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96岁老人为何家中有双枪?老人:粟裕送的
迪丽瓦拉
2025-07-12 17:32:23
0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威胁,我国出台了从建国以来最严格的一次手枪管理制度。文件下发之后,全国各地都按照指示,展开了关于收缴手枪的活动。在这段时间,收缴了很多非法持有的手枪。这时,山东济南的市区里,公安局突然接到一通电话,这是一通举报电话,说在莱芜区,当地的居民看这里住的一个老人,家里好像有2把手枪。公安局的警察挂断电话后,立刻派人去核实情况。当公安局的人赶到老人家中时,看到一个老人,躺在摇椅上,盖着毛毯被,一边摇晃摇椅,一边擦拭着手枪。工作人员一看,这老爷子估计是不懂法律,赶紧严肃地对他说:“您好,老爷子,打扰您休息了。咱们国家现在有明确规定,公民不能持有手枪。您这两把枪,我们得给您收起来,上交到有关部门,您看,这是我们的工作证,希望您理解一下。”老人没想到自己家里的这些老物件,竟然引起了公安的注意,他很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把两把年代久远的手枪交给了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确实不知情,老人从家里的旧皮箱里拿出了一张泛黄的纸条。在看完纸条后,工作人员们沉默了,他们把手枪和小纸条又还给了老人,并对老人说:“对不起,是我们没有了解清楚实情。”那张纸条上写了什么内容?工作人员为什么又把手枪还给了老人呢?难道依法收缴不是理所应当的吗?这个老人到底是什么身份?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头像进入,右上方加个关注,方便日后阅读精选好文。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大家

视频:

96岁老人为何家中有双枪?老人:粟裕送的

年少从军,其貌不扬

其实,这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叫做滕锡远。滕锡远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出生于1925年,山东莱芜的一个村庄里,小时候家里很贫穷,父母在村里有一小块田,勉强够全家人吃上一口热饭,农闲的时候,父母就去县里卖力气挣钱,由于生活艰难,父亲母亲常常是累病了也不舍得看医生,日积月累,小病拖成大病,在滕锡远三四岁的时候,两人相继去世。滕锡远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兄弟几个最大的不过十一岁,几乎没有劳动的能力,父母去世后,只能沦为乞丐,沿街乞讨。当时,正值战乱,老百姓都没什么钱,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兄弟几人常常几天都吃不上饭,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他最小的弟弟活生生的被饿死了。两个哥哥十分愧疚,但是他们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

直到有一天,两个哥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了党组织的队伍,他们看到党组织常常帮助贫苦的老百姓,而且在军队中也能让弟弟有饭吃,于是二人决定加入党组织。

两个哥哥在加入党组织之后,通过和其他战友的多次作战,感受到了党组织队伍的强大生命力。在和滕锡远交谈时,哥哥们也常常给他讲一些部队中发生的英勇事迹。在哥哥们的耳濡目染之下,滕锡远的心中也开始有了对党组织的向往。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许多不可饶恕的罪行。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被日本侵略者肆意掠夺,甚至杀害。这时的山东,也进入了大批的日本军队,滕锡远的家乡也未能幸免,滕锡远亲眼看到家乡的亲友们饱受日军的折磨,日军在村子里随意的虐待小孩,杀害老人,抢粮食,占土地,能拿的拿走,拿不走的直接砸毁也不留给村民。小小年纪的滕锡远看到家乡被破坏,心里十分悲痛,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赶走日本人,让乡亲们过上安稳的生活。儿时哥哥们给自己讲的那些党组织的事迹在他脑海中浮现,他知道,这是一支有希望抵抗日军的军队,要想赶走侵略者,加入党组织是最好的选择。终于,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年,党组织在滕锡远的家乡莱芜也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虽然滕锡远只有十三岁,但是这是他好不容易等来的机会,他找到根据地的领导,说自己要入党,和其他战士一起赶走小日本。领导一看他年纪尚小,觉得还是等他长大一点再去军队报名也不迟。

领导对滕锡远说:“军队的生活是很苦的,你年纪太小了,怕是受不住。”滕锡远却目光坚定,斩钉截铁地告诉领导,自己想要现在就加入党组织的组织。领导看到了滕锡远的决心和诚意,于是答应了他的入党请求。

滕锡远小时候四处乞讨,风吹日晒,又因为常常饿着肚子流浪,因此长的是又黑又瘦,进了部队,战友们都开玩笑,叫他滕黑子。不过,这个瘦瘦黑黑的“小朋友”的战斗力却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柔弱。在一次对日军的围剿中,他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那是1940年的冬天,党组织上级想要提高将士们作战的积极性,鼓舞军队的士气,给他们开了一个动员大会。领导在大会上激动地站起来说:“都说我们八路军是百姓信任的英雄军队,要我说,谁是英雄,还得是真刀真枪的砍了日本人的脑袋才算数。”这时滕黑子在会上突然发言,他说:“领导,砍日本人的脑袋就是英雄?给我十几天,我一准能带回来个日本人的脑袋。

”领导有些惊讶,走到滕黑子的身边说:“你小小年纪,倒是口气不小,不管是不是真的能做到,能有这样的决心,也是勇气可嘉,大家都应该有滕黑子这样的态度,不愁打败不了日本人。”虽然在领导眼里,滕黑子的实力可能并没有那么强,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滕黑子并没有说大话。

一刀击敌,名声初显

那天,日本人和往常一样,带着伪军去村里扫荡,这时,正在巡逻的滕黑子和其他两个巡逻士兵看到了日军的小分队,他们赶紧藏了起来,等待时机,偷袭日军。日军挨家按户地搜刮百姓的家,有些日本人在那些物资比较富足的百姓家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慢慢地脱离了大部队。正巧,有一个日本人在他们隐藏地附近的百姓家中扫荡,这个小日本专注地翻找厨房里的粮食,没有发现滕锡远和其他两个战士已经在慢慢靠近,他们互相给对方使了一下眼色,同时拿起大刀,对着鬼子的身体就是一顿猛刺。鬼子受伤严重,正要掏出手枪,准备给前面的大部队一个信号,滕锡远看出了鬼子的动作,说时迟那时快,立刻朝鬼子的头部砍了一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鬼子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没了呼吸。

之后,滕锡远危机时刻砍杀鬼子的事情就在战友间流传了起来。没想到这个瘦小的年轻人还是挺厉害的,大家不在小看滕锡远的实力,遇到他的时候也是对他赞不绝口。

孤胆英雄,双枪战士

过了一段时间,日军的扫荡目标转移到了鲁中地区,向我军驻扎在那里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其中,在杨家恒一带的作战,最为艰难。当时,日军是我军人数的三倍,武器更是不如日军先进。我军在和日军作战的时候,还要掩护当地的老百姓,安排他们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滕老回忆到:“当时日军的进攻非常密集,将士们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一旦没注意,就会被日军砍了脑袋。”牺牲的战友越来越多,滕锡远没有慌乱。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他的作战欲望反而被激发了。

他每遇到一个日军,就尽量往他的要害处攻击,争取一击毙命。虽然滕锡远的战斗力很强,但是敌我军队的人数实在差得太多,而且武器也比我军先进,这样硬拼也不是办法。

中国的兵书上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时,最讲究的就是士兵们的士气,滕锡远想:我要是打倒了他们的军旗,他们的士气不就涣散了吗?想到这里他就开始一边找地方掩护自己,一边用目光搜寻地方的军旗。看到不远处,有个日军正在拿着军旗指挥战斗。他用枪瞄准那个指挥作战的敌军,“砰”,一声,军旗和那个日军都被击中倒在了战场上。果然,军旗一倒,敌军作战就没了方向,自己乱了阵脚,只能像一群无头苍蝇一般,毫无章法地和我军交火。不过,刚才的那一枪,还是让敌人发现了滕锡远的位置,几个日军朝他的方向慢慢靠近。

但是刚才的一枪,已经是滕锡远最后的一枪了,他只能四处躲避敌人的射击,等这几个鬼子的炮弹也用完了,他拿起大刀,开始和敌人进行近身搏斗。

和滕锡远作战的鬼子有四个,他根本躲闪不及,即使是盯住一个鬼子进攻,也难免被其他鬼子从背后偷袭。最终,寡不敌众,滕锡远还是受伤了,鬼子用大刀刺中了他的胳膊,鲜血立刻就染红了整个胳膊。他根本来不及处理,就算是简单地包扎也可能会让他被再次击中。于是他把大刀换到左手,对着敌人的心脏就是一刀,瞬间,敌人就倒在了血泊之中。他来不及感受疼痛,一茬又一茬的敌人让他杀红了眼。他用左手刺杀了一个又一个的鬼子,在这过程中,他不知道又受了多少次伤,在力气用尽之后,他终于满身是血地倒下了。战斗结束后,士兵们在清扫战场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滕锡远,赶紧送他去医院医治。幸好送去的时间不算太晚,当时滕锡远也年轻,只有十五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滕锡远的身体基本恢复健康。十五岁的滕锡远,就敢在没有手枪的情况下,近身和好几个鬼子搏斗,忍受住满身伤痛,战斗到倒下的那一刻,这种魄力在他这个年纪实属罕见。这一仗,也让滕锡远得到了上级的嘉奖。他打死敌方指挥官的行动,让整场战役的局势开始扭转,彻底地打乱了敌军的作战计划,当时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的领导廖司令,亲自去医院看望了这位英勇的小士兵。

廖司令给他记上了一等功,奖励了他一把手枪,这就是之后我们提到的,在滕锡远老人家发现的手枪中的其中一把。受到领导赏识后的滕锡远,在抗击日军的战场上更加有动力了,在多次作战中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那他的第二支手枪又是什么时候获得的呢?时间来到了1945年,抗战终于结束,日本天皇在全世界的呼声中,宣布了战败投降书。本以为战乱平息后,滕锡远和战友们都能够放下武器,投身到我国新的建设事业中去。谁曾想,在重庆谈判之后,国军高层领导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刚刚过了几天平静生活的百姓们,又陷入了内战的漩涡。虽然滕锡远不愿意看到中国人之间互相残杀,但是他知道,如果战争一直持续,受苦的只有老百姓。

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早点实现,年轻的滕锡远又投身到了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他被部队安排在了粟裕将军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他在一个炮兵连担任连长。

1947年7月,粟裕准备用华东野战军四个纵队盘踞在南麻地区的国军整编第11师,对敌人已重创,我军在严密部署下悄悄地向包围圈内挺进。

一天傍晚,粟裕将军与战友到一处山坡巡查,突然发现一支200多人的队伍,他们装备十分精良,很显然是国军。而此处距离我军主力还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根本来不及回去通知。这可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放他们走吗?

滕锡远不甘心,可是他们只有两个人,怎么去打这支200人的队伍呢?而且所有的武器加起来也只有三颗手榴,一支步式和一支手枪根本没有胜算。

此时天色渐晚,战斗经验丰富的滕锡远想出了对策,他们决定跟敌军摆一个空城计。等敌军到达山沟处的时候,滕锡远立刻在沟里扔了一颗炮弹,并对山沟后的敌军大声喊道,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赶快放下武器,人民军队优待俘虏。滕锡远一边在喊话,一边给部队报信。此时的国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声爆炸声吓了一跳,以为中了我军的埋伏,一时间都不敢轻举妄动。而我军在听到枪声后,也迅速派兵前来支援,包围了山沟。一时间喊杀声四起,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我军猛烈的攻势下,这支国军军队被我军成功消灭,还缴获了大量的先进武器。战后大家才知道这支200人的队伍原来是国军11师的精锐力量。

而滕锡远也因为这次出色的表现,再次荣获了一等功,副司令员粟裕也亲自给他颁发了一等功奖章,还当着全军的面称赞他为孤胆英雄。粟裕将军特别欣赏他的机智勇敢,当即将他胸前佩戴的一把手枪亲手送给了滕锡远,至此他便有了双枪战士的称号。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后来老人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他依旧奋勇杀敌,其中最突出的一次贡献就是孤身一人炸掉敌人重要关口的坦克,为我军成功击退敌方立下奇功,因此也被授予了第三个一等功奖章。不过在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这三次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滕锡远老人的身上也受了无数的伤。当现在他的头上还留下了黑黑的一块。每当提起来,滕锡远老人都说我的这张脸是没办法看的。抗美援朝胜利后,滕锡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当地工作。一直以来他都兢兢业业地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直到退休。在此期间,老人也从未给任何人提起他之前的事迹,也没跟别人说获得功勋章的事情。

退休后的他只要是想念战友了,以及年轻时那段光辉的岁月,老人就会拿出枪来擦拭。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许多公安人员出现在滕锡远老人家时,老人还在保养廖荣彪、何素玉,奖励他的这两把毛色手枪。其实在1982年,滕锡远老人听说国家要出台禁枪法令,随后就带着两把枪找到了人民军队部队,要求主动上交人民军队部队,但是相关部门在查验过后做了处理,然后决定又将枪还给了老人,并给他开具了一份持枪证明。而老人拿出的那张泛黄的证明,正是人民军队部队专门为他开具的持枪证和持枪须支。公安人员在得知枪的来历,赶紧恭敬地将枪还给了老人。

如今的这两把枪,不只是以前参战的武器,更多的是承载着老人的血和命。也正是有了这样舍身为国的英雄,才有了我们幸福的今天,英雄永垂不朽。在此致敬滕锡远老人,致敬英雄。

这位经历了无数次战斗,见证了中国近一个世纪历史的老人,在战争结束后,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他从军队退伍之后,回到了老家莱芜,在莱芜的城建局继续工作。当时的莱芜还是比较荒芜的,滕锡远主要是负责城市绿化的工作,他在这里种植了很多的树,现在这些树都长大了,一圈圈的年轮仿佛是滕锡远老人在迟暮之年,依然为国家贡献力量的见证。这些老一辈的党员,在面对采访时,没有太多的言语,而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为祖国的建设辛劳一生。

他们既是一个时代沧桑巨变的见证者,也是中国复兴事业的参与者,他们是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

今年冬天,在春节的最后一天,天气渐渐回暖,莱芜当地的一个小学组织了一次看望老兵的活动。很多少先队员们都积极报名参加,他们在学校集合好之后,就一起出发,踏上了看望老兵的路程。今天他们要看望的是已经97岁高龄的滕锡远。少先队员们来到了一个普通的小区,左手第一个单元的二楼就是滕锡远老人的家,虽然他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精神很好,身体看起来也不错。当这些学生来到家里和他打招呼的时候,他非常热情地把大家迎进了家里,不一会儿,家里的客厅就坐的满满当当了。他看着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心里感慨万分,又想起了他的那段峥嵘岁月。他向孩子们讲述了那些年他参加抗日侵华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种种经历。这些战斗中,滕锡远老人负伤了五六次,十分凶险,很多次都是在生死线上捡回了一条命。回忆起那些和他并肩作战却没有看到新中国如今繁荣景象的战友们,他不禁泪流满面,活着的人之所以能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死去的人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战友们的故事也同样值得被铭记。

后来他决定将自己经历过的那些重要战役以回忆录的形式写下来。直到现在,听说滕锡远老人还在家中写淮海战役的回忆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历史上还真有明太宗这个庙号,不过并不是朱允炆。建文帝是个可怜人,自从他爹去世后四叔朱棣便看他不顺眼,...
陆姓得姓始祖为齐宣王之子 寻根溯源 1.出自妫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战国时,齐宣王之子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
朱标那么软弱,朱元璋为什么要把... 朱标比较仁慈,但并不软弱,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朱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嫡长子继承制。 在古代...
原创 1... 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历史上的这几次重大战争,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忽视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这几场战争...
原创 这... 一、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是辽东人,在崇祯初期为登州参将,率军援辽,至吴桥时却起兵叛明,占领了登州,自...
原创 中... 压寨夫人最早出自于王实甫的《西厢记》,意思是山寨头领的妻子。在我们的印象中压寨夫人都是被迫嫁给土匪的...
原创 胜... 胜者为王,败走为寇,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为什么没有被污名化?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原创 朱... 在古代社会,殉葬是一种广泛性的社会习俗,古人认为阴间与人间是相同的,一些有权势之人希望死后仍能享受在...
原创 黄... 江山和美人,是英雄的标配。 在中国的文人雅客的笔下,塑造出了许多掌握江山大权、怀抱美人娇妻的大英雄的...
潍坊有“象”:一声鸣叫穿越10... 鲁网8月12日讯(记者 王玉龙)酷暑时节,潍坊市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数百平方米的“潍坊象”化石修复工...
原创 如... 明朝能否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有个事后诸葛亮的思维前提,即我们知道商业能够引起工业化,但事实工业革...
没骨花创始人︱北宋画家徐崇嗣作... #有哪些艺术作品曾经让你感到震撼# 徐崇嗣,北宋画坛之璀璨星辰,乃徐熙之后裔,承继家族艺术之血脉,...
原创 诸... 诸葛亮其实是一个预言家你们知道吗?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其实也道出了这世间王朝的命运,“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原创 美... 1932年,年轻的中国空军和日寇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抗击日寇,可惜寡不敌众,再加上飞行员训练不足、...
原创 崇... 明朝是继少数民族统治后,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在历史上存在了二百多年,也是少有的国泰明安的局面。...
原创 民... 说起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那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民国时期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
原创 他... 韩信,开国元勋,汉初三杰和三将之一,而我们从他的这个位置也能够看出来,韩信确实是文武双全。而对于刘邦...
原创 古... 在影视作品中,大家常常会听见“斩立决”这几个字,这也意味着在这几个话音落下后将有罪犯人头落地。 看到...
原创 晚... 自晚清王朝于1912年宣布灭亡后,曾久居紫禁城里的皇帝溥仪、皇后婉容、瑾妃、敬懿太妃等人,亦是要一同...
原创 看... 今天要为大家讲的是宋朝开国初年宰相范质的故事。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今威县)范家营人。生于五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