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多尔衮掌握权力的时期,顺治皇帝不过是他手中的傀儡。然而,当多尔衮去世后,顺治是否能够让他安然长眠,抑或心中的怒火将不再压抑?
多尔衮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权力人物,他的存在几乎遮蔽了整个清朝的历史;而他的女儿东莪格格,因父亲的缘故,经历了怎样的一生?她是逃亡四方,还是成为他国的王妃,永远背负着父亲的阴影?
权倾朝野:多尔衮掌握大权,顺治沦为傀儡
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母亲为深得宠爱的妃子,因此自幼受到皇族的厚爱。作为一个强势而又富有军事才能的王子,他一直是皇位竞争中的有力选手。皇太极去世时,他本可和大哥豪格争夺大统,却在关键时刻主动退让。
他明白,此时满洲北部部族尚未完全归顺,中原汉人依然反抗,若此时争权,将令满洲陷入内忧外患。因此,他做出了让步,将皇位让给了皇太极的第八子福临,日后即顺治帝。
福临登基后,表面上多尔衮和豪格共同辅佐他治理国家,实则各怀鬼胎。多尔衮心心念念想掌握大权,逐渐排挤豪格;豪格则暗中积蓄力量,意图从多尔衮手中夺回权力。两人明争暗斗,福临即位初期,朝堂上风声鹤唳,人人惴惴不安,担心成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
多尔衮看出福临性格温和,且年轻缺乏经验,便趁机在他周围安插心腹,慢慢渗透到皇权之中。他先是打压豪格的亲信,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入重要部门;随后,他抓住豪格在边疆用兵失误的机会,向福临上诉,指责豪格治军无方。
通过一系列手段,福临对豪格的信任逐渐动摇,而多尔衮则逐渐成为朝中的实际掌权者。几年的权力斗争让朝堂上许多官员都深感恐惧,他们意识到皇位早已成了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的筹码,而此时,实际权力已经在多尔衮手中。
最终,多尔衮通过巧妙的安排,使豪格被调离京城,派往边疆。豪格虽然心有不甘,但写信上诉时,所有回复都被多尔衮代笔,始终未能送到福临手中。在绝望中,豪格策划了谋反,但最终被多尔衮揭发并囚禁致死。
此时,朝中官员才明白,多尔衮已完全掌控了权力。他主导着军队,所有的奏折都需经过他删改,朝会也由他主导。渐渐地,官员们不再关心福临,只关心多尔衮的意愿,顺治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
多尔衮在权力的巅峰不再遮掩自己的野心,他将最美丽的公主许配给儿子,并将自己的亲族安插在重要位置。传言他在宫中布下耳目,时刻监视皇帝的动静。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复仇:掘墓鞭尸,发泄心头怒火
1650年,多尔衮在一次狩猎中不幸坠马,年仅38岁便去世。福临对其遗属颇为慷慨,不仅给予皇帝之礼厚葬,还追封多尔衮为和硕亲王,谥号悼愍。然而,仅仅两个月后,福临却翻脸如翻书,命令掘开多尔衮的墓冢,将棺木打开鞭尸。
福临这一行为,坊间普遍认为是对多尔衮生前操控朝政、羞辱皇权的复仇。他一方面为多尔衮举行高规格的葬礼,表面上宽容;但待他入土之后,立刻翻脸,将多尔衮尸体暴露在天日之下。这无疑是在宣示,真正的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任何妄图篡权者死后也只能葬于荒野。
福临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前往多尔衮的墓前,眼见棺木被粗暴打开,福临冷眼旁观,心中怒火终于得以宣泄。他甚至下令在多尔衮尸骨上加盖皇帝的铁签,象征其罪恶,并让其尸体在荒野中腐烂。
软禁东莪格格,嫁作他国王亲,化解皇帝心头之患
多尔衮死后,唯一存活的亲骨肉便是他的女儿东莪格格。这位公主美丽、聪慧,深受父亲宠爱,原本应当享有荣华富贵的生活。但父亲的突然死去,使她成为了“罪臣之后”。
面对这位孤独的公主,福临并未对她过多为难,而是将她软禁在亲王府中。虽然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困扰,但她的自由却被完全剥夺。东莪格格明白,自己已经得到了皇帝的最后宽容,而他完全有能力将她发配到边疆,任其死于荒漠。
在软禁的两年里,东莪格格日渐郁郁寡欢。她怀念父亲的温暖,却又深知,皇帝对父亲的仇恨未曾消解,作为唯一的血脉,她也终究无法过上安宁的生活。
终于,福临做出了决定。16岁时,东莪格格被命令嫁给蒙古喀尔喀部汗王的第四子。虽然这段婚姻与她的身份并不匹配,但她明白,逃不开皇帝精心安排的命运。这是福临设下的另一道牢笼,将她囚禁在辽阔的蒙古草原。
东莪格格带着惊愕的心情离开了故土,马车缓缓驶向远方。她来到了蒙古,面对这个彪悍的民族。她的丈夫冷淡无言,而喀尔喀各部的汗王也并不看重这个汉人公主。为了获得一些尊重,她被迫学习骑射,适应这里的生活。
然而,她始终明白,自己无法成为他们眼中的真正王妃。她依然是那个被皇帝驱逐的政治牺牲品,任何时候都可能被牺牲。
在蒙古生活了十几年后,东莪格格终于生育了两个孩子。她以为自己可以安享余生,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她。丈夫去世后,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她成为了鳏居王妃,将成为其他汗王的妻妾。
面对这一命运,东莪格格无法再忍受。在一个风沙弥漫的夜晚,她骑马独自逃离了帐篷,向北而去。她再也无法回到故国,前方的路何去何从?她唯一知道的,就是一直向北,直到生命走到尽头。
结语
亲爱的读者,权力的游戏有时无情无义。多尔衮曾为了一己之私操控朝政,顺治也因一份复仇心情翻脸无情。那么东莪格格的命运,又怎会由她自己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