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战争几乎从未缺席。翻开厚重的史书,仿佛能看到一场场烽火硝烟,弥漫在每一个历史时刻。其中有一个现象尤为引人思考:古代战争故事里,攻守双方常常在城池下展开激烈对决。攻城方即便付出惨重代价,长年累月仍无法攻下城池,却仍然死死纠缠。这让人疑惑:既然兵者,诡道也,攻不下城,为何不绕道而行呢?难道古人思想僵化,不懂灵活应变? 其实并非如此,古人智慧过人。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分析,会发现绕城行军并非可靠选择。为什么呢? 首先,必须了解城池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城池的选址非常讲究,险要的山川要道常筑有坚固要塞或小城镇;较大的城池多建在水陆交通枢纽处。想象古代人口稀少、土地广阔,城池如同串联起来的明珠,和平时期是交通枢纽,战时则是咽喉要塞,掌控关键通道就能掌握大片地区的交通命脉。军队调动、物资运输都会因此顺畅。以襄阳城为例,它位于汉水之畔,是南北交通的关键节点,历史上围绕它的战争无数,可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 现代交通便利,开车去其他城市,通常选择高速,因为方便快捷。但高速需要付费,无法随意抄近路。古代行军亦是如此,讲究兵贵神速,多走官道。绕城行军意味着必须穿越山川、沼泽等复杂地形,增加行军难度与时间,拉长战线,很容易遭遇熟悉地形的敌军袭击。 更重要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敌方时不时截断你的补给线,再配合其他地区的军队形成包围,你将陷入困境,甚至可能被迫放弃战斗,这代价非常高昂。其次,城池还是地方政治和经济中心,储备丰富物资。粮食、兵器、资金等战略资源应有尽有。攻下城池不仅能提供安全稳定的据点,还能确保军队获得充足补给与休整机会,为后续作战提供保障。绕城而行则会失去这些重要资源,可能导致后续作战陷入困境。 不过,历史上也有绕城而行的例子。南宋末年,在川蜀、襄樊、淮河流域的东、中、西三路,利用地形与湖泊构筑了完善防御体系,使蒙古大军一时无法突破。蒙古军只能选择绕道,从西面绕过四川防线,直插大理国,再从南宋后方发起攻击,包抄重庆与湖北地区。这种成功绕行,依赖于蒙古军队的强大实力、单兵作战能力、快速机动与持久耐力,以及轻松的后勤保障,擅长闪击战。 明朝靖难之役中,朱棣攻山东时,遇到铁铉坚守,使其行动受阻。然而,像铁铉这样死忠的人少,朱棣抓住机会,绕开济南,以轻兵迅速占领南京。沿途城池观望叔侄争斗,未形成威胁,使朱棣行动顺利。 综上所述,古代选择攻城而非绕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城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绕城的风险和困难显而易见,这是一招险棋,关键在于指挥官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