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疽发于背,病死沈阳,他的十六个后妃、十五个儿子和八个女儿哭作一团。分值四大贝勒本来同心协力,勤理国政,现在却为汗位继承的问题心事重重,互不通气。
如果按照长子继嗣的规定,大贝勒代善毫无疑问要继承汗位、在带兵打仗、处理政务等方面,代善不仅以大阿哥的身份位列第一,而且他对部下宽宥而不嗜杀戮,在民众中威望很高,一般的女真人都认为努尔哈赤死后,“贵盈哥必代其父”。
如果根据女真族古老的军事民主制推举的办法选择嗣君,当时最有希望的人选是四大贝勒。其中阿敏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一般来说,是不能入选的。余者照齿序才能而论四十六岁的代善居长,宽厚而得众心,最有资格继嗣。其次是四十二岁的莽古尔泰,他自幼随父兄出征,每遇劲敌,冲锋在前,是独当一面的将领和统帅,亦有继嗣资格。
可是,不几日,代善却同莽古尔泰一起通告诸兄弟子侄,共同起草了一份劝进书,请求二十五岁的四贝勒皇太极继承汗位,而且皇太极辞让再三,代善和莽古尔泰敦请再三,从卯时一直僵持到申时,皇太极才接受请求。这难道不令人费解吗?
代善为什么让位给皇太极?有人说他是“特寻常一庸夫”,自知才能、魄力不如皇太极,加上为人敦厚,所以主动让位。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推测。代善之所以放弃汗位,是他同努尔哈赤父子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也是他同皇太极之间兄弟争
首先,代善同努尔哈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使代善失去了继嗣的特权。努尔哈赤的基本思想是以征战平天下、以武力治国家基本作法是独断专行。代善具有明显的主和弃战的思想,而且屡次力劝努尔哈赤不要树敌太多,公开谏阻努尔哈赤的独断专制,父子因而处事多不合。
在攻打叶赫布扬古时,代善招降了布扬古,并答应不杀他。可是,当代善领布扬古去见努尔哈赤时,努尔哈赤却找借口把布扬古杀死了,代善大为不满。萨尔浒大战以后,代善在富察迫降援明的朝鲜兵,与朝鲜都元帅姜宏立对天盟誓。答应不杀朝鲜降卒。努尔哈赤又寻找借口将朝鲜四、五百降卒杀死,代善对此十分气愤。天命五年,代善同努尔哈赤之间发生了一件更加不愉快的事情,父子矛盾因而大大加深。
一天,小福晋德因泽(又称泰恩察)向努尔哈赤告发:“大福晋(努尔哈赤的大妃子)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大福晋还一天两三次派人去大贝勒家商议要事,并且有两三次亲自在深夜去大贝勒家。”努尔哈赤派人调查,查明告发属实。诸贝勒、大臣在汗家宴会时,大妃乔装打扮,故意在大贝勒代善面前卖弄风骚。诸贝勒、大臣对此虽内心不满却因惧怕大贝勒和大福晋的权势而不敢揭发
努尔哈赤对大贝勒同大福晋的暧昧关系极为愤怒,但他既不愿家丑外扬,又不愿加罪于儿子,只好借着窝藏金帛的名义抄了大福晋的家,同时暗中下决心重新立储,以深受偏爱的皇太极代替代善而为汗位继承人。至于莽古尔泰,此时,因杀死生身母亲而身誉败坏,已经不在立储之列了。
如何以弟代兄,令皇太极继承汗位,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只好在暗中对代善的地位进行巧妙地否定。于是,天命六年二月,他下令四大贝勒按月分值,轮流执政。这种轮番坐庄的新规定,实际上是否定了大贝勒代善原有的执政地位而四分其权。
第二年三月,努尔哈赤又召集诸子会议,发布了实行八贝勒共治国政的诏谕,于四大贝勒之外,又立四小贝勒参预国政,将权力八分。八贝勒“并肩共坐”,共同拥有推举新汗和废除新汗的权力。经过这一改变,大贝勒代善继嗣优先权基本上被削弱了。
其次,代善同皇太极争权斗争日益激烈,结果是代善名誉扫地,被迫让位。皇太极才智较强,又受到努尔哈赤的偏爱,是诸贝勒中唯一用心读书、善于运用权术的人。在努尔哈赤面前,他处处都想胜大贝勒一筹,方肯罢休。
每次出战,他都与代善争抢头功。他指使小福晋德因泽告发代善与大福晋之间有暧昧关系,使代善身败名裂。他还施展手段,将阿敏、莽古尔泰笼络在自己周围,并密谋“潜弑”代善。代善听说皇太极要谋害他时,畏惧万端,哭着跑到努尔哈赤面前去求救。可见,在努尔哈赤逝世之前,代善已被皇太极钳制住了。
天命十一年九月一日,皇太极接受代善、莽古尔泰的推举,举行了庄严的即位典礼,作了清太宗,以第二年为天聪元年(1627年)。清太宗接受兄弟子侄朝拜以后,亲自率诸贝勒向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行三拜之礼。这一非同小可的举动表明了,代善,莽古尔泰作为太宗的兄长,享有特殊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他们二人仍然拥有强大的势力。
即位典礼完成后,清太宗又规定代善、莽古尔泰、阿敏三大贝勒与他并肩齐坐,同受将相臣僚的朝拜,保持原来四大贝勒分值理政的形式不变。天聪十年四月,清太宗去掉汗号,改称皇帝,定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同月,晋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
天聪至崇德年间(1627-1644年),代善、莽古尔泰辅佐清太宗东抚朝鲜,西降蒙古,南征大明,立功颇多。特别是在征明战争中莽古尔泰率军破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大军,生擒明副将臧调元,还多次统兵至蓟州(今河北迁西县西北)、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大败明军。
代善被封为亲王以后,同其子岳托、硕托、萨哈璘等一起统兵南征,都是功勋昭彰的将军元帅。但是,清太宗对实力雄厚的代善、莽古尔泰和阿敏三大贝勒深怀畏惧之意,正在想方设法剥夺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天聪三年二月,清太宗以关心三大贝勒操劳过度为名,削去他们每月轮流执政的大权,命令诸子侄贝勒代他们理政,使他们的权力下放。天聪四年六月,太宗以十六条罪状幽禁二贝勒阿敏。
天聪五年八月,莽古尔泰顶撞太宗,并对着太宗欲动刀刃。太宗为此召集诸贝勒大会,议莽古尔泰“御前拔刃罪”,革去大贝勒爵位,降为一般贝勒,不得再与太宗并肩而坐,代善也同时改为侍坐于侧。座次的变动,表明代善、莽古尔泰的地位明显下降。
天聪六年底,莽古尔泰忧愤而死,因府藏十六枚“大金国皇帝印”之事暴露,被定为图谋不轨罪而削去一切爵位,子孙皆因此被罪除名。天聪九年,太宗以代善擅自率旗人行猎、破坏军风为借口,对代善大加训斥,并罚银万两。经此打击,代善的权势大大跌落下来。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突然驾崩,诸王大臣列坐于崇政殿,议立皇位继承人,争论越来越激烈。豫亲王多铎根据“立长”的原则推举代善继皇位,代善辞而不受,以长者的身份出面,立了太宗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皇帝(即清世祖),并荐举郑亲王齐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改元顺治。
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清军攻占明北京城。清政府进入北京以后,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礼亲王代善列为议政王之首,仍然拥有旗主权、用兵权和议政权。
顺治五年十月,六十六岁的宗室王爷、风云一世的大贝勒代善病逝,顺治帝赐银万两予以祭葬,并立牌纪功。康熙时追加其谥号为“烈”乾隆时人祀贤王祠并配享太庙。礼亲王爵位由其子孙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