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各朝历史就能发现,各朝各代由于苛捐杂税引起的动乱数不胜数,这些动乱轻则动摇朝廷根基,重则颠覆整个统治阶级,那么问题来了,能当上皇帝的有几个不读史?他们难道不知道重税存在的风险吗?就算遇上几个草包皇帝不也是百里挑一或者百里挑几吗?这种皇帝毕竟只是少数,那为什么还是会存在税越收越多的情况?
清朝有个思想家名叫黄宗羲,他最早发现这个规律,即历史上各朝各代每次税制改革之后,实行合并税种,都会迎来税负短暂下降,但是奇怪的是,税收很快又会杂派丛生,如此循环往复,人民的赋税变得越来越重,他把这种规律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也叫“黄宗羲定律”。
出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古代的通讯、交通极不发达,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也没有互联网曝光贪腐,所以就造成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把控极不方便,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能通过铁血手段推动杂税合并,地方官员就能巧立名目增收各类杂税。
依靠人治的社会难以长治久安,一旦中央政策松动或监管不力,就会给地方贪官空子可钻,久而久之税收又会回到解放前。
2.朝廷实行并税政策本来就是将财政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的一种手段,俗称中央财政集权,通过这种骚操作来减少地方在税收上面的操作空间,这样一来,势必会伤害到地方官员的既得利益,地方官员便会主动寻找法律的漏洞来为自己寻求更多的利益。这样一来,苦的还是百姓。
中央并税的目的其实只是扩大财政收入,减轻百姓的负担就只是顺带,在很多时候,朝廷为了扩大税收,自身就会制定苛捐杂税。正应了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每个朝代从兴到亡往往税收都会经历这几个阶段:朝代成立之初,朝廷会设立很多惠民政策来安抚民心,俗称大赦天下,这个时候朝廷只征收百姓一些薄税;随着朝廷统治逐渐稳固,统治阶级开始出现奢靡之风,国家财政压力变大,于是朝廷开始增收各类税收,俗称杂税,百姓经历重税期;这个时候势必会引起中下层百姓的强烈不满,为了安抚群众,于是朝廷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在保证朝廷的税收前提下实行合税,合税之后地方官员的不明收入下降,于是地方又开始巧立名目增加税收,如此往复循环下去,百姓负担不断加重,王朝也逐渐走向衰亡。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最初百姓需要缴纳上百种的实物税,这样的税收不仅百姓负担大,朝廷也不方便收税,于是朝廷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将实物税全部折算成银子,而且朝廷也规定,地方不得增收其它杂税,起初这个政策确实起到了作用,有效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是后期地方官员却巧立名目,借口民间白银纯度不一,熔炼时会产生损耗,这部分损耗将由百姓分摊,所以上税时百姓被要求增收“火耗”。
明朝末年,由于战争的压力,百姓税收更是达到了往常的三倍之多,结果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百姓揭竿而起,明朝也从此走向末路。
清朝也基本继承了明朝的税收制度,各地官员贪腐不断,巧立名目,增加各种税费来获取灰色收入,为了遏制这种现象,雍正将“火耗”也一并纳入并税的政策之中,并且将这部分税收用于安抚地方官员,俗称“养廉银”,在雍正与乾隆年间,由于朝廷整治贪腐的手段相当强硬,贪腐现象有所好转,但是乾隆晚年为了博取仁君之名,对贪腐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各地杂税再次横生。
据统计,清朝江南地区的农民税收达到了35两银子,而当时农民一年的收入也才32两,这就导致普通人连维持生计都很难,在这样的社会下老百姓不造反才怪,于是后来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清朝的统治也快速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