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史学者而言,《永乐大典》的发现无疑是一场引人入胜、令人着迷的历史冒险。这部书若能找到,将重新书写明朝以前几个世纪的历史,解开许多历史之谜。然而,如今这部凝聚了无数心血的珍贵之书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了它的抄本,珍藏于国家图书馆。遗憾的是,即便是这个抄本,也仅剩下了不到百分之三的完整内容,令人痛心。
我们一同来探寻这本书的前世今生。《永乐大典》的编纂发起者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这位刚刚夺取皇位的帝王,为了展现自己的仁义,决定编纂一部世所罕见的书籍,将中国数百年来的辉煌时刻全部记录下来。然而,由于他自己无法亲自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于是编书的责任落在了两个人身上,一个是当时著名的翰林院学士解缙,另一个是高僧姚广孝。编纂工作始于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至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历时四个春秋才最终完成。想象一下,这部书总共有3.7亿字,即便是在今天使用电脑打字,也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然而,当时的编书人们却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亲手书写。 然而,在明朝嘉靖年间,放在北京内宫的《永乐大典》差点被大火摧毁。为了确保这本书的安全,嘉靖皇帝下令重新抄写一份,尽管工程浩大,但这样可以确保书籍的绝对安全。这样,《永乐大典》应该就有了两个版本,即正本和副本。然而,副本在清朝末期被八国联军抢走,虽然当时洋人并未真正认识到这部书的真正价值,却抢夺了一部分,最终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残卷留在了皇宫中。 为什么今天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都能找到零散的《永乐大典》呢?那是因为那些被士兵抢走的残卷。直到近代,国外的一些学者才逐渐发现了这本书的价值,于是极力搜集残卷。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副本被抢走了,那正本又去了哪里呢?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在嘉庆二年,皇宫曾发生大火,可能已经毁于火中;二是在明末,李自成撤离北京时,毁于战火;三是被埋在嘉靖皇帝的陵墓中,这一说法最为盛行。由于明皇帝陵从古至今未曾被盗过,所以《永乐大典》在陵墓中只能是一个猜测。期待未来的一天,当我们打开明皇帝陵,尤其是嘉靖皇帝的永陵,能够找到这部珍贵的书籍。一旦找到,将会震惊世界,无数的文化学者将会涌入中国,展开对其的深入研究。然而,现在并非打开地宫的最佳时刻。一阵风吹来,保存了几百年的书籍可能瞬间变成粉末,飘散在空中。那时候下令打开地宫大门的人将会成为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