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20日11点,周总理在病床上醒来。
“我要见罗青长!”
身体虚弱的他,说话已经十分艰难,医护人员凑近周总理耳边,才听清周总理说要见时任中共中央调查部的罗青长部长。
之所以要见罗青长,是因周总理心里放心不下一件事——台湾。
彼时罗青长分管对台工作,周总理此时叫他来,也是想嘱咐他几句,让其一定要将“台湾问题”放在紧要位置。
接到消息,罗青长特地“请示”之后,去往周总理住的医院。刚到医院,医生说总理还处在昏迷中。
罗青长在病房外等着,过了很长时间,周总理才醒来。
当罗青长走进病房,周总理虚弱地摆了摆手,罗青长连忙俯身贴在总理嘴边,只听周总理最后说:
“不要忘记台湾老朋友!”
在总理身边工作了四十余年的罗青长,知晓周总理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见到祖国统一。
早在二十年前,周总理就曾在万隆会议上向世界宣布:
“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此后岁月,周总理一直在为之努力。
即便临到弥留之际,病重的他最后想到的依旧是“台湾朋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世人都知周总理心系台湾,却鲜少有人知晓他为“和平解放台湾”所作的那些努力。
并且,在周总理在最后的遗愿当中,还提到了另一件关于台湾的事。
美国给老蒋布了一局
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
此次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五个国家发起,中国受邀参加。
在会上,周总理再度重申了“五项和平共处”的原则,并第一次公开向全世界宣布:
“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和平解放台湾,是当时中国领导人结合国内外局势作出的选择。
自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台湾诸岛势在必行。奈何朝鲜战争打乱了之前所有计划,加之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使得解放台湾多了一层变数。
再加上新中国刚成立,急需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权衡利弊之后,才有了通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从提出这一想法之后,周总理代表党和政府先后出台并完善了系列政策,只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在大陆为和平事业努力的同时,台湾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
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后,最初就没想过“和谈”,一心想着借助美国之手实现反攻,以求“复国”。
1954年,美国与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明面上来看,美国是在帮助台湾、金马增强防御,似乎大有向大陆伸出触手的可能,但暗地里,美国其实并不赞同老蒋“反攻”的方案。
而美国之所以支持台湾,只是想让台湾牵制大陆。为达到这一目的,美国一再示意蒋介石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
蒋介石要借美国之势不假,可他从未想过分裂中国。当美国动作日益频繁之际,蒋介石看到了大陆伸来的“和平之手”。
蒋介石都想谈了,却有人不乐意
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几年时间内,基本上就处于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周总理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和平解决台湾,必须加强两岸联系、建立有效沟通。
1956年6月,周恩来在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强调我党愿意和平解放台湾,并与台湾方面商讨具体的措施和步骤。
这一次大陆作出让步,率先表态,让蒋介石也动了“和谈”的心思。只是他心里还是有不少顾虑。
即便蒋介石从未承认过自己是失败者,败退台湾却是事实。遥想当初重庆谈判,他是何等威风,如今只能等着中共来提“和谈”,而怎么谈、何时谈,都是未知数。
知晓蒋介石的顾虑、从两岸沟通十分困难的基础上出发,周恩来联系到了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二人于1956年7月展开第一次谈话,周总理指出:
国共之间已经有过两次合作了,为什么不能有第三次?台湾本来就是我们的内政问题,完全可以坐下来谈合作建设。
有了周总理的表示,蒋介石也于1957年4月派出台湾省立法委员宋宜山到北京。
此次访谈,周总理主要提出如下两点方针:
1、为实现和平统一,两党平等商谈,无高低之分。
2、允许台湾实行高度自治。
谁也无法知道蒋介石是否能放下恩怨,让台湾和平回归。但这次两党之间已经再次表现出了高度的“默契”,可有的人却不乐意了。
大陆、台湾两地沟通渐渐频繁,彼此的信任感在缓缓增加,双方也谈了一些实质性问题。
但是这种日益频繁的交往,让美国分外紧张。
若是真正和平解放台湾,美国就失去了插手中国内务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早已将台湾视为“战略目标”之一。
为阻止台湾和大陆和谈,美国向台湾持续施压,让蒋介石放弃金马、妈祖两岛,彻底退守台湾本岛,以达到真正的“划峡而治”。
就这样,国民党关于与大陆和平解放台湾的会谈,在美国干预下,被迫于1957年10月中断。
但是,针对美国的行为,大陆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不满。
1958年8月,解放军开始炮轰金门。
当人民解放军将炮弹打到金门上时,蒋介石、美国反应各不相同。
美国搞不清中国真实意图,以为这是武力解放台湾的前奏,被迫恢复本已中断的大使级会谈,以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反观蒋介石,则有些淡然。
蒋介石心里也明白,此次解放军炮轰金门,表面上是为了打蒋,实际就是敲打美国。
老蒋所想不差,作为炮轰金门的具体指挥者,周总理在炮轰之初就提出:
“打而不登,封而不死”。
人民解放军的实力,想要解放金门、妈祖等,实际上并不用费太大力。可中共却一直没有对金门、妈祖动手,关键还在于“台湾”。
一旦台湾失去了妈祖、金门等所谓的外围据点,就成了真正的“孤岛”。到那时,不管是武力解放、和平解放,阻力都比想象中还要大。
如今打而不登,让蒋介石依旧掌控金门、妈祖等岛的控制权,只要这两块跳板还在,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就不会中断。
无形中,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就会被瓦解。
在周恩来、蒋介石的“配合”下,一场针对美国的无声的政治战、宣传战以中国完胜而告终。
老蒋在“炮轰金门”事件后,对中共的态度有了极大改观。加之毛主席、周总理频频通过国际向台湾传递出友好信息,打消了他不少顾虑。
并且在这场“和谈”大戏中,周总理发挥出了他出色的交际能力。
三、周总理娴熟的“古代兵法”
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和平解放台湾这场大戏中,最关键的一环,始终在于蒋介石及诸多台湾高层的态度、对“一个中国”的认可度。
蒋介石不必多说,早在美国提出“划峡而治”时,他就已经严正拒绝,并表示坚决拥护“一个中国”,主要原因是他还不想做中华民族的罪人,也不想沦为美国的工具。
至于更多台湾高层,多数都持观望态度。针对于此,周总理的做法不可谓不高明。
自解放战争后,大批国民党战犯被关押。从1959年起,大陆陆续释放在押战犯。这些战犯被释放出来后,几乎都受到了周总理亲切接见。
不止于此,总理还非常关心这些人的个人生活问题。
没工作、没钱等看似很小的事,周恩来都会考虑到。在其提议下,有不少国民党战犯当选为政协委员。
此举,对台湾当局触动很大。
与此同时,那些被特赦的战犯出狱后,多数都会给台湾写信,积极谋求祖国统一的工作,此番举动让台湾高层少了些许戒心。
没多久,台湾还收到了周恩来差人特地送来的照片。其上写有:
“奉化庐墓依然,溪口花草无恙”。
原来早在蒋介石败逃台湾之后,周总理就亲自找人修缮了蒋家祖坟,并派人妥善保护。这让蒋既感激、又有些许自愧不如。台湾从上至下,也都感受到了周总理的诚意。
除此之外,周总理还有着其他的准备。
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同时也直言不讳提到解放台湾的两种可能——武力解放、和平解放。
若是单一的实行关怀政策,只会让台湾当局看到大陆的初心,而忽视了“解放台湾”的决心。
为此,时不时秀一秀“肌肉”也很有必要。不得不说,“炮轰金门”就是一次成功的秀“肌肉”。
奈何美国野心不死,一直搞事。
1961年下半年,美国越过蒋介石,邀请了台湾二号人物陈诚访美。名义上是访问,实际就是“拉拢”,意图离间陈、蒋二人的关系。
此目的一旦达成,台湾势必会陷入政坛分裂的局面。预知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后,周总理及时与台湾当局交换了意见:
“希望台湾不要越过界限!”
此次对话,周总理不复最初的平和友善,而是严正申明了其中利害,表明若是美国把持了台湾军权,大陆绝对会一改之前的友好态度。
四、周总理的骨灰,放在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
1975年,蒋介石身体每况愈下。
在他心中,始终放不下台湾问题。通过某些渠道,他和大陆取得联系,并传递了希望毛主席等人到台湾访问的愿望。
不料大陆刚有反应,他就病逝了。对此,周总理深表遗憾,当看到蔡省三(曾任蒋经国秘书)在蒋介石死后所写的对台局势分析,颤抖的写下了“托、托、托、托”四个字。
彼时周总理身体极度虚弱,可看了这篇文章却格外激动,足以看出他对台湾问题的重视。
不只是他,不少老革命、爱国人士都十分在意这一问题。就在这一年,九十岁高龄的章士钊都曾亲赴香港,为两岸和平奔走,最终病逝于香港。
在周总理、毛主席等人心中,一直有心在他们这一代,将台湾问题解决了。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周总理、毛主席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1975年12月20日,周总理在病床上醒来。
自从住院以来,他大多时间都处于昏迷状态。在癌症的折磨下,身体极度虚弱,即便醒来也不曾说多少话。
这一次醒来,他特地提到“要见罗青长”。
罗青长来后,他断断续续提到台湾问题,嘱咐其不要忘记了台湾朋友。谈话过程中,总理两度昏迷,直到最后意识模糊,彻底昏迷了过去。
而罗青长因此成为了是周总理最后约见的中央负责人。
次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长辞。遵照其遗嘱,他的骨灰最后放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一夜,那个周总理一生挂念却一生都没去过的地方。
不久后,周总理骨灰撒向了祖国的五湖四海。其心日月可照,感人肺腑!
斯人已逝,后辈当继承先辈遗志,无数共产党人都在为台湾回归努力、奋斗。终有一天,台湾会回归祖国怀抱。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