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粽香漫溢汨罗江畔,千年波涛仍激荡着屈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魂绝唱。这位以生命熔铸爱国赤诚的诗人,以《离骚》为投枪刺破历史长夜,更以“伏清白以死直”的刚烈为后世共产党人矗立起不朽的精神坐标。当民族复兴的征程与端午的鼓点共振,屈原精神正化作淬炼新时代党性的源头活水。
一、铸就忠诚之魂,在“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筑牢信仰根基
屈子抱石沉江的壮举,并非愚忠盲从的殉葬,而是对家国信仰的极致坚守。他明知推行“美政”将触动贵族利益,仍以《天问》叩击苍穹,以《离骚》鞭挞腐朽——这份“内核不散、粽叶不破”的忠贞,恰如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铁血丹心。从方志敏狱中书写《可爱的中国》到“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扎根戈壁,从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背水一战到科技攻关前沿的昼夜鏖战,屈原精神中的忠诚基因早已融入党的血脉。面对百年变局的风高浪急,党员干部更需以“粽心”为喻,在理论学习的“慢火细煮”与实践磨砺的“沸水蒸腾”中,将信仰的“糯米”压实、党性的“粽叶”裹紧,剔除思想“夹生米”,系紧如粽绳般坚韧的忠诚之魂。
二、根植民本之魂,于“哀民生之多艰”里厚植公仆情怀
汨罗江的呜咽,承载着屈子“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民生悲悯。他草拟宪令限制贵族特权,为民请命不惜触怒权贵,这份“哀民生之多艰”的赤子情怀,与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穿越时空交织共鸣。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誓言到黄文秀将青春献给脱贫山路,从张桂梅贴满膏药的手托起贫困女孩的梦想到抗疫战场上“不放弃任何患者”的坚守,当代共产党人正是屈子民本精神的赓续者。新征程上,尤需将“办公桌”搬到田埂车间,把“民生账”刻在心头——像廖俊波般“背石头上山”破解发展难题,如“樵夫”躬身倾听民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架起党群连心桥,让发展成果如端午粽香浸润每个角落。
三、坚守清廉之魂,从“伏清白以死直”处淬炼作风本色
当楚国朝堂浊流汹涌,屈子以“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的皎洁,昭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傲骨。其宁投江流也不改节操的风骨,恰似杨善洲自掏腰包种树的克己、范仲淹“食不重肉”的俭朴,为共产党人树起清廉的精神丰碑。面对“围猎”诱惑,党员干部当时刻高悬三束“心艾”:以“慎独之艾”守住八小时外底线,以“勤俭之艾”扎紧“非必要不彩打”的制度篱笆,以“为民之艾”将“过紧日子”省下的经费转化为民生福祉。唯有常修政德、常思贪害、常怀敬畏,方能在“花繁柳茂处拨得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永葆如艾草清气般纯净的政治本色。
龙舟竞渡的鼓点已化作新时代奋进的号角。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到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从汨罗江畔的悲壮咏叹到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华文明的精魂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璀璨。让我们以屈子精神为炬,点燃忠诚信仰的火焰,浇灌为民奉献的沃土,守护清廉刚正的气节——让穿越千年的《离骚》绝唱,在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奋斗中迸发出最澎湃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