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能开创令后人怀念的贞观之治,离不开一批出色的臣子。这些臣子或征讨边疆,使外族臣服;或治理国家,确保民生安定。然而,这一切的开端却是玄武门之变。在那本应平静的清晨,却成了皇室血腥残酷的见证。然幸运的是,唐太宗凭借卓越的政治才智为这场惨剧画上了美好的句号。但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唐太宗几乎误杀了自己亲密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当时,李世民命长孙无忌邀请房玄龄和杜如晦前往秦王府,共同商议对付太子李建成的事宜。这时的李世民正处于最危险的边缘。本来,唐朝能够建国并在短时间内完成统一,这都与李世民的功劳密不可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李世民没有登基为皇帝,他同样有资格跻身中国古代甚至世界历史名将的第一行列。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李世民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底下拥有大批心腹,秦王府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太子府。这种局面本就不寻常。尽管李世民的功劳非常显著,但这也是唐高祖李渊权宜之计的结果。因此,在国家安定之后,他逐步削减了李世民的权力,并打击了他的心腹们。许多人批评李渊偏袒太子李建成,对待李世民不公。
然而,按照封建礼法,太子李建成是长子,是合法的太子继承人。尽管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只是兄弟关系,但在皇室中,他们却是君臣关系。任何一个皇帝在李渊的位置上,都会维护太子的地位。如果因为李世民的才华就废黜太子,那将会导致更多人觊觎皇位,这才是自取灭亡的做法。因此,国家越是稳定,越是规范,李世民就越受到排挤和冷落。在李渊的偏袒下,太子李建成逐渐占据上风。即便是发生了“杨文干事件”,虽然传言太子李建成与杨文干合谋谋反,但李渊却派遣李世民去平息,甚至承诺立太子为皇太子。
然而,李世民回朝后,却流放了他的部下杜淹。而且,秦王府的心腹们一个个受到严厉打击。那些被视为智囊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也被李建臣诬陷。结果,他们被李渊下令赶出秦王府,甚至还被禁止私自拜见李世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长孙无忌前去邀请两人。由于是李渊的命令,尽管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心知肚明,也不敢违抗。他们拒绝了长孙无忌的邀请,并让他向李世民传达,表明他们不敢违抗皇命。《旧唐书》详细记载了此事:当时房玄龄、杜如晦都被李渊赶出了秦府,不得再进入。
李世民得知两人的回复后,怒火中烧。他曾经威震天下,属官们无人敢不遵从他的命令,个个以秦王府为荣。但到了此时,他发现连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亲信也不听他的话。于是,他再次派尉迟恭前往二人府上。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谋士,他前去是以文官身份前来邀请;而尉迟恭则是李世民的武将,他的前去则是以武力强迫。而且,李世民还特意告诉尉迟恭,如果房玄龄和杜如晦愿意前来就前来,如果不愿意就拔剑杀了他们,把他们的头颅带回来。
《旧唐书》这样记载道:太宗非常生气,对尉迟恭说:“房玄龄和杜如晦背叛了我吗?
”然后将他所佩带的剑交给尉迟恭:“你去试试看,如果他们不愿前来,你就杀了他们,带着他们的头颅回来。”李世民在这个时候,内心一定是充满了愤怒。他对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很信任的,没想到现在他们不听从自己的命令。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会有更多的人离心离德,他将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另外,房玄龄和杜如晦掌握了太多的情报,如果真的背叛,那将不得不灭口。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明智之人,他们明白尉迟恭的到来暗示了事态的严重性。
他们也清楚地知道李世民在战场上的功绩和他的残暴,他是一个毫不犹豫地下杀手的统治者。于是,他们这一次不敢再犹豫,匆忙穿上道士的装扮,自发地回到了秦王府。正是这次回归,房玄龄和杜如晦为李世民献上了谋杀太子李建成的计划,玄武门之变由此开始。与唐太宗一样,房玄龄和杜如晦在贞观年间以卓越的政治才智治理国家,虽然有着不光彩的经历,却在历史中留下了辉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