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祖坟在甘肃吗?
甘肃挖出李姓大唐王朝的祖坟!这是真的吗?事情是怎样的呢? 大家都知道,大唐王朝的祖坟是永康陵,位于现在陕西省三原县。这座陵墓的主人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 李唐的祖坟永康陵,几百年来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存在和地位。然而,清朝道光五年(1825年)的一个发现,却让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道光五年,具体是哪一月哪一天并没有明确记载。那年,甘肃省清水县一位农民在平整土地时,挖到一块石板。结果,这块石板竟然是墓志铭。 这个墓位于县城东20多里的牛头河北岸,白沙乡鲁湾村东边的一个台地上(即鲁家湾)。墓地是坐北朝南的。除了墓志,这里没有出土金银财宝等随葬品,也没有更多的资料。 幸运的是,这块墓志没有被破坏。那时的农民朴实无华,或许觉得墓中的东西不吉利,加上墓志也不值什么钱,便把它埋回了原地,没当回事。 然而,四五十年后,即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当地发生了山洪,洪水把墓志冲了出来。当地的秀才鲁振甲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便抄录了墓志上的内容,然后重新把它埋了回去。 经过仔细阅读,发现墓主竟然是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原来这座墓是李氏家族的祖坟!这件事在当时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否则也不会有人记得如此清楚。 清朝灭亡后,各地开始编纂地方志,甘肃省也成立了地方志编纂机构。民国十八年(1929年),甘肃省通志局要求清水县县长周顺吉去调查这块墓志。周顺吉于是派人将墓志从地下挖出,并将其拓印后呈报给上级。 这块墓志后来被交给清水县教育局保管,现在它被收藏在清水县文化馆,成为研究唐代历史和李氏家族族谱的重要资料。 这一发现过去已经超过了一百年,但在1997年10月29日,《人民政协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名为《唐代先祖李虎墓》的文章,重新将这件事提了出来。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国内学术界特别是陕西、甘肃的学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根据《新唐书·高祖本纪》中的记载,李家的祖先来自陇西成纪(今甘肃省一带)。李虎的父亲叫李天赐,李虎曾担任西魏的太尉,是八柱国之一,曾辅佐北周建立大业。 李虎于公元551年去世,北周的文帝追封他为唐国公,这也是唐朝得名的由来。 李虎的儿子是李昺,而李昺的儿子就是李渊,李渊在长安出生,身上有三个乳头,这被认为是贵人的象征(古人对这种异象的解读不同于现代的观点)。李渊后来继承了唐公之位,开始了李唐王朝的历史。 然而,清水县出土的李虎墓志,却与《唐书》中的记载存在诸多差异。 《唐书》中关于李虎的记载多被认为是夸饰和虚构,尤其是李虎及其家族的事迹,很可能是李唐谱牒史官的附会和篡改。墓志的发现,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它不仅补充了史书的空白,也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为研究李唐皇室的家族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块墓志的全名是《大隋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慎政公上州刺史李府君之墓志铭》。墓志拓本长宽均为38厘米,共有23行,满行23字,字数约475字。 墓志的开头写道:公讳虎,字威猛,陇西成纪人也。昔高阳氏之苗,秦将军之后矣。厥生树下而因李姓焉,徙自陇西,遂称令族……这与《新唐书》上所写的李虎字文彬不同,而墓志上则称他为威猛。墓志还记载,李虎活到了72岁,于公元577年去世,葬于甘肃清水县的莎乡一带,而《唐书》则写他于公元551年去世。这一差异也让墓志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墓志的记载与唐书不一致,特别是李虎去世的时间,似乎比《唐书》的记载要接近实际情况。 《唐书》中提到李虎的父亲李天锡,祖父李熙,称李虎为西魏太尉,封号柱国。然而墓志并没有提到这些职务或封号,只说李虎是慎政公,并未明确说明他担任过太尉或被封柱国。 墓志上也揭示了李虎的原葬地在甘肃清水,而唐朝的永康陵在陕西三原。为什么会出现两处李虎的墓?答案是,永康陵并非李虎的原葬地,而是他的遗体被重新安葬之地。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纪念祖父李虎,修建了永康陵。 然而,关于李虎墓志的发现,也有人提出了质疑。比如,《资治通鉴》记载李虎于公元551年去世,而墓志记载李虎去世时间为577年,差距达到26年。因此,部分学者认为,这两个李虎可能不是同一个人。 另有学者认为,清水县出土的李虎墓志并非李渊的祖父李虎,而是陇西李氏的旁支。 另外,大唐李氏的族属问题也曾多次引发争议。有人认为,李氏家族的祖先是鲜卑拓跋族,而非汉人。民国学者刘盼遂曾提出这一观点,称李唐是蕃姓。然而,陈寅恪等学者对此提出反驳,认为大唐李氏并非鲜卑人,而是来自中原的赵郡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