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当战争遇上“小冰河”
迪丽瓦拉
2025-07-13 21:03:59
0

《北纬42度—大明王朝的生死线》第32节

作者:温骏轩

1

努尔哈赤死后,建国刚满十年的后金政权将迎来新的掌舵人。一个王朝如果延续下来,会面临很多次这样的场景,但第一次永远是最重要的。

回顾历史,多少开局强大的王朝都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二世而亡,最典型的就是秦、隋两大王朝。即便是那些稳住阵脚的王朝,在第一次皇权轮转时往往也是危险四伏。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建文帝的皇位没多久就被叔父朱棣颠覆都是明证。

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最终选择了第八子皇太极。事实证明这个选择非常正确,如果继位者不是这个成熟稳重,善于调和矛盾的儿子,而是一个跟努尔哈赤风格很像的继承者,后金的历史定位很有可能是一个强悍的东北地方政权,未必能够入主中原,就像跟建州女真拥有同样地理背景的高句丽一样。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后金在统治河东地区时遭遇了很大的困难。在刚拿下河东时,努尔哈赤的想法是让女真人与被征服的汉人混居,所谓“粮则同食,男则分耕”。然而毛文龙在辽南的游击行为,以及那些心向大明的辽东军民所引发的叛乱,让努尔哈赤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倾向于用屠杀的手段解决问题。

比如说公元1623年,辽南复州卫的军民起兵反金。后金军在破城之后,屠杀了复州两万男丁。这件事情连最早归顺后金的李永芳都有点看不下去了。只是在他小心翼翼的提出异议后,被努尔哈赤骂了个狗血淋头,怒斥你们这些归顺后金的汉人都心怀着异心。

李永芳觉得不妥,并不是想为他的同族说话,而是这样做是在把辽人往大明阵营里推。

然而失去耐性的努尔哈赤已经顾不得收拢民心了。公元1624年正月,努尔哈赤连续下达了九次命令,要求在铁岭、抚顺等靠近后金祖地的地区清查所谓“无谷之人”。按努尔哈赤定下的标准,汉人有粮食6、7斗的人被定为有谷之人;如果一个人只有五斗粮食,但家里有牲畜那也可以算有谷之人。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则会被定为“无谷之人”。

定立这个标准的意义,在于识别出那些可能为乱后金大后方者。在努尔哈赤看来,如果一个人有足够养活自己的粮食,那就可以成为顺民;反之即便不成为明朝的内应,也会沦为盗贼。至于那些被甄别为“无谷之人”的汉人,最初的政策是籍没为奴,之后就索性“选派人员前往各处,杀无粮之汉人”了。

次年五月,努尔哈赤决定从辽阳北迁至离大本营更近的沈阳,以躲避愈演愈烈的反抗行为。十月,努尔哈赤派驻八旗将官至各屯堡对辽东汉民,包括归顺的明朝将领、官员、书生进行更加严格、全面的甄别,但凡认定为有奸细嫌疑者就地正法。认定为后金建城、办差有功者,建庄屯,赐奴仆/妻室及生产生活资料恩养。

2

自然经济时代,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恼怒辽东汉人的反抗以及想杀一儆百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此大规模的屠杀行为却有些不同寻常。女真人本来实行的就是奴隶制,要只是单纯是觉得这些辽东汉人不好管理,大可将之变身为农奴,圈禁在庄园里生产。

这样做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养不起了。建州女真可以说是最懂农事的北方部落联盟,后金会对农业、农时,以及生产资料的分配作出非常细致的指导。这种懂并不是在五国城时就有的。之前我们曾经以五国城为界分割南、北女真。总体来说,北女真的生产生活状态更接近于纯粹的“渔猎民族”,而融入了更多农耕成分的南女真地区,更应该被细分为“农猎民族”。

温度是造成这一差异的核心原因,太低的话就是想种地也不行。不过地球表面的温度并不是一直稳定的,一直在温暖期和寒冷期之间不停切换。就我们现下所处的时段而言,正处在温暖期。以公元2000年的年平均气温来说,能够比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高出差不多1.2度。以至于谈到明末的气候,一直有“小冰河期”之说。

对于正处在农耕线边缘的辽东地区来说,温度的影响尤为致命。气温降到0度时会出现霜冻现象,在指导农时的24节气中,霜降是定在阳历10月23-24日。现在华北平原初霜日大体就符合这个标准。辽宁地区的初霜日总体是在10月初,再往北的黑吉地区大部分在九月份便会出现霜冻了。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这个时节出现霜冻就会有点要命,要是能在作物成熟后降霜还好,要是在作物还没成熟时就气温骤降,那减产甚至绝收就是必然的了。

对于徘徊在北纬42度线以北的女真人来说,小冰河期的出现并不是好事,这会大大压缩他们本就有限的农业潜力。反观完颜女真开始崛起并建立金国时的11、12世纪相交之际,却是正处在温暖期,年平均气温与当下接近。以至于完颜女真能够以哈尔滨一带为基地崛起。

然而对比其它女真部落,建州女真又是幸运的。受益于朱棣的偏爱,建州女真成为了位置最南的女真部落联盟。再仔细观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位置,你还会发现北纬42度线几乎就是它们的分割线,而建州女真也成为了唯一整体位于北纬42度线以南的女真部落。

在初霜日提早或者推迟几天,都有可能严重影响收成的东北地区,建州女真的纬度优势是决定性的,能够使得他们比海西女真拥有更大的自给能力。只不过朱棣肯定没有想过,当年他为了招抚野人女真和制衡朝鲜作出的这个决定,会在200年后给自己的王朝埋下一颗定时炮弹。

3

之前辽东作为大明王朝最重要的边镇,可以说是在集全国的资源供养。大量人口是靠那些输往辽东的粮食、军费养活着。事实上就连后金,也要间接依靠内地的输入才好支撑。人参、珍珠、马匹都是女真人交换粮食的物产。

战争之后,如何养活被占领土上的平民从来都是个问题。一定要让努尔哈赤选择一个牺牲品渡过荒年,那就只能是那些被怀疑有异心的辽人了。

试图复兴蒙古帝国的林丹汗,也是这场小冰河期的受害者。相比“农猎属性”的女真人,蒙古人的抗风险能力更差。皇太极继位后,当即对仍在与明朝暗通款曲的朝鲜和蒙古部落发动战争,以解决左、右两翼的威胁。

公元1627年十月,即打不过后金,又没办法在东北统一蒙古左翼诸部的林丹汗,率众西迁,击溃一直不服汗庭的蒙古右翼入驻河套草原。饥饿和来自后金的压力迫使林丹汗也想复制俺答汗当年的成功。具体来说有两条措施:一是在河套种地,坐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二是逼迫大明与自己互市。

然而这两件事情都没有做成。种地这件事可以说是血本无归,史书称“塞外霜早,颗粒无收兼厉疫盛行”,意思是说河套的初霜来得太早了,林丹汗播下去的种子非但颗粒无收,还受到了疫病的打击。

同在北纬42度线附近,能不能种地受气温影响很大。俺答汗开始崛起河套,包括明朝有“复套”想法的16世纪40年代,是整个明朝气候最温暖的时期,之后平均气温便一路下跌。值得一提的是,已经太平了一个世纪的建州女真,正是在气温开始明显下降的1557年开始南下犯边,而这个时间点几乎就是明末小冰河期的开端。

等林丹汗也想在河套种地的时候,气温差不多已是整个明朝后期的最低时段。虽然真能在河套种出粮食,一时也起不了大作用,但却对信心影响极大,会让部众觉得天时不在自己一边。更致命的打击是林丹汗西迁前夜,大明的末代皇帝崇祯也上位了。

公元1627年八月,时年十七岁的朱由检继位(次年改元崇祯),开启了他十七年的皇帝生涯。

崇祯皇帝的继位是严格遵循祖训的结果。天启皇帝死的时候才二十三岁,生过三个儿子都夭折了。历代王朝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是从皇室宗亲中过继一个年幼的皇子。只是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外戚、权臣把持朝政的情况便在所难免了。不过对于这种情况朱元璋早有预见,他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皇帝生不出儿子那就“兄终弟及”,天启帝当时还在世的弟弟只有时为信王的朱由检,可以说在继承问题上毫无争议。林丹汗想复兴大蒙古国,崇祯同样想中兴大明。勤于政事,并且性格绝不妥协的崇祯上台后实施了非常多的强硬措施,其中一条就是认定塞外这些蒙古部落现在都暗通后金。

历史记载,崇祯元年“塞外诸夷以苦饥请粟,不许”,“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塞外的蒙古人遇到饥荒,崇祯要求边关坚决不予救济,谁敢擅自交易就处罚谁。回想明初沙州卫的蒙古人遇到饥荒,向朝廷借粮救命,刚继位的朱瞻基大度表示:“番人即吾人,何贷为?”,那简直是天渊之别。

为了得到救命的粮食,林丹汗不得不与大明为敌,最多的年份能连续五次犯边。大明和蒙古的这场粮食之战,受益的显然是稳坐钓鱼台的后金。公元1634年,在后金的连番打击下,这位末代蒙古大汗终于和草原帝国的荣耀一起灰飞烟灭。

崇祯不救蒙古,直接理由是此时很多东北蒙古部落与后金相通,让他觉得这是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问题在于不管是沦陷区辽人也好,塞外的蒙古人也罢,你不去分化、招抚他们,那就只会把他们全数推向敌对阵营。就切断与蒙古联系这件事情而言,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东边诸部落群起飚去,尽折归建州,而建骑直叩宣、大矣”。东北的蒙古诸部就此全部归附后金。

一杆子打翻蒙古诸部的做法,本质跟努尔哈赤屠杀辽民的做法无异。区别只在于,后金很快就迎来了皇太极这位新主纠偏,重新稳定局面。大明的这位新皇帝,却决心跟着王朝走到最后了。

4

崇祯可以有很多理由认定蒙古不可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在崇祯看来,与其把粮食和赏银给那些不可靠的蒙古人,不如集中资源支持自己人。

最早被崇祯信任的自己人是一手打造关宁防线的袁崇焕。继位后崇祯马上做了两个人事调整:对内除去了在天启年间掌控朝权的魏忠贤;对外则是重新启用袁崇焕。

当初年少继位的天启帝并不想做皇帝,如果有得选他更想做一名木匠。至于朝政大权,则由魏忠贤把持。

袁崇焕则在宁锦之战后,迫于党争的压力辞官的。当时袁崇焕的职位是辽东巡抚,上面还有一个接替高第做辽东经略的王之臣。袁崇焕被认为属于东林党,一路推荐提拔他的老师、高官都是东林党人,而王之臣则被认为依附于阉党。各自的政治背景让亲密合作成为了不可能,又一次的“经抚不和”更让袁崇焕成为了魏忠贤和王之臣的挑刺对象,认定这位不同党的辽东巡抚,在宁锦之战中殆误战机。

其实袁崇焕本人的大志只在辽东,无所谓党派之争。为了实现这个抱负,他在提出辞官后甚至上书称,愿意跟给魏忠贤修生祠。所谓“生祠”指的是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在当时为魏忠贤修生祠这件事情蔚然成风,可以说是自认阉党身份的投名状。

改换门庭这事向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搞不好就两面不是人。而袁崇焕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想以退为进取得朝廷的支持,好让他完成复辽大业,只不过被魏忠贤顺水推舟的同意了。

现在崇祯来了。一个在北京城破之际,宁死也不肯退守江南做半壁江山之主的皇帝,当然也是心心念念的想着中兴了。君臣一拍即合,袁崇焕向皇帝保证“计五年,全辽可复”。

过往辽东发生的林林总总,让袁崇焕深知如果自己不能统管东北战区,只会因为内耗捆住手脚。对于他来说最惨痛的教训还不是宁锦之战后被迫辞官,而是关宁之战时眼睁睁的看着觉华岛被后金攻陷。

在后金没有水军的情况下,本来与海岸线隔着7公里海面的觉华岛是很安全的。然而你不要忘记,现在正是明末小冰河期中最冷的时段。

更要命的是,努尔哈赤刻意选择了在正月发起进攻。这个时间段的选择,本来是为了方便横渡大、小凌河等阻碍军队行动的河流。事实上利用会在冬季河面结冰,攻破防守方的天险,在北方战争中属于常规操作。只是没想到的是,小冰河期的冬天实在太冷,不光冷到打碎了林丹汗的种粮梦,更把觉华岛与大陆之间的海面也冻上了。

当后金铁骑逼进宁远城时,觉华岛上共计有军民约1.5万,运输船两千余艘,外加差不多十万石军粮。在海面封冻无法撤离的情况下,守军所采取的策略是在岛的西面开凿一道长约十五里的冰壕。

天气实在是太冷了,任凭那些凿冰的明朝官兵再怎么努力,被凿开的冰面也会很快再次封冻上。在强攻宁远城不得,觉华岛这边又门户大开的情况下,努尔哈赤下令转向进攻觉华岛。在经历绝望的抵抗后,岛上军民及粮草、船只尽数被屠杀焚毁。

然而天气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不要把自己的失败都推给天气。觉华岛惨案的发生,最重要的原因是明朝这边的指挥系统内耗。按照孙承宗和袁崇焕的计划,觉华岛是一个攻守两便的据点。如果关宁防线在战略上转入防守阶段的话,觉华岛上驻守的明朝水军,将会在后金铁骑南下时,北出辽河河口处的三岔河,烧断浮桥袭扰后方,逼迫后金退军;如果准备战略反攻,则以觉华岛为后勤基地,通过水路补给在辽河平原作战的明军。

关宁之战前,孙承宗和袁崇焕本来在做的是进攻准备,觉华岛当时充当的也是后勤基地,包括部署的军队、船只都是后勤运输性质。在数万后金骑兵的冲击下,全军覆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的情况,是这还不是17世纪最冷的时候。清军入关后的17世纪5、60年代的年平均气温,能够比关宁之战时还要低上1度,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温度最低点。

如果天气不好就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那么清王朝统一中国就没法解释了。如此恶劣的总体生活环境,四分五裂看起来才更正常。

-END-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在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嬴政经过了多年的谋略和武力讨伐终于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
原创 《... 康熙的父皇顺治帝一生先后有四个皇后,第一个皇后也就是元后博尔济吉特氏1651年入宫,同年被册封为皇后...
原创 隋... 关于隋唐英雄的版本有很多,《说唐》中传唱千古的十八条好汉,演绎着各种神勇的战绩;《隋唐演义》造就了四...
原创 毛... 毛主席留下的墨迹种类很多,有文稿,有文件,有信札,我最喜欢的就是毛主席的书信墨迹,因为从中能看出革命...
《北京三万里》:“破冰者们”的... 《北京三万里》近日出版,本书从不同时期来京14位外国文化名人的角度讲述北京的沧桑巨变,以鲜为人知的传...
原创 晚... 据史料记载,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
原创 我... 文|木乔 编辑|南破 前言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发生过很多重大的迁徙。 每一次的迁徙不仅见证了先人与天...
原创 隋... 在华夏历史上,隋炀帝三征高丽,最终使得隋朝灭亡的事件一直保守诟病,被后人责骂为好大喜功、不爱惜民力的...
原创 庐... 红三军团是彭德怀一手领导创建的。从中走出了一位元帅,他就是彭德怀,没有大将,走出了好几位开国上将,比...
2024锦观研学|古道驼铃声悠...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8月11日至18日,成都日报锦观传媒“锦观小记者”研学夏令营大漠...
中国古代礼器最强组合(文化中国... □本报记者温小娟实习生马雪菲李宗念 “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
原创 蒋... 上世纪九十年代,寓居美国的宋美龄接受了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作为曾经在中国名噪一时的女性,宋美龄的人生...
原创 1... 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
原创 美... 帝王后宫也是一个战场,争的是皇帝的宠幸,虽无硝烟,但有脂粉,最终的胜者,是有心计的美人。 武惠妃是恒...
原创 杨... 萧峰自打登场开始就已是绝顶高手的水平,固然他身兼多门绝技,但他多数时候用的都是那丐帮绝学降龙十八掌。...
原创 辅... 清入关之前,新君之立,由八旗亲王、郡王、贝勒等商议决定。这次帝位继承,不经过八旗王公大臣会议议立,而...
原创 凿... “凿壁偷光”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小时候的匡衡由于家里穷,点不起燃油,最后不得不在墙上挖一个洞,靠着隔...
原创 清... 训政十年,东南戡定,西北渐平,两宫之力居多焉。——《清史演义》评价慈禧 慈禧去世三年后,清朝隆裕太后...
原创 以... 最近有读者给我私信,打听张廷玉在清代的汉臣里是不是权力最大的,还让我整理整理整个清朝,实权能排进前三...
原创 诸... 公元263年,蜀国被司马家族灭,后主刘禅开城投降,作为司马昭的俘虏被关押在魏国都城洛阳。 为了笼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