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与太监王承恩在煤山自尽,这一幕标志着持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最终走向灭亡,历史称之为“甲申之变”。“君王死社稷”与“天子守国门”一样,成为了明朝历史中最令人铭记的瞬间,亦是后世网络世界中的热议话题。
崇祯帝死后,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迅速攻占北京,宣告了大地的天翻地覆。然而,李自成这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目光狭隘、战略眼光不足,缺乏稳定江山的胆略。更为棘手的是,在其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之外,清朝已经开始蓄势待发,山海关外的局势日益紧张。与此同时,蒙古各部在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的活动不断升温,东南沿海的郑芝龙等海盗势力也如风中残烛,不断扰乱局势。而最令人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崇祯帝已死,但明朝的余火依旧没有熄灭,南方的许多明朝遗留势力仍在顽强抵抗。无论是困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还是雄踞湖广的左良玉,抑或是南方一带的王公贵族,他们纷纷挺身而出,先后建立了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等南明小朝廷。
可以说,崇祯帝死后,中原大地瞬间陷入五方势力纷争、百舸争流的局面。明末的中国成了最后的乱世,种种力量彼此博弈,五湖四海都能见到英雄豪杰。正如历史上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在追求“大一统”的目标,这也意味着,乱世必然在分裂后迎来统一。经过风云变幻,最终会出现一个新的大一统朝代。
那么,崇祯帝自尽后,各方势力中,究竟是谁会笑到最后呢?答案显然是清朝,毕竟历史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清朝是最终的赢家。
尽管南明各政权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显得势力强大,但为何它们最终还是未能逆转局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虽然南明有强大的民众支持,但清朝掌握了几乎所有制胜的关键要素。
从静夜史的角度来看,南明政权的失败几乎注定。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明朝真的得到了民心,那么崇祯皇帝就不至于在煤山自缢,走到如此绝望的地步。许多人看待历史时,往往会用现代眼光来看待古代,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虽然毛主席曾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但在明朝时期,尤其是在当时的小农经济环境下,民心的影响并没有现代社会那么显著。尽管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最终通过民众支持成功推翻了大明王朝,但他们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历过多次失败,差点在早期便宣告覆灭。
李自成能够在困境中逆袭,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根本原因在于西北地区的天灾无法控制,导致大量贫苦百姓走投无路,选择投向了“三年不纳粮”的李闯王。然而,李自成接管北京后,所称得民心的政权却仅仅存在了42天就急忙撤退,最后迅速败亡。因此,静夜史认为,决定一个政权能否长期稳固的,不是最广大的农民,而是处于其上层的士绅阶层,包括地主、乡绅等群体。士绅阶层长期以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士绅作为皇权和农民之间的中介阶层,一方面通过从农民阶层获取财富维持生计,另一方面也帮助地主阶级管控基层社会的秩序,他们扮演着教书先生、讼师等角色,是社会中的“人上人”。
然而,在当时,士绅阶层不仅对农民阶层进行剥削,也帮助皇权打压农民起义。因此,当李自成的起义爆发时,他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并非崇祯,而正是士绅阶层。李自成的起义在一开始就遭遇了士绅阶层的坚决反抗,特别是在天灾导致大规模的农民逃亡时,士绅阶层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崇祯帝的残暴对士绅的打压更加剧了这种局面。于是,北方的士绅阶层纷纷转投清朝,使得明朝的基础快速崩塌。
尽管李自成提出了免除三年赋税的承诺,但在战火纷飞、百废待兴的北方,李自成的政权根本无力生存,更没有能力安抚士绅阶层。而他的集团以“追赃助饷”来整顿局面,暴力的手段导致了王公贵族的惨状,也彻底与士绅阶层决裂。尤其是吴襄的遭遇,使得吴三桂最终投降了清朝。
与此不同的是,清朝深谙如何“收买人心”,即使在其崛起时大肆屠戮东北百姓,但他们对投降的士绅,尤其是像范文程这样的士绅阶层,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种做法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吴三桂的投降正是清朝“收买”士绅的一个鲜明例证。虽然后期清朝也用极端手段对待这些投降者,但士绅阶层的支持无疑为清朝最终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相比之下,南明的士绅阶层长期维系着强大的利益集团,尤其是江南地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封闭利益圈。这些士绅阶层早已偏离了对家国命运的担当,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断推翻一个又一个南明政权。当南明政权想要反抗清朝时,这些士绅阶层却始终不能真正站稳脚跟,反而变成了政权更迭的推动者。最终,南明政权在清朝的猛攻下一个接一个覆灭。
至于郑芝龙,他的崛起依赖的是大航海时代中东西方贸易的繁荣,尤其是与日本的贸易,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但当日本实行闭关政策,郑芝龙也逐渐失去了支撑自己的力量,尽管他一度拥立隆武帝,但在他认识到自己的海盗背景不为士绅阶层所容后,最终投降了清朝,并且不久后被斩首。
郑芝龙的投降令他的儿子郑成功深感打击,坚定了反清的决心。然而,同样因为无法获得士绅阶层的支持,再加上南明各方势力的内斗,郑成功虽然曾成功发动北伐,却在南京城下失败,最后只能逃到台湾,最终被清朝征服。
因此,在当时,“得士绅之心得天下”成为了清朝夺取天下的关键。尽管蒙古部落也曾在历史上有过辉煌,但它们因长期与明朝的对抗,已经支离破碎,难以重振雄风。虽然准噶尔汗国一度强盛,但在清朝已经征服南方并拥有充足资源的情况下,蒙古的再次崛起已是无望。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清朝统一天下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东北的地理优势、成功收编士绅阶层等,最终成就了清朝的迅速崛起。而农民起义军虽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却因无法获得士绅阶层的支持,始终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在这样的局势下,清朝的胜利几乎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