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许多杰出的人物都留下了自己的独特革命足迹。鲁迅先生以弃医从文的桥段为例,深信拯救民族灵魂比解除疾苦更为重要。他以辛辣的文风激发人们沉睡的心灵,唤起民众觉醒。然而,在这个时代,还有一位高深医术的人放弃了从医,用笔描绘了百年后中国的状况,虽非先知,却应验了百年后中国的繁荣。这位先知是谁?为何他的预言引来鲁迅的不屑与斥责?今天我们将讲述陆士谔先生的故事。
陆士谔,上海名医,出生于上海朱家角,一个在十九世纪中叶只是一个小渔村的土著老上海人。陆士谔家世显赫,祖父是贡生,后来是直隶候补道台,父亲则是同治年间的举人,后来成为内阁中书。陆士谔在医道上得天独厚的传承,外祖父徐山涛是清末时期的一代名医。他在徐山涛的熏染下,学得了扎实的医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年轻大夫。
然而,命运的安排似乎总是充满了巧合。1894年,徐山涛去世,为了更好地传承祖国医学,陆士谔拜当地名医唐纯斋为师。陆士谔的医术因此得以进一步提升,成为备受瞩目的年轻医者。然而,由于年轻,来找陆士谔看病的并不多。
在闲暇时,陆士谔帮助朋友在隔壁的一间小书店里照看租书的业务。这个小书店与他的诊所仅一墙之隔,没有影响到陆士谔的主业。在书店里,陆士谔偶然拿起一本书,看着玩的。不料,他被书中的文章深深吸引。晚上回到家里,陆士谔回忆起书中的文章题目,竟然按照这些题目写了一篇文章。这个举手之劳的举动,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陆士谔坐在诊所里琢磨着昨晚写的文章,两个斯文体面的男子走了进来。原来他们是来看病的。陆士谔专心致志为其中一位把脉,另一个男子拿起陆士谔的文稿默默地看着。看完后,他们对陆士谔说,能不能将诊所搬迁到上海图书馆?原来这两位是大人物,沈知芳是上海世界书局经理,孙玉生是上海图书馆老板。陆士谔捎带着玩的这篇文章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
于是,陆士谔的诊所搬到了上海图书馆隔壁。如同预料的一样,病人数量并没有显著增加,相反,陆士谔的副业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这段时间里,陆士谔创作了《精禽填海记》、《鬼国魂》、《冯婉贞》、《新中国》、《新上海》等小说,声名鹊起。
在32岁时,陆士谔写了一篇名为《立宪四十年之后的中国》的小说,后来成为《新中国》。在小说中,他以陆云翔的身份借助梦境展望未来。这种穿越梦幻的叙述中,陆云翔梦见了上海举办万国博览会,建设地铁,甚至提出将地铁建设在地下以避免高架桥的困扰。这些憧憬,与现实如出一辙,甚至包括了跨江大桥和地下铁道的设想。
陆云翔还在梦中见到了未来的上海高楼林立,宽敞无比的马路,以及由中国收回的租界,华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崭露头角。这些景象与当时的上海完全不符,却神奇地在现实中实现了。鲁迅先生对于这样的未卜先知感到不屑,嗤之以鼻,认为是胡扯八道。然而,陆士谔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用文学描绘展现了今天的上海和新中国的美好,令人叹为观止。
总结一下,我们回顾了陆士谔这位双栖神人的故事,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者,还是一位卓越的作家。他的家国情怀和泛美主义精神超越了当时的现实,成为一位文学先知。陆士谔以其独特的才华,让人们在他的笔下看到了未来的中国,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