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权臣,在其父司马懿和兄长司马师去世后,他继承并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家族的权力,最终达到了权倾朝野的程度。曹魏的皇帝曹髦在感受到自身权力的日益削弱后,于公元260年决定采取行动反制司马昭。他愤怒地意识到司马昭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于是便策划了一场讨伐司马昭的行动。在同年的五月初六夜,曹髦秘密召集了几名心腹,包括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布置了兵力,并与王沈、王经、王业等重臣商讨应对之策,决定亲自出征。
然而,曹髦的计划最终未能成功,反而在行动中被司马昭的手下所弑杀。曹髦的死亡为司马昭提供了机会,迅速改变了朝廷的格局。弑君之后,司马昭将曹奂立为新皇帝,并自封晋王。司马昭去世后,儿子司马炎迅速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
一、在司马昭之前,司马懿和司马师虽然掌控了朝政大权,但由于曹魏内部仍有强大的反对势力,加上外有蜀汉和东吴的威胁,他们始终未能有机会称帝。然而,司马昭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实际上他具备了篡位的有利条件,但直到去世前,他依然没有选择称帝。这一现象可以归结为三点原因。
首先,司马昭长期作为曹魏的臣子,这使得他在心理上面临巨大的阻碍。自景初二年(238年)起,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而正始元年(240年)时,他被任命为洛阳典农中郎将。此时,魏明帝曹睿的大兴奢侈之风,让民众生活困苦,司马昭却采取了减轻民负的措施,废除苛捐杂税,并确保农时不误,这赢得了百姓的好感。随后,他晋升为散骑常侍,并在正始五年(244年),随大将军曹爽征伐蜀汉,担任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司马昭在曹魏的忠诚与效力为他积累了众多官职和封赏。当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继承了大将军等职务。可以说,司马昭的权力虽然极大,但他一直在“魏国臣子”的身份框架内,这种长期的臣子身份,使得他心中始终难以突破背负“篡位”之名的心理障碍。
其次,与司马昭相比,曹丕和司马炎则更容易接受称帝的决断。这是因为,曹操建立了魏国,而曹丕通过掌握魏国政权,实际上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成为魏国的合法君主。司马昭所在的曹魏,虽已成为大国,但仍未将自己真正视为一个全新的王朝,晋国的建立反而为司马炎等人的称帝提供了相对轻松的身份过渡,心理负担较轻。
其次,司马昭深知自己弑君的行径,若再称帝,无疑会加深他在历史中的负面形象。公元260年,曹髦发觉自身处境艰难,决定讨伐司马昭,但在计划实施时被宫中内侍成济刺杀,随即驾崩。得知这一消息,司马昭感到震惊和不安,内心充满了焦虑:“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弑君的行为让司马昭成为众矢之的,连其伯父司马孚也要求司马昭严惩凶手,陈泰等亲近司马懿的群臣也因此心情沉痛甚至去世。正因如此,司马昭不得不在宫廷中立下新帝,改立曹奂,时称景元年。尽管他成功将皇位稳固,但弑君的罪名始终让他陷入极大的舆论困境。
三、为了消除弑君带来的负面影响,司马昭开始策划通过军事行动来恢复声望。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爆发,司马昭积极参与这一战役,意图通过军事胜利来赢得民心,平息国内的反对声音。然而,相比司马昭的复杂局面,司马炎则没有弑君的污点,使得他在继位时更为顺利,能够立即迫使曹奂退位,最终建立了西晋王朝。
最后,司马昭选择不称帝的第三个原因,便是他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公元264年,蜀汉灭亡后,钟会在姜维的支持下发动了叛乱,试图在益州割据一方。司马昭再度调兵遣将,迅速平定了乱事。与此同时,曹奂封司马昭为晋王,并加九锡。然而,司马昭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差,心态也愈发趋向稳妥,最终他没有模仿曹丕称帝,而是继续巩固手中的权力。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司马昭虽有机会称帝,却始终未能走上这一历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