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唐朝皇帝不简单,他在乱世中巧妙运用帝王权术,先后铲除了三位权臣,但因为姑息藩镇,给中晚唐朝留下隐患。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 ),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是我国唐朝第八位皇帝(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 ),为唐肃宗李亨长子。
下面就来说说唐代宗李豫不平凡的经历。
一。幼年好学、平乱立功,成为皇位继承人
李豫出生于东都洛阳的上阳宫,幼年好学,尤其熟读《礼》、《易》,他的性格宽宏大度、待人懂得礼仪,对长辈孝顺,喜怒不形于色。在百余名嫡皇孙中,李豫深得唐玄宗喜爱,因此十五岁时就被封为广平郡王。
当安禄山叛乱并攻陷长安后,李豫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跟随唐肃宗重振旗鼓,参与收复两京及平叛作战。这期间,他曾经劝说唐肃宗阻止回纥兵进城抢掠钱财,受到百姓们的拥戴。使得唐军顺利的收复了长安与洛阳。
两京的相继收复,大大提高了李豫的威望。肃宗返京后进封他为楚王,后又改封成王。乾元元年(758年)五月十九日,李豫被立为皇太子 。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地位。上元(760年—761年)末年,两宫(太上皇玄宗、肃宗)均患病,李豫往来两地服侍,还亲自品尝药膳,并且衣不解带。充分彰显了其孝顺的好品德。
二。善用帝王权术,铲除三名权臣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肃宗病重,张皇后无子,她联手越王李系,准备废黜太子。李豫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的协助下,领兵软禁了李系与张皇后等,肃宗因受惊而崩逝。随后,程元振等迎李豫于九仙门,见群臣,行监国之礼。二十日(5月18日) ,李豫即位,成为了唐代宗。
登基后的唐代宗善用帝王权术,先后铲除了三位权臣,保障了自己的皇权地位。首先是李辅国以拥戴他即位有功,极为骄横,竟然对李豫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
李豫因看当时的李辅国手握兵权,因此只好暂时委曲求全,还尊称他为尚父,朝中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早已心中不满的李豫,先利用宦官程元振等削夺了李辅国的权力,然后乘其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最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
刚铲除了第一个权臣,却助长第二个权臣的势力,程元振因功统领禁军后,开始谗害朝臣,因此大失人心。李豫只有接着动手,他根据太常博士柳伉的建言,将程元振削官、放归田间,后流放至溱州。
大历五年(770年),李豫又与元载密谋,诛除了权倾朝野的观军容使鱼朝恩。但元载得势后,专权跋扈且专营私产,这引起李豫不满。大历十二年(777年),李豫定计再次下狠手,他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逮捕元载,将其诛杀。成功铲除了第三个权臣。
元载死后,李豫任命素有清名的杨绾为相,企图借其革除旧弊。而杨绾不负皇命,上任后使得朝中权贵铺张浪费的现象大大收敛,起到了移风易俗的好作用。他居相位不到数月,便为人心所归,可惜杨绾因身患重病,不久便逝世了。这让代宗深入改革的设想没能实现。
三。姑息藩镇留隐患
李豫平定安史之乱后,错误地采纳仆固怀恩的建议,任重新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薛嵩分别为魏博、成德、幽州(卢龙)、相卫节度使,并率其所部驻于河北,史称河朔三镇。
但是,这三将后来既不听朝廷诏命,又不交纳税赋,形成了三股割据势力,让朝廷无能为力。该事件对中晚唐的历史有重大影响,因它培植了藩镇割据的土壤。
四。历史评价
历史上对代宗李豫的评价还是较高的,如《新唐书》中评价说:“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认为他有一定能力,是个合格的皇帝。而在《旧唐书》中,作者在论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为之后,得出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
总之,唐代宗李豫,在乱世中巧妙运用帝王权术,先后铲除了三位权臣,但因为姑息藩镇,给中晚唐朝留下隐患。他的做法值得我们鉴赏,他对藩镇的姑息,变相加速了唐朝的衰退与灭亡,应当加以批判。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