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周总理骨灰最后一夜,放在大会堂一厅,一个他一生没有去过的地方
迪丽瓦拉
2025-07-13 04:33:03
0

1975年12月20日11点,周总理在病床上醒来。

“我要见罗青长!”

身体虚弱的他,说话已经十分艰难,医护人员凑近周总理耳边,才听清周总理说要见时任中共中央调查部的罗青长部长。

之所以要见罗青长,是因周总理心里放心不下一件事——台湾。

彼时罗青长分管对台工作,周总理此时叫他来,也是想嘱咐他几句,让其一定要将“台湾问题”放在紧要位置。

接到消息,罗青长特地“请示”之后,去往周总理住的医院。刚到医院,医生说总理还处在昏迷中。

罗青长在病房外等着,过了很长时间,周总理才醒来。

当罗青长走进病房,周总理虚弱地摆了摆手,罗青长连忙俯身贴在总理嘴边,只听周总理最后说:

“不要忘记台湾老朋友!”

在总理身边工作了四十余年的罗青长,知晓周总理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见到祖国统一。

早在二十年前,周总理就曾在万隆会议上向世界宣布:

“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此后岁月,周总理一直在为之努力。

即便临到弥留之际,病重的他最后想到的依旧是“台湾朋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世人都知周总理心系台湾,却鲜少有人知晓他为“和平解放台湾”所作的那些努力。

并且,在周总理在最后的遗愿当中,还提到了另一件关于台湾的事。

美国给老蒋布了一局

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

此次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五个国家发起,中国受邀参加。

在会上,周总理再度重申了“五项和平共处”的原则,并第一次公开向全世界宣布:

“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和平解放台湾,是当时中国领导人结合国内外局势作出的选择。

自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台湾诸岛势在必行。奈何朝鲜战争打乱了之前所有计划,加之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使得解放台湾多了一层变数。

再加上新中国刚成立,急需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权衡利弊之后,才有了通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从提出这一想法之后,周总理代表党和政府先后出台并完善了系列政策,只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在大陆为和平事业努力的同时,台湾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

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后,最初就没想过“和谈”,一心想着借助美国之手实现反攻,以求“复国”。

1954年,美国与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明面上来看,美国是在帮助台湾、金马增强防御,似乎大有向大陆伸出触手的可能,但暗地里,美国其实并不赞同老蒋“反攻”的方案。

而美国之所以支持台湾,只是想让台湾牵制大陆。为达到这一目的,美国一再示意蒋介石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

蒋介石要借美国之势不假,可他从未想过分裂中国。当美国动作日益频繁之际,蒋介石看到了大陆伸来的“和平之手”。

蒋介石都想谈了,却有人不乐意

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几年时间内,基本上就处于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周总理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和平解决台湾,必须加强两岸联系、建立有效沟通。

1956年6月,周恩来在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强调我党愿意和平解放台湾,并与台湾方面商讨具体的措施和步骤。

这一次大陆作出让步,率先表态,让蒋介石也动了“和谈”的心思。只是他心里还是有不少顾虑。

即便蒋介石从未承认过自己是失败者,败退台湾却是事实。遥想当初重庆谈判,他是何等威风,如今只能等着中共来提“和谈”,而怎么谈、何时谈,都是未知数。

知晓蒋介石的顾虑、从两岸沟通十分困难的基础上出发,周恩来联系到了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二人于1956年7月展开第一次谈话,周总理指出:

国共之间已经有过两次合作了,为什么不能有第三次?台湾本来就是我们的内政问题,完全可以坐下来谈合作建设。

有了周总理的表示,蒋介石也于1957年4月派出台湾省立法委员宋宜山到北京。

此次访谈,周总理主要提出如下两点方针:

1、为实现和平统一,两党平等商谈,无高低之分。

2、允许台湾实行高度自治。

谁也无法知道蒋介石是否能放下恩怨,让台湾和平回归。但这次两党之间已经再次表现出了高度的“默契”,可有的人却不乐意了。

大陆、台湾两地沟通渐渐频繁,彼此的信任感在缓缓增加,双方也谈了一些实质性问题。

但是这种日益频繁的交往,让美国分外紧张。

若是真正和平解放台湾,美国就失去了插手中国内务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早已将台湾视为“战略目标”之一。

为阻止台湾和大陆和谈,美国向台湾持续施压,让蒋介石放弃金马、妈祖两岛,彻底退守台湾本岛,以达到真正的“划峡而治”。

就这样,国民党关于与大陆和平解放台湾的会谈,在美国干预下,被迫于1957年10月中断。

但是,针对美国的行为,大陆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不满。

1958年8月,解放军开始炮轰金门。

当人民解放军将炮弹打到金门上时,蒋介石、美国反应各不相同。

美国搞不清中国真实意图,以为这是武力解放台湾的前奏,被迫恢复本已中断的大使级会谈,以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反观蒋介石,则有些淡然。

蒋介石心里也明白,此次解放军炮轰金门,表面上是为了打蒋,实际就是敲打美国。

老蒋所想不差,作为炮轰金门的具体指挥者,周总理在炮轰之初就提出:

“打而不登,封而不死”。

人民解放军的实力,想要解放金门、妈祖等,实际上并不用费太大力。可中共却一直没有对金门、妈祖动手,关键还在于“台湾”。

一旦台湾失去了妈祖、金门等所谓的外围据点,就成了真正的“孤岛”。到那时,不管是武力解放、和平解放,阻力都比想象中还要大。

如今打而不登,让蒋介石依旧掌控金门、妈祖等岛的控制权,只要这两块跳板还在,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就不会中断。

无形中,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就会被瓦解。

在周恩来、蒋介石的“配合”下,一场针对美国的无声的政治战、宣传战以中国完胜而告终。

老蒋在“炮轰金门”事件后,对中共的态度有了极大改观。加之毛主席、周总理频频通过国际向台湾传递出友好信息,打消了他不少顾虑。

并且在这场“和谈”大戏中,周总理发挥出了他出色的交际能力。

三、周总理娴熟的“古代兵法”

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和平解放台湾这场大戏中,最关键的一环,始终在于蒋介石及诸多台湾高层的态度、对“一个中国”的认可度。

蒋介石不必多说,早在美国提出“划峡而治”时,他就已经严正拒绝,并表示坚决拥护“一个中国”,主要原因是他还不想做中华民族的罪人,也不想沦为美国的工具。

至于更多台湾高层,多数都持观望态度。针对于此,周总理的做法不可谓不高明。

自解放战争后,大批国民党战犯被关押。从1959年起,大陆陆续释放在押战犯。这些战犯被释放出来后,几乎都受到了周总理亲切接见。

不止于此,总理还非常关心这些人的个人生活问题。

没工作、没钱等看似很小的事,周恩来都会考虑到。在其提议下,有不少国民党战犯当选为政协委员。

此举,对台湾当局触动很大。

与此同时,那些被特赦的战犯出狱后,多数都会给台湾写信,积极谋求祖国统一的工作,此番举动让台湾高层少了些许戒心。

没多久,台湾还收到了周恩来差人特地送来的照片。其上写有:

“奉化庐墓依然,溪口花草无恙”。

原来早在蒋介石败逃台湾之后,周总理就亲自找人修缮了蒋家祖坟,并派人妥善保护。这让蒋既感激、又有些许自愧不如。台湾从上至下,也都感受到了周总理的诚意。

除此之外,周总理还有着其他的准备。

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同时也直言不讳提到解放台湾的两种可能——武力解放、和平解放。

若是单一的实行关怀政策,只会让台湾当局看到大陆的初心,而忽视了“解放台湾”的决心。

为此,时不时秀一秀“肌肉”也很有必要。不得不说,“炮轰金门”就是一次成功的秀“肌肉”。

奈何美国野心不死,一直搞事。

1961年下半年,美国越过蒋介石,邀请了台湾二号人物陈诚访美。名义上是访问,实际就是“拉拢”,意图离间陈、蒋二人的关系。

此目的一旦达成,台湾势必会陷入政坛分裂的局面。预知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后,周总理及时与台湾当局交换了意见:

“希望台湾不要越过界限!”

此次对话,周总理不复最初的平和友善,而是严正申明了其中利害,表明若是美国把持了台湾军权,大陆绝对会一改之前的友好态度。

四、周总理的骨灰,放在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

1975年,蒋介石身体每况愈下。

在他心中,始终放不下台湾问题。通过某些渠道,他和大陆取得联系,并传递了希望毛主席等人到台湾访问的愿望。

不料大陆刚有反应,他就病逝了。对此,周总理深表遗憾,当看到蔡省三(曾任蒋经国秘书)在蒋介石死后所写的对台局势分析,颤抖的写下了“托、托、托、托”四个字。

彼时周总理身体极度虚弱,可看了这篇文章却格外激动,足以看出他对台湾问题的重视。

不只是他,不少老革命、爱国人士都十分在意这一问题。就在这一年,九十岁高龄的章士钊都曾亲赴香港,为两岸和平奔走,最终病逝于香港。

在周总理、毛主席等人心中,一直有心在他们这一代,将台湾问题解决了。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周总理、毛主席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1975年12月20日,周总理在病床上醒来。

自从住院以来,他大多时间都处于昏迷状态。在癌症的折磨下,身体极度虚弱,即便醒来也不曾说多少话。

这一次醒来,他特地提到“要见罗青长”。

罗青长来后,他断断续续提到台湾问题,嘱咐其不要忘记了台湾朋友。谈话过程中,总理两度昏迷,直到最后意识模糊,彻底昏迷了过去。

而罗青长因此成为了是周总理最后约见的中央负责人。

次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长辞。遵照其遗嘱,他的骨灰最后放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一夜,那个周总理一生挂念却一生都没去过的地方。

不久后,周总理骨灰撒向了祖国的五湖四海。其心日月可照,感人肺腑!

斯人已逝,后辈当继承先辈遗志,无数共产党人都在为台湾回归努力、奋斗。终有一天,台湾会回归祖国怀抱。一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各派势力斗智斗勇,除了武斗,还有文斗,除了明争,还有暗斗。间谍,自然也是那个时代...
原创 1... 本文来源公众号: 脑洞时史 1953年9月18日,北京辟才胡同西口的一间民房内,一个年仅44岁的中年...
原创 脱... 朱元璋的早期生涯足以显示出那时全中国组建军队过程中较低一级的情况;他只是因为没有多少亲属而显得与众不...
原创 明... 朱元璋自建立明朝以来,一直对百姓都很好,是因为他也曾经是一个老百姓,是一个农民,了解普罗大众的苦恼。...
原创 4... 明治维新后,日本豪赌了四次: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让日本崛起为仅次于美英的海洋强国,而偷袭...
原创 有... 对于这个问题,先要纠正三个错误 首先,李世民征伐的是高句丽,而不是高丽。高丽要到唐末的五代十国时期,...
原创 曹... 心非禅代荀文若,目识奸雄许子将。身苟未亡终篡汉,不知何德比文王。——《曹操》 东汉时期,战火纷争,各...
原创 光... 光绪帝是溥仪的大伯,也就是说溥仪的父亲就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 我们查阅历史文献可以得知到,溥仪是光绪...
原创 1... 1943年8月1日,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在重庆因车祸不幸去世,终年75岁。林森去世的消...
原创 康...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研究价值。这一时期的历史剧变...
原创 1... 中国和朝鲜毗邻,中国的朝鲜族也多聚集在东北地区,离朝鲜仅仅一江之隔。因此, 中国和朝鲜的文化交流历史...
原创 有... 元朝的存在,确实是一个意外!只不过,这个意外要把时间往前推将近三百年。 宋朝被很多外国人称为是“中国...
原创 清...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最有名的臣子之一,他在临终前告诫后人,要想强大起来,必须消灭此国,该国具体是谁呢?原...
原创 北...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变法和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
原创 威... 三国是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路军阀经过长期的混战和割据,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原创 晚...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
甲午沉舰水下考古成果首次集中展... 202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也是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开展10周年。不久前,由国家文物局指...
原创 朱... 说起古代的皇子公主,我们自然想到金尊玉贵、锦衣华服,但有句话说得好,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有价格。虽然古...
原创 元... 平定四川后,明军便能转过身来重新对付蒙古人了。明军在1370年对蒙古人的胜利特别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使...
原创 元... 何事高丽王子苦不堪言?说来好笑,遇上这位元朝公主,满朝文武百官也只有挨骂的份,哪里敢和她争论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