化之间的选择。由于忽必烈掌握了大部分蒙古精锐,且依靠中原汉地的支持,他在战争初期便占据了明显优势。而阿里不哥虽被推举为大汗,却未能完全统一蒙古势力,且一直处于被动应战的状态。最终,阿里不哥亲征忽必烈却大败,被迫退回和林,主动权逐渐被忽必烈掌握。
借助汉地的支持,忽必烈迅速稳固了后方,并成功获得了大量蒙古贵族的支持。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阿里不哥几乎屡战屡败,最终在绝望中投降,随后被幽禁致死。
忽必烈的胜利离不开辽金汉地贵族、士大夫的支持。尽管阿里不哥投降后,忽必烈的汗位得到承认,但其他蒙古宗室对其合法性依然持怀疑态度。窝阔台和察合台等部族直接拒绝承认忽必烈的统治,而术赤的许多人也表示不满。即使旭烈兀支持忽必烈,但他的儿子和部分术赤族人却倾向于支持旭烈兀,这使得忽必烈尽管名义上成为大汗,却未能获得所有蒙古势力的承认。
直到阿里不哥投降后,忽必烈改年号为“至元”,并于1271年将国号改为“大元”,正式宣告了元朝的建立。可以说,忽必烈的这一行为提前引发了蒙古汗国的分裂,标志着蒙古汗国的终结,元朝的诞生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朝代开创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