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中举后兴奋不已,写一首七绝,最后两句诞生两个著名成语
古代有四喜,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喜中,尤其以“金榜题名”最受文人的推崇,因为这是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途径。
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古代文人一生的追求。
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仕途,衣食无忧,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正是广大书生毕生的愿望。
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可以“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更可以“春来登高科,升天得阶梯”,最终“朝为田舍狼,墓登天子堂”。
以上诗句正是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描述。
然而,科举之路谈何容易,有的人一辈子屡战屡败,最终也没能金榜题名。而且高才“难第”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孟浩然、杜甫等人。
不过也有的人屡败屡战,并未气馁,等待人生的机会,最终金榜题名。
中唐大诗人孟郊正是典型的例子。
孟郊曾两次参加科举落第,直到公元796年,他三考才进士及第。
中举后高兴之余,孟郊抬手写下了一首七绝《登科后》,将自己的得意之情、畅快之情写到了纸上。并一举为后世贡献了两个成语,即“春风得意”和“走马看花”。
今天的“诗词漫游记”,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人生,了解《登科后》这首千古绝唱背后的故事。
孟郊的一生可以用“悲催”两个字来形容。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暮年丧子,人生的不幸全让他赶上了。
因为没有什么背景,要想混出个样子来,孟郊只有科举这条独木桥可走。但众所周知,科举这条路,那是布满荆棘和血泪的。
贞元六年,41岁的孟郊第一次来到长安参加科举,不幸落第。
穷困潦倒的生活,残酷的现实不禁让他愁上心头,遂作《落第》诗。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考试失利的忧郁之情,溢于言表,连美好的春光在他眼里也是满眼“冰”愁。
贞元九年,孟郊再次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不幸的是,他再次落榜。
这次落榜的“愁”与“苦”,在他的《再下第》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怎一个愁字了得!
然而命运、现实似乎就是这样,它总是想把你逼向绝境。
带着失意愁苦的心,孟郊回家了。
这一次回家,虽然进士之心在孟郊的心里还没有完全磨灭,但是他的身体对进京之路产生了抗拒,迟迟没有动身。
他是个孝子,出门在外时常思念独自将自己养大成人的母亲,他在《游子》一诗中这样写道: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依堂门,不见萱草花。”
所以,“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也成了他不动身的理由,但这同时也成了他四年后再次只身往长安的唯一动因,因为“父母在,不远游”的核心是孝顺,而孟郊正是奉了母亲之命才三进长安的。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竟然上榜了,这一年是七九六年,多少年后他还记得放榜那天骑马过长安,阳光和煦,春风得意,之前为此忍受的一切屈辱都值得了,这一切在短短的《登科后》一诗中,都跃然纸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策马之“疾”和观花之“速”,烘托出诗人情流的奔腾跃动,将孟郊因中举而一日看尽长安繁华的兴奋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虽有自夸之嫌,但是却让人体会不到,因为这是孟郊感情的自然流露,诚而无伪,毫不矫饰,做到了“真”。
这是孟郊压抑后的大声歌唱,这次第,怎一个,“爽”字了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孟郊一辈子为了科举考试奔波劳碌,历经种种困难,好在他最终成功了。
虽然他一生还是穷困潦倒,但是和那些永远都没考上的考生来说,他是个幸运儿。
千年后,当后人在了解孟郊的生平,读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时,不仅会敬仰其百折不挠的精神,更多地,是发自内心地为孟郊高兴,为之动容。
的确,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孟郊用他的才情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诗”,什么是真正的“春风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