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不加鉴别就相信而拿来当证据,那可容易让人笑话。
先看一张图片
黄百韬大破粟裕
这是国民政府江苏新闻1948年11月份的一篇报道。
洋洋洒洒,妙笔生花,描绘了国民党著名将领,”常胜将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在苏北的主力大会战中,又一次击败粟裕,取得了辉煌”胜利“。
当年的历史事实如何呢?
大陆的青年肯定都知道了。
震惊世界的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一气呵成,国民党精锐主力损失殆尽。
特别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80万优势兵力,不敌共产党军60万人,悉数被歼灭。
1948年11月,这上面国民党报纸高调宣传的”常胜将军“黄百韬将军,被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团团包围。
1948年11月22日,”常胜将军“黄百韬走投无路,饮弹江边。
打脸来得这么快。
也不知道当时那位特约记者张外甥的脸被打肿了没有。
如果你拿这样一份报纸来证明,当年的苏北战场,”常胜将军“黄百韬,打的华东野战军和粟裕落荒而逃,谁能相信?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能不加思考张嘴就回答上来的肯定都是大陆网友。
在大陆,这不是历史话题,这基本上是考14,50智商的脑筋急转弯。
拿敌人资料,质疑我军的战史?
错误的论据,怎么能证明出正确的论点?
再来看一张图片
陈毅坐镇指挥济南战役
这是济南战役后,华东军区发布的解放军入城安民告示。
上面的落款明明白白地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张云逸、政治委员饶,漱,石、(政治部)主任舒同。
有的人就找到了历史依据,从这张布告得出两个结论:
一,济南战役是陈毅同志坐镇指挥的。
网上有些文章,写得绘声绘色,说是陈毅同志阵前到前线看望慰问攻城指战员,鼓励战士们”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解放军活捉了王耀武,在济南城门口,被俘的王耀武看到大批支前民工进进出出,感慨人民力量伟大,不服气地对陈毅说:你们人多。
问题是,随便百度一下,就知道陈毅同志这段时间在哪,在干什么,王耀武在那里被俘的,他俩有没有见过面。
文艺作品可以虚构,历史事件不能胡编吧?
济南战役是1948年9月16日-24日。
陈毅同志从1948年5月30日,就离开华野司令部驻地河南濮阳,奔赴中原,就任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
7月25日,邓政委去中央开会,陈毅主持工作。
中原野战军全军集中,进行新式整军,陈毅同志负责。
你想想,他有多忙啊。
济南战役期间,中野当然也不能闲着。
刘司令员和陈毅副司令员指挥中野六个纵队,有力地牵制了中原地区的敌军不敢增援。
那个时候,咱要有飞机,陈毅同志说不定抽空回来看看,毕竟他还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华东军区司令员么
问题是,济南还在国民党手里,咱有飞机,也没飞机场。
何况,国民党空军还有歼击机、战斗机呢。
济南解放前一天,粟裕在华野野司驻地大伯集向中央和华东局、中原局提出淮海战役的提议。
陈毅同志也回电报表示同意。
要是他也在华野指挥部,还打什么电报呢?
当年战役结束,野司撤走后,驻地的老百姓一直都以为是陈司令员在里面指挥的呢。
这也能当作人证么?
二,济南战役这事儿和粟裕没啥关系
这个论调在网上有很大的市场。
除了说许世友是攻击济南的东兵团——山东兵团主帅,粟裕指挥不了东兵团的老论调外,还有一个论调就是济南战役是陈毅指挥的,而和并不在现场的粟裕没啥关系。
当年那个时候,为了宣传需要,加上粟裕一贯低调,一直都是宣传,华东野战军在陈毅领导下打了一个胜仗接一个胜仗。
济徐作战——济南战役,也是如此,老百姓都知道是华东野战军,也就是陈毅的队伍。
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历史到底啥情况。
从1948年5月,陈毅同志就离开华东野战军,粟裕代司令员代政委。
这个“代”字,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帅不在临时代理,而是在粟裕的恳请下中央同意陈毅仍保留华野职务。
陈毅身在中原,而粟裕在曲阜会议就部署完毕了济南战役的作战安排,由山东兵团王建安副司令员主持攻城。后来主席点将,胶东养伤的许世友赶到济南,指挥攻城。
粟裕则将指挥部转移到泰安宁阳大伯集村的崔家大院里,统筹指挥攻济、阻援、打援。
有人说,”
宣传粟裕的同时,要尊重历史,别贬低陈毅或者他人
“。
和不少自媒体胡编乱造一样,有的影视剧确实不严谨。
编剧导演犯的错误和某些自媒体作者如出一辙,就是看问题不全面,不客观。
革命战争年代,”陈不离粟,粟不离陈“,并肩战斗多少年。
城南庄,中央要调陈毅去中原,粟裕一听就急了:“华野离不开陈军长啊”。
不是华野离不开陈军长,是你粟裕离不开陈军长吧?
陈军长去了中原,华野不是发展得好好的么?
和平年代,陈毅的儿子娶了粟裕的女儿,人家是女儿亲家,关系好着呢。
济南战役的作战系列都是哪些部队,谁领导谁?
看看济南解放纪念馆里的图片吧,这是济南市政府的官方表述。
为什么他们这样说是错的,他们到底错在哪里?
比如,有的自媒体作者,拿出找来的一堆电报,证明一系列观点:华野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都不是粟裕指挥的,而是陈毅和其他华野首长一起指挥的;当然,打了败仗的南麻临朐战役,肯定是粟裕单独指挥的。
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看到这样的自媒体文章,就会人云亦云地选择相信,而不会想想为什么错,错在哪里。
这样事先设定论点,带着有色眼镜看历史的例子,比比皆是。
几位号称“华东战史专家”的网络自媒体套路几乎如出一辙。
论点、论据、论证
证明历史问题,有论点、论据、论证的三要素。
论点说明你要证明什么,论据是你拿什么来说明,论证是你怎么样用你的论据来说明你的论点。
不同的立场,用同样的历史资料做论据,就能证明出不同的论点。
比如,某“专家”就拿国民党军官的回忆录,证明我军“好大喜功”、“虚报战功”。
这样的立场,你说他是站在客观看历史的角度?
一份电文,只展示一部分,故意隐瞒其他。一个事件,不全面联系,只看一个点。
,断章取义的论据,证明自己早已设定的论点。
这种先入为主的论点,更像诉讼里的“有罪推定”。
所有的论据,不是为了说清楚事实,而是要证明提起诉讼的人的观点正确——你有罪!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把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解释为“
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
”。
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问题,就是要全面地、发展地和普遍联系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看历史,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研究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
不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从自己内心想像的主观映像出发,这是唯心主义。
静止地、片面地、不加联系地看待问题,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拿出几份电报,没有吃透当时的历史背景,凭借一点推测,就来论证一个自己早已设定的论点,这是主观主义思想。
而断章取义地用一部分残缺不全的材料来做论据,则是犯了看问题不全面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历史是客观事实,不是主观臆造的。
这不是对某位将领“粉”或者“黑’的问题,而是看待历史的观点问题,是看问题,研究历史科学不科学、正确不正确的问题。
颜色革命套路已成过街老鼠
颜色革命的套路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基本上是移植了崩溃苏联的那一套招数。
虚无革命历史,污名化战斗英雄,网络上一度甚嚣尘上,也骗得很多涉世不深的青年人相信,并质疑自己受到的教育原来都是骗人的,从而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这些套路现在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连小孩子都不信了。
二点零版本的又出来了。
这就是打着高级红的旗号,行高级黑。
敌媒和资助狗粮媒这么干也就算了,毕竟亡我之心不死,他们是绝不可能闲着的。
但是,一些有点精力和能力的自媒体,也跟风炒作,动机和智商值得品味。
这是蠢,还是坏,还是又蠢又坏?
编造历史动机险恶
一些自媒体在描述共和国将帅的时候,编造虚假历史,刻意贴标签,引发读者撕裂群体,最好能形成内斗。
比较典型的就是”某吹“、”“某黑“。
利用共和国功勋卓著的将帅,通过貌似探讨军事问题,引发一些争论,激起网友内斗,形成对立,根本目的是要抹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继而虚无我军的革命历史,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有的自媒体,刻意夸大当年革命前辈的战绩,看起来是为了正面宣传,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让人一看就漏洞百出,转而反感。
这是最低层次的高级黑低级黑。
有的是借描写名人轶事,编造一些老革命之间的矛盾,让年轻人看了觉得当年的革命前辈是各自为政,互不团结,严重偏离历史真相。
比如,借为甲将军正名,贬低乙将军,看起来好似还原历史,其实骨子里面当然不是维护谁,而是要说已经传承几十年的解放军战史不真实,从而误导读者,虚无历史。
他们当然也没有兴趣去解释当年的首长们都是怎么团结一致发挥集体智慧的。
热播不衰比较优秀的电视剧《亮剑》也有这样的错误。
文化程度不高的李云龙一张嘴就是“团长政委我一人干了”,“枪炮声一响,全团都得听我的”,“”团长管军事,政委管生活“。
政委是只管部队生活的么?
打仗是团长一人说了算想干啥干啥么?
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实际上,在我党从”三湾改编“树立的建军思想就是”“党指挥枪”。直到现在,这是一个毫不动摇地铁律。
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就是他一人说了算么?
苏中“七战七捷”是解放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粟裕带领华中野战军,以3万从游击战改编而来的新四军,迎战12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精锐军队,取得七战全胜的辉煌战绩。
缴获美式武器很多,蒋介石“运输大队长”的名头也因此传遍全国。
这是他一人决策和智慧的么?
当然不是。
第二仗如南战役结束后,粟裕提出放弃海安,打运动战。
为了尽快和华中分局、华中军区的领导们达成共识,粟裕从150公里外的海安,先是带着一名警卫员,粟裕驾驶摩托车,跑了一百公里,又坐船,徒步,骑自行车,一天一夜,赶到淮安,召开了华中分局常委会,并把会议结果上报中央、华东局和新四军总部,得到批准后才予以实施。
中央决定“
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
,
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
孟良崮战役前,经过“千里耍龙灯”的战略机动,出现了消灭敌整编七十四师的战机,粟裕才向陈毅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理有利的作战方案得到陈毅的大力支持:“我们就是要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在各纵队首长的部署动员会上,陈毅表示完全支持粟裕的部署,并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孤立突出敌人,这是毛主席一贯的军事思想。经过陈、粟团结一致的动员,全军上下一致信任,群情振奋,一举取得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之一王牌“御林军”的“神仙仗”。
“七月分兵”后南麻临朐的消耗战,缴获很少,部队损失较大。
这些作战计划上报中央的电报都是陈、粟、谭一起。
战后的总结检讨,带队转移到胶东的谭震林给粟裕写了一封长信,批评粟裕粗心大意。
粟裕反复看过谭震林的信后,回信表示虚心接受批评,同时也坦言:我乐观轻敌,你比我和陈军长更乐观。
陈毅和粟裕彻夜长谈,后来给军委的电报中说:“我们对战役的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由此。最近几仗,事先我亦无预见,事中我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
陈毅给中央军委和华东局的电报说:“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的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和人民的伟大收获。”
中央对粟裕请求处分的回电是:“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舞士气,以利再战。”
这才是客观的、全面的、真实的历史。
正是因为陈毅同志的格局和胸怀,才有粟裕放手指挥和谭震林等密切配合,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团结一致、集体领导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也正因为陈毅和粟裕多年战火交情和革命友谊,才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佳话和他们晚辈结亲的交情。
故意编造他们有矛盾,这样的文章,是何居心?
崇拜不能”吹“,质疑不能”黑“
每一位开国将帅,都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功勋卓著,光照千秋。
作为共和国的晚辈后人,都应该感谢和崇拜这些为了共和国奋斗牺牲的革命前辈。
了解共和国将帅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创造奇迹的超强能力,感悟共和国建立的光辉历程,就是要成为这些优秀历史人物的“铁粉”。
做这些优秀人物的“粉丝”,不是像无脑的追星族一样,只看他们的光环,不看他们艰辛。
再辉煌的将帅也是人不是神,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同样的喜怒哀乐,有事业辉煌,也有人生低谷,当然,也会犯错误。
神化和虚幻这些历史人物,变“粉”为“吹”,或者执意贬低、去“黑”某一个人,从理论上讲,这是看问题偏离了历史唯物史观。
从医学来说,这是偏执性的精神障碍,俗称“妄想症”。
妄想症主要表现就是曲解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事物,经过病态的推理,逐渐形成自己的妄想,而妄想的内容,又往往被夸大到严重偏离现实。
在妄想症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幻想的才是正确的,真实是啥并不重要,别人善意地劝说和合理解释很可能被他看作是一种冒犯和伤害。
这种妄想症,有的是从小就有,有的是终生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