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果在落凤坡死的是卧龙,活着的是庞统,能打赢司马懿吗?
迪丽瓦拉
2025-07-13 04:33:13
0

如果一个国家变成一块大肉,分成大、小、中,刚好魏蜀吴,蜀国是最小的。而事实上大的,中、小通杀。不是那一个人可以改变的,因为强弱之势己形成。

三国魏最強。诸葛亮是以攻为守的战略意图。如果蜀不占地利,很难与曹魏抗衡。孙刘联合方能.苟且偷生,孔明是人,不是神,作者处处袒护刘氏及诸葛氏。衰而亡,兴而替。何人都晓,众人皆斥曹篡权,实乃潮流所至,一切说教都不能掩饰曹孟德的政治志向,军事才华,文学造诣。

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战略人才,这一点刘备深知,庞统是顶尖谋士,但离战略人才还差一点,诸葛亮对于刘备就像荀彧对于曹操一样那么重要,刘备能和曹操抗衡得益于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制的正确战略。诸葛亮更难得的地方是几乎是个全能型的人才,几乎所有岗位都能胜任,而且忠心耿耿。所以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极高。

为什么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刘备除了最初跟他的那几个人,对其他人都不信任。建立蜀国之后更加明显。刘备对诸葛亮犹如曹操对司马懿,处处提防。托孤时门外驻有刀斧手。足以看出对诸葛亮极大的不信任。即使庞统在,也是这个情况。为什么进军益州他采用中策?因为他对庞统也不信任,所以选择较为安全的中策。

诸葛亮和司马懿就是两个都不想打赢对方的人。诸葛亮只有持续的对魏发动战争来保证队魏边境的施压以及对蜀内部保持时刻的警戒状态,因为蜀国只占一个州,实力太弱了,不保持这样一个对魏的压力,对面就会很轻松的灭掉蜀,而诸葛亮实际根本就打不进魏国,只能隔靴搔痒,和是不是司马懿守都没关系,因为即便打下长安,他也是没能力守的,反而会因为兵力分散而被反攻。所以诸葛亮不可能同意子午谷奇谋,他就不想赢来着。反观司马懿,正因为有诸葛亮一直给魏持续压力,所以司马懿才能有兵权政权,诸葛亮如果没有一直给魏压力,那么司马懿永远得不到重用,所以司马懿和诸葛亮才是心心相惜的好基友。

蜀国其实根本就打不过魏国,也就跟吴国联盟能跟魏国抗衡一二,所谓三国争霸都是后面的文人给刘皇叔贴金而已。这么说吧,当年赤壁之战,若不是曹操犯了轻敌的错误再加上客地作战,也许那一次曹操就直接先灭吴国继而蜀国一统江山了!就算赤壁打的那么惨,魏国要灭蜀灭吴只要多面不搞联盟魏国都能赢,单单一个蜀国,就算庞统诸葛俱在又能如何,仅仅占据荆州宜州的蜀国别说打曹魏,吴国它都打不赢的!

国力本就弱,人口资源都是三国最弱的一个,别说跟占据中原膏腴六州之地的魏国比,就是占据江东的吴国也是比它强的多。 丢了荆州之后的蜀国连年备战,诸葛亮已经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一方面国内阶级矛盾频发,要转移注意力,一方面也是为了完成故主没完成的遗志,所以才不停的向魏国发兵,正好魏国这边也在闹内讧,曹操老了,魏国内部分成两排在争斗,老曹的兄弟子侄们跟士族在争夺权利,一时之间没怎么顾及到攻打蜀国吴国,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而已。

庞统的入川三策,刘备说“上策太急,下策太缓”,于是选择了中策。事实上庞统心里真正的上策是第一次见刘章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干死,被刘备直接否了。原本偷袭是中策,强攻是下策,至于“徐图”是庞统实在没辙生拼硬凑出来的下下策,根本就是无奈之举算不得什么选择。也就是说刘备选的中策在庞统心里也仅仅只是个下策。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下兵攻城”孙子兵法里写的很清楚了,不管庞统 法正 还是司马懿打仗再厉害 他们都没有达到“上兵伐谋”的水平,诸葛亮以“谋”见长,所以能周旋于各个势力之间硬是为刘备争得三分天下,所以说诸葛亮是刘备的张良+萧何,他们打仗也许不如韩信,但却是必不可少的。诸葛亮能入武庙十哲,全在一个字“谋”,何况诸葛亮打仗能力历史评价也很厉害,历史名人的评价总比敲键盘的有说服力,自我感觉诸葛亮是武庙十哲里综合能力最全面的一位了。

庞统很厉害的,庞统的死是有原因,刘备取川,就绕不开益州牧刘章,同宗同族,早前刘备拿徐州的时候建立的仁义道德啊乱七八糟的美名这东西是刘备立根之本,拿益州是建立根据地,可是师出无名啊,天下人都在看着呢,要是强打,刘备的人设就完了,庞统作为入川军队最高参谋长,着急啊,最后决定牺牲自己为刘备赚取攻打益州合法条件,庞统跟诸葛不同。

诸葛德才兼备在用谋略方面不够大胆,谨慎小心,喜欢稳扎稳打,越大越强,庞统在军事谋略上,胆大敢出奇招,够狠,这个人在用谋上跟魏国贾诩,大司马,这两位顶尖大佬有一拼啊,关键时刻,会舍弃任何利益,绝对够狠够毒,抓住机会弄到你死为止,说到天边,庞统死跟刘备脱不了关系,刘备是主要责任人,庞统够狠明白刘备停止不前不打益州原因,果断拿定注意结束自己,为打益州提供主要条件。

诸葛亮求稳,稳重求胜;庞统讲究险,以险速胜。诸葛亮和庞统都是知识密集型人才,可当军师领兵打仗,也可当相国治理国家。如果庞统不死,三国肯定会改写,刘备统一中原可拭目以待,就不是民间那句传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两个都得到了,不是一方天下,是可得全天下。

刘备的根基也是诸葛出山后才拿下的,未得诸葛时,并未有所根据地,荆州那时还是刘表掌控的,刘备初期身边没有谋士,导致一直处于辗转的境况。而且说到庞统,也是比较重要的谋士,入西川,才是真正的蜀汉根基。只不过这里写凤雏的篇章比较简略罢了,诸葛的确更多的是守城之人,除了孟获,其他战役从战略上看都是防守战役,进攻打魏和吴都没成。

庞统军事能力被高估了!若以诸葛镇守荆州 关羽赵云为辅,若以庞统镇守汉中张飞为辅,若以法正居成都魏延黄忠为策应,分进合击的策略还是能够实施的,诸葛重稳,所以东部战场重在牵制袭扰不在夺取地盘,但是必须要拿到襄阳,关羽驻军于此,赵云领兵南郡,刘封孟达驻守上庸,互为犄角,然后只要能保持对曹魏的巨大军事压力即可,西线战场庞统可以尽情发挥,这样胜算能大点,但是要求有点高,蜀汉建立前人才就死得七零八落,所以即使卧龙凤雏同时在世,也未必能济!

像黄忠这些打仗都是冲锋在最前面的,能活到70多才病死,其中不仅是有真本事,还有运气加持。你庞统一个谋士,打仗冲锋比武将还猛,还骑了刘备的马,万花绿中一点红,不射你射谁呢?加上运气又不好,偏偏射中要害!要是诸葛亮每次打仗都冲前面?100个诸葛亮都不够死,所以庞统和诸葛亮的差距就在这里。

刘备可惜了,攻打东吴是正确的前有关羽张飞之仇后有强人之兵可以说是稳操胜券,三国总不能一直鼎力肯定是要统一的,至于谁灭谁那就要看谁底气足实力雄厚兵多将广了,如果我是刘备想要统一那必须要想办法灭一国增强自己实力以图一统,如果实力平衡可以连盟,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基本会像刘备一样选择。

因为刘备那个时候也老了也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当你面对两个敌人的时候一个强一个弱那么你也肯定会等到合适的时候先把弱的灭了地盘拿过来这样你就变得更强了难后在想办法把强的那个灭了这样你就能一统江山了,基本是这个逻辑,不可能先去打强的在收弱的因为那样风险太大,如果当时刘备能谨慎一点多听听军师的意见那么也许就真的拿下东吴了,如果拿下东吴了那么对付曹魏就有七分把握了统一希望就非常大了,先灭曹魏在灭东吴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它比先灭东吴在灭曹魏风险高的多,只能说是刘备自己没有抓住机会,军事谋略不足,路是对的只是战法错了。遗憾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网上时常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缅甸曾经属于明朝管辖,明朝拥有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是典型的“两洋”国家。...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杀气腾腾的项庄舞剑直逼刘邦,范增焦急地三次举起玉玦催促动手。然而,项羽却始终沉默...
原创 历... 在古代封建社会,太监的地位通常是低微且备受轻视的。然而,今天要讲述的这位太监却不同寻常。他的名字是陈...
原创 2... 在沙俄的鼎盛时期,它的陆地面积一度达到了2288万平方公里,几乎占据了全球陆地总面积的七分之一,这一...
原创 解... 1948年3月的洛阳,天还没亮,风里透着一股冬末春初的凉意。外头看上去平静,实则内里暗流涌动。洛阳不...
原创 唐... 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中,宰相的设立方式、选任原则、权力分配以及体制构建,一直是影响国家政权稳定、政...
原创 李... 一、才华之论 唐朝的第一位太子李建成,最终为什么会输给秦王李世民?简言之,可以归结为两大原因。 其一...
原创 宗... 你有没有想过,家族企业里的继承权争斗,不一定是因为钱,甚至也不完全是人际关系的复杂,而是背后深深扎根...
原创 如...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因战乱而积累了深厚的仇怨。日本在近现代对华发动的侵略战争,至今依然是中国人民心头的痛...
原创 戚... 《——【·前言·】——》 1561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外纳妾,陆续生下五个儿子,本以为一切可瞒天过海...
原创 赵... 头条创作挑战赛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占荆州,消息传出后,南方的各路英雄立刻陷入震惊和慌...
原创 三... 1949年2月的徐州——8兵团的正式成立 1949年2月的一天,徐州城内原“剿总”司令刘峙的公馆迎...
原创 他...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陶峙岳是我们党中年龄最大的党员,但与他相比,历史上却有一位极为特殊的党员——这位年...
原创 霍... 文化历史解析:霍去病的崛起与陨落 霍去病,西汉时期堪称战神般的人物,他的军事才华无人能及。他年仅十八...
“新官上任三把火”指的是哪“三... 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成语吧,这个现在表示的是某位领导上任后,通常会采取一些重大的...
原创 罗... 编者按:当谈到中世纪欧洲,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骑士与城堡,接着便联想到它的衰退与倒退。这种看法看似有些...
卓承元:元版零本亦难求 很多年前的一天,我收到上海某拍卖公司寄来的古籍拍卖图录,拍品中一册元版《通志》零本引起了我的注意。 ...
党史百年天天读 ·7月18日 重要论述 1936年7月18日、19日 毛泽东同斯诺谈苏维埃政府的对内政策问题,强调如果蒋介石愿意抵...
原创 黄... 黄埔一期(49) 觉醒年代中的蒙古族先锋与第一位共产党员 在五四运动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涌现出了众...
原创 袁... 1915年,袁世凯已然成为中华民国名义上的终身大总统,但他并未满足于此。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