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们讨论过卢绾和樊哙的一些事迹,这次我们再讨论一下汉初刘邦的另一功臣绛侯周勃。
周勃起先是外来户迁入沛县的,靠织丝绢为生。碰到谁家死人了,就去给人家吹箫奏乐,就是吹丧曲。但就是这样的周勃,却也官至丞相,定吕氏之乱。
《史记》中,周勃是被列入了世家的。要知道,能入世家的,不是战国诸侯,就是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人物,或有大功于汉。相对比一下,国士无双的韩信,都只是在列传里(这里又为韩信叫屈了,汉初三杰,只有韩信未入世家)。其余诸如樊哙,灌婴等还得几个人挤在一个列传里。周勃却和他儿子周亚夫一起,被列在了世家里。主要这两父子均在西汉初期起到了定国柱石的作用。
这里不得不要感慨一下,创建汉朝基业的刘邦集团,大多数其出身之低,却又各有定国之能。为何小小沛县,刘邦身边的人都这么有本事?传说刘邦是蛟龙之子,左股有七十二痣,貌有龙颜。难道说真是因为刘邦是天选之子,上天在选定刘邦的时候,在他身边也布置了这么多的人才?这说法怕还是有点笑谈了。
或者说,普天下其实不乏人才,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契机。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伯乐常有,这种八辈祖坟冒青烟的机遇也千古难求。所以,很多人才,缺的是机遇。
话说刘邦集团大多草根,项羽集团乃楚贵族。原来楚汉相争,是一帮草根逆袭贵族的奋斗史啊!
在追随刘邦的争战中,周勃因功绩被封为绛侯。
周勃为人少文,却朴实敦厚,刘邦曾说,周勃这样的人,可以把大事嘱托给他,这样的人,没花花肠子呗,所以刘邦放心。
在刘邦晚年,燕王卢绾谋反,本来刘邦是让樊哙去平叛的。结果中途刘邦因樊哙牵扯到吕氏一族又决定诛杀樊哙,所以派周勃顶替樊哙的将位。
周勃作战归来后,刘邦却已经驾崩了。孝惠帝刘盈继位,惠帝年少,吕后得以专权。吕后大封诸吕氏为王,把持朝政。
吕后为人刚强,手段凌厉,不让须眉。一时朝堂暗哑,无人敢于忤逆。
及至吕后崩逝,陈平,周勃这帮老臣开始奋起,与诸吕争斗,回复刘氏江山。
而此时的朝廷各项大权,在吕后晚年的操作下,皆被吕氏把持着。吕后临死前已提前布局,将京畿地区的军事力量均掌握在吕家手中。她让吕禄掌管负责长安防卫的北军,吕产掌管负责宫城安全的南军。此二人为吕后两个兄长的儿子。
吕氏一族欲发乱关中,齐王带兵西向,意图剿灭吕氏。吕产任命灌婴率兵迎击。灌婴琢磨着,我跟你又不是尿一个壶的,凭啥帮你?他带着军队到了荥阳便屯扎下来,派使者与齐王及诸侯连和,待吕氏有变,便发兵共诛之。
关中这里,周勃等人开始谋划了。但是南北军被吕产,吕禄分别掌控。周勃作为太尉,却不得进入军营,掌控军队。于是陈平和周勃谋划,劫持了吕禄的好友郦商,再让郦商的儿子去哄骗吕禄说,高帝与吕后共同平定天下,刘氏立九王,吕氏立三王,是大臣的计议,已经便告诸侯,诸侯都觉得很妥当。现在太后崩逝,少帝还小,你身为赵王,不回到自己的藩国去,却在长安担任上将,带领着军队,这必定会让大臣猜疑,你何不交出将印,将兵权交给太尉?顺道着你也去劝劝梁王吕产,让他把相国的印也交出来。与大臣盟誓后各自回到藩国,那么齐兵必退,大臣得安,你们也可以高枕无忧了。三言两语,吕禄深觉有理,居然交出了将印。
这里可见吕后这些侄辈后人果真不是做大事的料啊。先是吕产居然让灌婴带兵去为吕氏作战,灌婴是谁?那是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将领,肯为吕氏出力去夺刘氏的江山?接着又是吕禄被三言两语便交出了兵权。这两人的迷之操作实在让人有点咋舌。好比打牌,吕产送了四个2给地主,吕禄嫌不够,又送了对王炸出去。
周勃得到了兵权,来到北军军营,在军门处,行令军中:“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即是说,愿意为吕氏效命的,露出右肩。愿意为刘氏效命的,露出左肩。军中士兵皆露左肩表示愿意为刘氏效命。
此时吕产尚控制着南军,吕产欲进入未央宫作乱。陈平已提前安排卫尉,不得让吕产越过殿门。吕产进入不得,在外徘徊。周勃令朱虚侯刘章带兵千余人前来未央宫护卫,正遇吕产,便向吕产攻击过来。此时狂风大作,吕产手下的人皆不敢战,吕产只得逃跑,朱虚侯在后紧追不舍,最后在郎中府吏的茅厕中将吕产杀死。
其后,周勃等人尽诛吕氏一族。使得西汉初年的这一场危机得以化解。
此时诸大臣商量当今少帝非孝惠帝的亲儿子,不当为帝,要另立新君。于是便推举了薄夫人为刘邦所生的儿子代王为帝,是为孝文皇帝。孝文皇帝及其后来的孝景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提升了汉朝的国力。为汉武帝后来北伐匈奴奠定了经济基础。
这里简短说一下,在孝惠帝及孝文帝之间,还有两位皇帝,分别为西汉前少帝及西汉后少帝,这两位少帝均是吕后为了把持政权而扶上位的傀儡皇帝。关于两位少帝的事情此处且不细表,或许以后别篇另叙。至于他们到底是不是孝惠帝的亲儿子,已成为一笔皇族烂账,反正笔者我是不知道。大臣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要另立一位与吕氏没有任何关系,血统纯正的刘氏为王。
说回周勃,因此功升为右丞相,赐金五千金,食邑万户。
这时没过多久,有人便告诫周勃,你诛灭了吕氏,立代王为帝,威震天下。并且又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获得了尊崇的地位,日子久了恐怕会大祸临头。
这大概是说物极必反,宜功成身退的意思吧。周勃着实是一个朴实的敦厚人啦,这样的话把他给吓到了,有点用药过猛,成为其日后担惊受怕的药引。其马上上交相印,辞去了相位。可是不久,左丞相陈平死了,皇帝复又令周勃为丞相。
后来又过了十余月,孝文帝因为诸列侯各有封地,却都没有去封地就国而留在长安。孝文帝便让周勃率先去封地作个表率。
周勃便去到了自己的封地绛。此时的周勃仍然战战兢兢,也确实啊,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如浮于波涛之上,起伏不定,忽高忽低,一不留神,便沉入海底。那么多的前车之鉴,这不能说周勃老实得胆小,只是有太多的例子让他不能罔顾。
一年多来,每当有河东的太守或郡尉前来巡视,周勃皆暗自恐惧,常常要身穿铠甲,让家仆带着兵器跟随才敢去与官员见面。所以便有人因此事上书告周勃谋反,周勃便被抓到长安下狱了。这里周勃就有点欠考虑了,你这不是本来没屎,非抓一把稀泥裹自己裤兜子上?那不是屎也是屎了。在狱中,周勃惊恐不已,害怕得连话都说不明白。
从以上种种来看,周勃确实是朴实敦厚的人啊,能办大事,却不善权变言辞,处事无措,不能自解。前面就说了,周勃少文,没文化的人,总要吃这方面的亏。其是一艘远洋航船,却不能在浅窄险滩中自处。
周勃在牢狱里,连狱中小吏都凌辱他。周勃无奈,以千金赠送狱吏,狱吏才在书板背面写上“以公主为证”对他进行提示。因为周勃的儿子胜之的夫人正是孝文帝的女儿,这是要周勃让公主给他作证。周勃将自己因功获得的封地及赏赐全部送给了薄太后的兄弟薄昭,让薄昭向薄太后说情,薄太后也认为周勃并无反叛的迹象,等到文帝前来,薄太后提起头巾便扔向文帝,说道,当初绛侯周勃手揽玉玺,掌管北军,要反那时就反了。现在在一个小地方呆着,难道还会造反?文帝浏览了周勃在狱中的笔录,确定并无反意,便释放了周勃,恢复了其爵位封邑。
周勃出狱后,感叹道,我曾统领百万大军,却怎么也不曾知道狱吏的尊贵啊!
周勃经此一劫,却险中逃生了。孝文帝十一年,周勃亡故。其子胜之继承侯位。后胜之因与公主不和,又杀了人,被解除了封地。一年后,文帝又让周勃其余儿子中最贤能的周亚夫继承了爵位封地。
而戏剧性的是,周亚夫后来却也陷入了牢狱之灾,并在狱中绝食而亡。
父子两代名将,周勃诛吕兴刘,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于西汉王朝皆有不世之功,父子二人却又都陷牢狱,境遇何其相似,世事又何其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