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周总理阜成门乘车差点遇险,事后叮嘱:不要因为遇上我就加重处分
迪丽瓦拉
2025-07-11 21:03:50
0

1961年6月15日的这天下午,周总理的卫士成元功来到了西花厅上班,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一看周恩来总理办公桌上的台历。

周恩来有一个习惯,就是将自己未来几天的安排和行程,全部都记录在自己的台历上,方便工作人员每天对照台历,进行事情的安排。

这天成元功看到,桌子上的台历写着:“下午2:30到钓鱼台”,立刻便明白,当时住在钓鱼台国宾馆的人,正是越南的总理范文同。而这天下午,周恩来要到钓鱼台,陪同范文同总理一起,到人民大会堂出席北京各界万人欢迎大会。

这种行程安排对于周总理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一次行程了。成元功随即通知了总理的司机杨金明,要他在下午2点时将汽车开到西花厅。

这天,北京城正下着小雨,杨金明为了让周总理少淋点雨,便将汽车开到了西花厅的前院,将车身贴近前屋的大门。杨师傅停下车后,走进了卫士的值班室,表示自己已经到位,之后便擦车去了。

这辆车是50年代从苏联购置的吉斯车,长约6米,因为这次是欢迎越南总理的国事活动,周总理便调用了这辆车。由于这辆车是按照莫斯科的气候生产的,面对北京的炎热气候便很难适应,经常出现一些故障,可这车在老杨的手里,却从来没有出过问题。

周恩来阜成门乘车遇险

时间差不多了,成元功卫士走进了周总理的办公室,他正在办公桌上批阅文件。

总理,杨师傅的车已经到了。

总理转过身,眼睛从老花镜的上面看了一眼成元功,然后又转身拿起桌上的闹钟看了看,放下闹钟后就又接着伏案办公。

还没到点呢,你们就来催我。你们啊,总是把富裕的时间留给自己,叫我放下手中的工作。

”总理一边看着手中的文件,一边说。

成元功见总理没有要走的意思,自己提醒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便转身走出了办公室等候。

不多一会儿,总理从办公室中走了出来,他走得极快,成元功连走带跑地跑到总理的前面,为总理打开了车门。

这辆车是三排的座椅,总理上车坐在了汽车最后排的左侧位置上,成元功坐在了他的右侧。值班警卫员张树迎则坐在了司机的旁边,副驾驶的位置上。示意门卫给钓鱼台通知一声后,车便开出西花厅。

周总理的工作安排一向很紧,很少有时间歇息,所以他乘车时也要求开快,有一次他从西花厅到西苑机场,仅仅用了13分钟,而他这样做的理由也只有一个,就是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乘车的路途中。

所以,周恩来每次启程的时间都很晚,又必须准时到达,这就要求车速很快,而且选择最佳的路线,虽然当时的北京交通秩序非常混乱,但总理长期以来,也从未出现过大事小情,但在这一次出行中,险情终究还是未能避免。

周总理在外出活动中,从来都不让警卫部门给他在前面开道。为此,警卫部为了保障安全,在人民大会堂——西长安街——复兴门这条线中设了民警。但此时的周总理非常赶时间,便没有走这条路线,而是走的府右街——西四——阜成门这条路线。

这天,雨淅淅沥沥的下的不停,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在玻璃上刮得不停。要是在往常,自行车的行人往往会自动让路,让汽车先行。但这一天因为下雨,自行车都不大愿意相让,行人也都只顾自己脚下的泥水,丝毫没有人能注意到总理的车。

开车的杨师傅,在此时既要注意周围的路况,又要留心避免开得太快,将车下的泥水溅到行人身上。就这样不停地转动方向盘来回躲闪。尽管沿途的交警很快就认出了总理的车,而给出了提前放行的信号,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吉斯穿过了交通混乱的“西四牌楼”,前方不远处就是“阜成门城楼”了,在当时,出了阜成门城楼,就算是出了北京城,道路宽阔,车辆也很少,行人也很少,视野更是开阔了很多。此时应该算是进入安全地段,大家悬着的心也都松了下来。

周恩来总理的车行驶到展览馆路的南口时,就见前面,从南边的一个大门里,开出来一辆卡车,这辆卡车右拐向东驶来,当时的阜成门外大街并没有现在这么宽阔,道路上也没有护栏。在卡车和总理的车即将交会时,卡车立刻向左打方向,先是逆行,瞬间横到了马路中间。

此时成元功大喊:“

卡车!危险!

司机杨金明早就看到了那辆卡车,卡车在刚开出来的时候,只是向右拐,各行其道也并不妨碍。但卡车没有打大迂回指示灯,又没有鸣笛或打手势示意,突然变道横在马路上。此时他开着总理的车也速度很快,眼看就要立即撞上去,造成特大事故了。

此时的杨师傅无论如何也不能叫总理出事,这种重大的责任感促使杨师傅立即采取措施,在短时间内鸣笛、点刹、换一档、向右避让,车子也顺势往右偏离了。而右侧刚好有一根粗大的水泥电线杆,此时,如果弄不好,车子很有可能会挤到电线杆上,杨师傅又连忙改为逆向避让,把方向盘向左打死。此时,横在路上的卡车车身忽然在他眼前一晃,眼看就要撞上了,杨金明立刻喊了一声:“

不好!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脚猛地一踩,这辆吉斯车立即来了个180度的大掉头,只听“嘎”的一声,停住了!

如果有人遇到这样的险情,肯定通常都要吓出一身冷汗。而由于车上的警卫都预先有精神准备,所以在当时,都没有张皇失措。就在刚才的紧张时刻,坐在副驾驶的张树迎立即回身来托护周总理,但由于中间间隔着一排座位,所以够不着总理。而成元功就很自然的用自己的身体架着周总理,而周总理也很用力的支撑前方的座椅靠背。

杨师傅在紧急掉头的时候,车子失去了重心,车上的人几乎全都倒向了一边,几乎要摔到座椅的下面了,但最终谁都没有受伤。这不得不归功于杨金明司机驾车的高超技术,和他高度的责任感,如果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不能准确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这样,两辆车几乎相撞,也算是重大的交通事故了。却看那辆卡车的驾驶人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依旧不打指示灯,也不鸣笛。在马路中间莫名其妙地来了个大迂回,然后又驶进工厂的大门里了。这让在场的人都顿时火冒三丈。

此时,即便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也是格外的生气,说:“

一个司机怎么可以不鸣笛?不打指示灯?就这样在大街上大迂回,真是无法无天!

周恩来立刻对旁边的成元功讲:“

到了地方后,你马上把这个情况汇报给北京市的公安局,要他们查清楚,是什么人不按照交通规则行车?是有意还是无意?查明之后要严肃处理。

此时的成元功巴不得现在就去狠狠地处理一下卡车司机,听周总理对自己有这样的指示后,立刻回答:“

我马上就办!

周总理又看着杨金明,讲:“

都是老杨开车技术高,处理得很好,这才避免了一场大的车祸啊!

成元功和张树迎也跟着问:“

老杨,现在心里慌不慌?距离钓鱼台也不远了,你可以开慢一点。

只听杨金明嘴里低声嘀咕了几句,手把方向盘,打了个倒车,调转车头,便立刻恢复了状态,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继续全神贯注地开车,一路向西行进。小雨依然淅淅沥沥地落着。

事件真相与后续

车开到钓鱼台后,周总理便去处理公事了。成元功下车后,立刻打电话给北京市的公安局和警卫局,报告了那辆卡车的牌照号码。并且将周总理的原话进行了传达。成元功对电话那头说:“

总理这样指示的意思,并不是检查那辆车是否企图撞他的车,而是要调查司机为什么打大迂回不鸣笛、不打指示灯,这违反了交通规则。

毕竟这只是一场交通事故,但发生在了总理的身上,便有了危害总理的嫌疑。而周总理也只是要他们,当做一场正常的交通事故进行处理而已。

北京的有关人员对这则消息十分重视,北京市公安局长冯基平立刻赶到现场,对于大门里的工厂进行了调查。

工厂的厂长和党支书,听到自己工厂里的卡车差点撞到总理的车,立刻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当时就跑到了工厂大门口来了解情况。

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很快就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原来那天开车的驾驶人员,名叫张兴辰,是电车一厂的一名维修工。他最近一段时间,正在私自练习驾驶,一有时间,就自己开着车在厂子里转来转去,而且还特别上瘾,只要有时间,不玩儿一会儿手就痒痒。

恰好在那天下午,张兴辰手里没有事情,就借口给卡车加油,在班长那里拿了卡车的钥匙,而班长也清楚加油只是一个借口,他只是想去开着玩一玩,但又不好意思拒绝,也就把钥匙给了张兴辰。

张兴辰拿到钥匙之后,自然是非常的高兴,他虽然经常在厂里开车,但还从来没上过街,那天他就想去街上试一试,于是他就开着车出了厂门,想转一个圈后就回厂里。而对面周总理的车,他完全没有瞧见。

最终,负责交通管理的阎荣久在一番询问后,认定:张兴辰是非司机驾车,违章行驶。

阎荣久对大家说:“

幸亏总理主车的杨司机处理的及时,才没有酿成大祸。如果当时总理的车子出了大祸,恐怕我也要卷铺盖坐大牢了,北京的交通我们没有管好!

”接着又说,“

这次真是太危险了,吉斯车长6米,重5吨,方向盘也很不灵敏,又恰逢大雨天,车速又快,这没有出事,真的是万幸啊!

这时,电厂的许步宁经理和成元功一起回到了人民大会堂,等周总理出来后,向总理汇报事情的经过。

欢迎越南总理范文同的万人大会一散场,周总理将客人送上车后,便也上车回中南海。在车上,成元功将张兴辰的事情汇报给了周总理。

荒唐!

”周总理严肃地说,“

怎么能随便开车出来玩?多危险!

接着便又向成元功交代:

你让公安局转告给电车厂的领导,要他们结合这次事故,对于全厂职工进行教育,一定要杜绝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厂里一定要加强制度管理,没有制度不行,有制度不执行也不行。对于那位私自开卡车的同志,要做好思想工作,

不要因为是遇上我而加重处罚

往常,周恩来从来不让自己的卫士直接插手一些其他单位的工作,有事情总是通过组织系统的传达。但这次也许是工厂的许经理也在旁边,周恩来索性又补充了一句:“

厂里对这件事的落实情况,你以后去了解清楚后,汇报给我。

”这算是一个例外。

随后,在车里,总理开始不断嘱咐大家:“

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是我叫你们开快车的,这件事也怨不得你们。但绝不能闯红灯了,我是国家的总理,要带头遵守交通规则才行。

当周总理回到西花厅后,恰巧邓颖超也在。周总理便将这件事告诉了邓颖超:“

我今天差点出了大车祸!多亏老杨开车的技术高超,及时处理得当,这才避免了一场车祸。

邓大姐听后,吃了一惊,听成元功讲述事情的经过后,才长出了一口气。

周总理也坐下来,给大家讲述自己之前的几次车祸:

第一次,是1925年8月,廖仲恺遇刺后的第四天,周恩来担任“廖仲恺案检查委员”,坐汽车回到司令部时,因为司令部临时改变了口令,回答不对,门卫和哨兵用机枪打死了周恩来的司机和护卫。

第二次,是1937年5月,周恩来坐汽车前往西安,与国民党谈判关于红军改变的问题,当时在陕北崂山遇到了土匪,警卫和司机10余人伤亡,假扮周恩来的陈有才也在此牺牲了,周恩来在当时可谓死里逃生。

第三次,是1952年8月,周总理和陈云、李富春一起出访苏联,有一次外出时,突然从右方横着驶出来一辆车,当时周总理的车刚刚驶过,却撞到了陈云、李富春的车上,周总理险些躲过,但陈、李的车却是车毁人伤。

而阜成门的这次,是周恩来一生中第四次坐汽车遇险。

再来说一说工厂的张兴辰,他在得知自己的行为,导致周总理差点出现事故,也是懊悔不已,知道自己给厂里惹了麻烦,闯了大祸,心中甚是害怕,只等他们向总理汇报完后,等待处理结果。

而借给他钥匙的班长,也非常气恼,悔恨自己不该碍于情面给他钥匙。厂里的人们更是将这件事看成了通天大祸,都在议论纷纷,等着看好戏。

电车厂在接到周总理的指示后,也开始严格抓制度和措施,张兴辰也仅仅给了警告处分。厂里的人纷纷议论:“

这幸亏是遇到了周总理,要不然,降级、开除、蹲打牢都有可能啊!

周总理去世之后,卫士成元功又去访问了电车厂,当时想找张兴辰见见面谈谈话。但厂长却告诉他:“

在前一段时间里,厂里的纪律和制度都没用了,管理也没人抓了。当时张兴辰在检修电车时,违反了操作的规程,在没有切断电源时就下身去检修,不幸触碰到了电源,电车突然启动,从他身上轧了过去,最终没能救活。

成元功听到这个事情之后,不由得一怔,如果周总理还健在的话,听到这样的事情后,又会作何感想?又会说些什么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说起清朝,可能有人想到《宫》,可能有人想到《孝庄秘史》,也可能有人想到当年的九子夺嫡,想到康乾盛世,...
原创 几... #八国联军只来了几万人,为何会在拥有几亿人口的大清横行无阻# 清末时期,几亿人口的大清,被八国联军狂...
原创 朱... 看过历史的同学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创业的16年里,从1353到1367年,有15年都是在南方和其他...
原创 驸... 驸马一词的频率,在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世界观都不会陌生,没有别的,只因他是皇帝的女婿,换句话说就是,只...
原创 中... 从宋朝的108好汉被逼上梁山,反抗欺压,智斗朝廷,到清末义农民义和团成立,对抗清军。 从古至今,有许...
原创 陪... 朱元璋的传奇故事堪称历史上所有皇帝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个, 他出身于安徽凤阳一个普普通通的佃农家庭,论...
原创 长... 导读:你是否听说过这个笑话?越南网友声称历史上长江以南是越南的领土,而韩国人则坚称长江以北一直都是韩...
原创 重...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相信许多人都背诵过这篇由范仲淹撰写的《岳阳楼记》。那么,这个滕子京...
原创 没... 没有美国苏联的援助,我们能否打败日本 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是稍有战略头脑的人都明...
西安发现21座中小型墓葬:其中... 8月7日记者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西咸新区三桥街道三桥新街东段小学建设区域东北部进行...
原创 她... 接着上文我们继续, 聊一聊这个号称“苗王公主”的民国名媛蓝妮的故事。 01▼ 1929年,蓝妮嫁给...
原创 隋... 在隋炀帝统治时期,中国陷入了混乱的时局,许多学者一致认为,隋炀帝的任性统治导致民不聊生,成为中国历史...
原创 这... 每一张老照片都是历史的镜头,承载着深沉的悲凉和落寞,而这些古老的画面无一例外地关乎着清朝时期的故事。...
原创 邓... 今天的中国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生活有了希望。此时,我们不禁回想起,这份安...
原创 最... 最穿越的三件古代文物,一件疑似方向盘,一件现代技术无法复制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
原创 诸... 自从《三国演义》被搬上银幕后,就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诸葛亮,也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诸葛亮的。 但,诸葛亮真...
原创 南... 在世界历史的版图变化历史中,我们大家不难发现曾经辉煌或者庞大的大国在经历过一些政治事件之后被分割成若...
原创 越... 在1965年冬天,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的考古现场,一场引人瞩目的发掘活动正在进行。考古人员聚...
原创 秦...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秦始皇作为第一任帝王,其在位时间却不足四十年,而刘邦,推翻秦朝并与项羽争霸的...
原创 宋...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青年人,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认可,而抒发自己的郁气。宋朝也不例外,宋朝有一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