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国曾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为什么说它们是苦难史?
迪丽瓦拉
2025-07-14 04:32:51
0

文|木乔

编辑|南破

前言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发生过很多重大的迁徙。

每一次的迁徙不仅见证了先人与天斗与地斗的顽强精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走投无路下背井离乡后的心酸和无奈。

在历史上我国曾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迁徙。

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一部部史诗般的苦难史、由血泪和苦难编织而成的残酷过往,也代表着最底层百姓抗争命运、艰难生存的历史回忆。

那么这三次迁徙都是哪三次呢?为什么说它们是苦难史呢?这三次迁徙到底有多难?

人口迁徙

一、走西口

“西口”从严格的地理角度来说是指今天河北张家口往西的长城沿线地带。

而这个“口”字就是当时修筑长城留下的边塞。

对比西口当然也有东口,指张家口往东一带。

东口和西口的目的地也有所不同,东口出去就是蒙东一带,西口出去就是蒙西一带辽阔的草原。

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一次是秦始皇,另一次则是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朝的这条长城起在宁夏,途经陕北、榆林、晋西北、张家口、终点在张家口。

从广义角度上说,在晋西北、陕北、雁北的明长城、或长城附近所设的诸多关口,都是西口。

对比广义来说,西口有着地标性关口。

这个关口冷冷的矗立在长城上,逐渐成为西口上的精神堡垒,这个地点就是—杀虎口。

杀虎口在今右玉县附近,依着长城,处于内蒙和山西交界处,一过长城就是内蒙地带。

人口迁徙主要集中在清代,山西是人口的主力军。

作为明清的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经济方面都很重要。同时这条商道还联结外蒙商阵恰克图和俄罗斯的重要商道。

西口图

两次集中的迁徙大潮,第一次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咸丰年间。

这一阶段,清政府的政策松动,封锁线逐渐开始放松起来,蒙古民族大部分以游牧为主,这让晋陕汉人在包头地区得到了土地租种权。

另外,明末清初这一带处于战乱的位置,加上天灾,老百姓实在没有了活路,无奈之下,吃喝都成问题的老百姓们只能远走张家口、杀虎口,几经浮沉落脚包头。

从清朝光绪末年到民国末期是第二个移民高潮阶段。

这个阶段是因为当时出现了现象级的政策,其中囊括 “贻谷放垦”和 “移民适边”政策,极大地激发和鼓励了“口里”人去口外农耕和耍手艺,但大多数仍属在外讨生活。

杀虎口

这场浩浩荡荡的移民潮持续了近300年左右,最开始的时候。

这些走西口的人还大都往返两地,在西口赚钱,回到故居。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开始全部移到西口。

走西口绘画

走西口不仅给与山西以及陕西地区处于天灾人祸的人们一条活路,而且随着内地大批移民的到来。

除了更新农耕技术的水平,更加促进了口外农业的发展,辛勤耕耘的外来移民,和残酷的生存环境做抗争,改变了当地单一的游牧局面,逐渐形成了农牧并举、促进了蒙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晋商的纷至沓来,刺激了城镇的崛起和商业的繁荣。

随着乔家大院的复盛公乔致庸的横空出世,晋商和西口地区的经济交流开始水乳交融。

晋商故居

除了经济交流之外,“走西口“这次历史事件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同样振聋发聩。

在艺术上“蒙汉调”是信天游、山歌、蒙古族歌曲的艺术风格广受欢迎。

蒙西地区与陕北、河北诞生的“”二人台“也是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产物。

就政治角度而言,如果历史上没有这次移民潮,就没有蒙汉地区的深层次交流,那么现如今的内蒙是在中国版图内还是在独立的蒙古国版图内,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二、闯关东

关东山是指关外地区的一众地带,所谓关外,泛指现如今的东北地区。

这个称谓自明朝就有,只不过这一时期作为地域概念,泛指如今的辽东地区。

直到清代,才把整个东三省囊括在内。

闯关东

清朝源自女真族,祖上发源地也在关东地带。

覆灭明朝以后,为了加强满汉之间的交流,但这仅仅是表面上,当时满族最为尊贵,蒙古族次之,汉族处于最底层。

为了维护清朝的民族制度,保障等级。严禁汉人进入到满族的故土,其实主要是怕风水术士破坏龙脉。

由于和蒙古族的世代交好,所以清朝的防范对象和明朝有了显著的变化汉人作为当时食物链低端的群体。在那个时代的地位是非常低的。

康熙

自康熙时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漫长的二百余年中,清朝政府一直对山海关外实行封禁政策,山海关作为“天下第一关”的美称,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种族的制度的狭隘。

山海关这个极其重要的关隘,关外是辽吉黑作为清朝的政治发源地和经济“特区”,自然有着超乎寻常的地位。

即使在灾年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时候这项政策一直没有取消。

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的时候,百姓的活路只能铤而走险。

冒着当时杀头的风险远走关外,这也能很好的解释“闯”这个字的由来,在地理位置上山东无论是水路和汉路都和关东十分接近,理所当然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闯关东中朱开山扮演者

关东外的土地上地广人稀,并且最为肥沃的黑土地是庄稼生存最好的土壤。

背井离乡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当时关东一带的开发并没有多少,大部分都是森林和荒地。

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走水路的漂洋过海,走陆路的跋山涉水,还要无时无刻的担心猛兽和土匪的双重麻烦。

饥饿加上长途跋涉,这一路上死的人可想而知。

随着后期沙俄的崛起,清朝的大本营地广人稀的形势完全无法防范外敌。

只能打开这一禁令,此时除了山东外其它地区的人们纷纷涌入关东。

只要你有能力,在关东可谓是大有可为。无论是渔林牧农。只要你肯吃苦,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而且关外也大都属于北方,也很少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饮食和文化都是无比接近山东,这更加促进了迁徙的热潮。

而这原本的基础,更多的意义是为了求食。这个最原本的需求支撑老百姓的求生意志。

这些在历史长河当中无比悲哀的流民没有考虑到清政府的阴险嘴脸,也似乎忽略了行程当中的所有尊严和脸面。

说到底,就是为了讨一口吃的,至于其它的,他们没有精力考虑那么多。

有人曾经说过淹水没死的人就不会再被淹死,谁曾听说过饿过没死的人不会被饿死呢?

流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自尊和脸面是要实力去支撑的。本就一无所有的来,能靠的只能是这一把子力气了。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自身的情绪或许还能内部消化,可外部的压力就好像是一根根压倒骆驼的稻草。

侮辱和践踏的滋味,在风雨飘摇格局之下的卑微感。这种被动的心理反应来的往往短暂而剧痛。

当你渐渐品尝到这种不好受的滋味带来的五味杂陈的时候,无论你是否做好准备,也无论你是否习惯。

是在故土被饿死,还是轰轰烈烈的做出最后的抗争,很显然,三千多万的居民选择了后者。

他们在异域或是干着长工短工的生计,或者是有了更为广阔的眼界和认知在繁华地区有了自己的营生,亦或是面朝黄土的开垦土地。

但是这群背井离乡的流民绝对不会让自己闲置下来无所事事。

本来就是撇家舍业,很多流民在路途中的一家老小难以团聚,唯一能够支撑下去的就是精神上的振作。

时刻保持着身体上的健康,另外就是把时间分成两半,一半是汗水,一半是梦乡。

短工

他们更加盼望收到好消息,厌恶那些坏消息。

并且他们在内心深处无比害怕战争、饥荒和瘟疫,知道它们哪一个都不会戴着花儿来,会让他们很难好好安排。

他们就好好地活在暂且还没有战争、灾荒与瘟疫的日子里,期待着它们永远也别再找上头来。

道德经曾经说过: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是导致百姓痛苦最直接的起源。在经济构成比较简单的年代里,土地像是孩子春种秋收。

成为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土地的分配情况直接决定贫富的差距。

移动成了底层百姓唯一能做的事,也许这也仅仅是一腔热血。

以前的手工业

这三千余万闯关东的华北兄弟长途跋涉,成为那个时代最为壮丽的风景线,一曲荡气回肠的壮烈赞歌。

三、下南洋

“南洋”从广义角度上来说指现在的印度尼西亚、新马泰、以及越南和缅甸一带,相比较于前两次重大的迁徙。

下南洋影响更广,范围更大,人口更多。

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下南洋”始从清朝末年。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的新兴帝国把目光放到拥有广大劳动力市场的东南亚地带,这一时期随着清政府发布的政策华工大量那南下,东南亚的荒地开垦。

当然这段时间也是贩卖奴工的高峰期。

下南洋的人

下南洋的主要原因还是创业为主。

通过对新天地的探索功成名就,改变一个家族的前途。

相比较于闯关东和走西口的生存危机来说,有百分之三十是单纯创业。

生存危机加上外出创业两股洪流看似相互之间少有联系,但其实结果上两种目的都有着相同的归宿。

清朝劳工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和荷兰,正在为野蛮的圈地远动争夺,基于这一现实东南亚地区为了吸引华工就业,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马来西亚白色拉者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项特别政策:

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

这样的政策对于饱经战乱和天灾人祸的无业流民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也是在这个时候华人拖家带口漂洋过海来到南洋打拼的。

这场浩浩荡荡的移民最佳的受益者当然是殖民者,华工作为南洋开发的主力军,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让一切工程有了切实可行的基础。

马来半岛盛产锡矿,当时世界上一半的锡矿都产自这里,可以说没有华人,就没有今日的马来政府。

锡矿

对于流出地区,则缓解人口持续增加带来的经济压迫。

据不完全统计:

从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福建、广东两省输出的劳工每年十万以上,足以抵消每年的自然增长,缓解当地的人口压力,至少可以减弱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振荡。

如今,华人华侨的脚步已然分散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东南亚华人仍然是最为庞大和重要的群体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下南洋”者的后代。

据不完全统计:

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七百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万人口,华人接近一千万;新加坡本国公民三百多万,华人占四分之三,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尾言

华人华侨

三次不同的迁徙,见证勤劳朴实的华夏儿女与大自然抗争的壮丽史诗篇章。

到如今,无论是海内还是本土,国家的凝聚力越来越强,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都把作为华夏儿女的一员感到无上光荣!

参考资料:

中华民族迁徙史的三大壮举: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2014-03-01]

中国人的迁徙——看看你的祖辈在哪里中华儿女网-

历史上的“走西口”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5-12-25]

刘小敏,薛永贤. 粤人下南洋的历史影响与现实启迪. 《 CNKI;WanFang 》 2009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50年,新中刚成不久,全国各地的人文风貌是什么样的?今天的一组1950年的老照片带你看当时的人与...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众所周知,清朝是关外游牧民族政权而来。其统治者爱新觉罗氏与绝大多数...
原创 慈... 说到晚清,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慈禧太后。这个站在权力之巅的女人,几乎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连光绪皇...
原创 世... 古代东亚长时间存在一种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朵奇葩,朝贡体系的核心逻辑为一统天下...
原创 还... 清朝帝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生活是否真...
重大历史事件对《易经》的影响:...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它不仅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发挥了重要...
【福运榕城】福州这个公交站,曾... 在福州仓山 有个公交站名叫跑马场 跑马场真的有马吗? 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 都会产生这样的...
“南海一号”出土文物在港展出 “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近日在港举行开幕礼,展出“南海一号”远洋商船出土文物及...
原创 古... 拥兵自重,在古代社会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汉末的军阀混战、唐朝的安史之乱、...
原创 为... 封建社会对女性群体素来不够友好,甚至女性群体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被常年困于后宅之中无法施展才华,...
为什么封建王朝末期,皇帝不做“...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悖论。 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不论是亡于豪强兼并的两汉,还是亡于农民起义的隋唐和大明,...
原创 秦... 其实纵观历史,秦国扫六合不是咱们的始皇帝(嬴政)一个人的功劳。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华夏,消灭山东诸国,...
原创 诸...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看到这句诗,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诸葛亮摇晃着羽扇,言笑晏晏间指点江...
原创 美... 点赞、关注、转发分享,接收新鲜有趣的历史故事!谢谢支持! 历史记载着一个国家的形成和文化传承,也记录...
原创 孙...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孙中山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首都的选...
原创 溥... “一入宫门深似海”,古人都认为一旦女子进入皇宫,就很难再离开,许多宫女都会惨死深宫,即便是侥幸活下来...
原创 藩... 我是狼君,一个爱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将大唐盛世拦腰折断,一棵参天大树被一场长...
原创 清... 人们都说想要改变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榆木脑袋的人,能把你气死,那要是想要改变一个从根子里都已经腐朽到不...
原创 熬... 三足鼎立,最后却是司马家得了江山。为什么是司马家?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大族,尽管他年轻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原创 为... 看过古装剧的人,想必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人们通常将说此话的人称之为更夫。更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