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建,一批杰出的将领崭露头角,其中徐达、常茂、李善长、邓愈、冯胜、李文忠这六人因其卓越的才能被合称为“开国六公爵”,备受朱元璋器重。
在这六人中,李善长担任宰相,徐达、邓愈、冯胜皆是杰出的名将,而李文忠更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拥有赫赫战功。然而,其中的常茂却是个例外,地位相对较低,他之所以被封为“郑国公”,源于其父亲常遇春的卓越战功。 但常茂的命运却与其父截然不同。朱元璋早年在和州大战中,得到山贼领袖常遇春的投降,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支持。常遇春在朱元璋的麾下表现出色,成为明初大将,为朱元璋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洪武三年,常遇春却在病重的情况下病逝,让朱元璋备感痛惜。常遇春的去世让朱元璋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将领,而此时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却因为一场北伐中的错误受到了朱元璋的怀疑。在朱元璋眼中,冯胜和常茂的矛盾导致北伐计划的失败,使得纳哈出逃,诸事扑朔迷离。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冯胜竟是常茂的岳父,两人在这次北伐中相互指责,成为一时的笑话。在此之后,朱元璋将冯胜撤掉主帅职务,贬谪常茂到广西的龙州。常茂在那里遭受了三年的冷落。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在这个时候降临。开国宰相李善长被牵涉进胡惟庸逆案,成为新的调查线索,导致他被杀。
李善长曾是常茂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这次的审查也牵扯到了其他和常茂关系密切的将领。朱元璋将矛头指向了常茂,要求他自省并招供。朱元璋的圣旨看似宽慰,实则是在敲打常茂的心理。此时,朱元璋对于功臣已经不再容忍,而常茂则在这种压力下感到惶恐不安。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常茂连发两封信给太子朱标,试图得到支持和回应。然而,由于朱标当时在西安,未能及时回复,让常茂更加忧心忡忡。由于长时间的郁积和不安,常茂在当年病逝。在临终之际,他撰写了一封遗书,承认了自己曾在军中犯下的错误,但否认了与李善长的牵连。 然而,朱元璋看到这封信后怀疑常茂是在装死,于是立即派人前往核实。可惜,由于距离遥远和气候原因,等到核查时,常茂的尸体已经腐烂。这次的结果让朱元璋只能得知常茂确实已故。但令人惊讶的是,《恭城县志》的记载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
据该志记载,常茂并未真的死去,而是诈死,棺材里的尸体只是一个和他相貌相似的替身。真正的常茂则带着小妾逃至广西桂林恭城县,生活下去。如今恭城县的常姓人口众多,大多是常茂的后裔。如果这个记载是真实的,那么朱元璋对常茂是否装死的怀疑就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