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历史领域的学者们一直以来都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千年埋藏的文物上,而对于那些来自各位帝王陵墓的珍贵文物更是格外重视。在这些陵墓中,秦始皇陵被认为是最为丰富和珍贵的一个,因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皇帝制度的奠基人。历史记载,秦始皇在生前修筑了一座豪华奢侈的陵墓,陵墓内有着丰富的宫观和各种奇器珍怪。
《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充满了夸张,但也不禁展现了秦始皇的豪迈气概。在这座陵墓附近的兵马俑坑更是展现了嬴政陪葬阵容的奢华,让人不禁好奇为何如今秦始皇陵成为风景保护区,却不敢轻易发掘。
事实上,德国学者通过核磁扫描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自1990年起,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项目启动,对陕西地表的秦始皇陵进行了持续25年的勘察保护工作。在21世纪初期,对秦始皇陵的勘察成为项目组的重中之重。秦始皇陵的修筑时间和规模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从秦王政13岁登基开始,一直持续了39年,陵园的占地面积更达到了8平方千米。
为了勘测陵墓地下的具体构造,德国学者采用了先进的核磁扫描方式。结果显示,在庞大的地宫中存在大量流动物质,很有可能就是史书中所述以水银构成的“百川江河大海”。此外,汞量测定显示,水银分布情况与海洋河流相似。核磁扫描还发现地宫中存在微弱的热源,专家至今无法确定这个热源的产生原因。
然而,这些科技手段揭示出的信息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一旦打开秦始皇陵,可能面临巨大危险,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大量水银可能带来的危害。水银是一种剧毒物质,泄露到土壤将导致严重的污染,甚至还可能释放大量水银蒸气,对人体造成威胁。
这并非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面临因发掘帝陵而引发的难题。上世纪50年代,郭沫若主张对定陵进行发掘,虽然出土了大量文物,但由于技术限制和文物保护观念薄弱,导致丝织品迅速风化,其他文物也因接触氧气而氧化破坏。这一教训令人深思。
因此,如今的考古学界更加谨慎,除非出于抢救性的必要,不再轻举妄动去主动发掘帝王陵墓。对于秦始皇陵来说,让它安静地躺在原地,看似被束之高阁,实际上却是出于对文物、对历史的最为合理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