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隋炀帝为何对征高句丽念念不忘?
迪丽瓦拉
2025-07-14 04:32:40
0

在华夏历史上,隋炀帝三征高丽,最终使得隋朝灭亡的事件一直保守诟病,被后人责骂为好大喜功、不爱惜民力的典范。他所发动的战争在某些群体看来似乎毫无必要,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不正义战争,是对弱小国家的侵略。

而隋炀帝三征高丽多次受挫,依然“不知悔改”,隋炀帝为何对征高句丽念念不忘?

一、朝鲜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隋炀帝为何对征高句丽念念不忘?那是因为朝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根据《汉书》记载,早公元在前12世纪的商朝末年,商纣王的叔父箕子率领数千人朝鲜半岛,统一当地的土著民族,建立了朝鲜王朝,后来的人也将这个王朝称为“箕子王朝”。

到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曾统一朝鲜部分地区,将这块土地上的箕子朝鲜王朝臣服,被划入燕国统治范围,虽然后来秦朝统一六国,燕国被秦国所灭亡,但朝鲜作为燕国征服的土地,依旧归于秦朝所统治。

然而,秦朝建立后在短短十几年里二世而亡,西汉初年,经历秦末乱战,箕子朝鲜被流窜出中原的燕国军头卫满所灭,建立了新王朝,史称“卫氏朝鲜”。

直到汉武帝时代,汉朝的雄兵席卷整个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卫氏朝鲜被其所灭亡,过去的王朝制度由此灭亡,朝鲜半岛推行郡县制度,被划分为临屯、真番、玄菟、乐浪这个郡纳入汉朝版图之内。

而高句丽作为公元前1世纪,扶余人建立的王朝,最开始并不强大,在同时期一直臣服于汉朝的统治。可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东汉三国以后,中华大地开始陷入分裂混战状态,特别是东晋末年五胡乱华,大量的少数民族政权涌入中原。

对于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难以顾及,逐渐失去了对于高句丽的统治,但这个政权始终臣服于南北各强势的中原王朝,除个别时期外,几乎未独立过。

在公元3世纪,半岛上除了高句丽外,还出现了新罗、百济等另外两个强大政权,三方之间彼此争斗数百年。趁着中原王朝内乱之机,高句丽默默积累实力,还侵占了中国东北的不少领土。等到隋朝建立,中国结束内部混乱,出现大一统政权时,高句丽已经形成气候,拥有数十万大军。

但不论如何,朝鲜半岛是华夏的固有领土,中原的大一统王朝有义务和权利收复曾经的领土,恢复过去汉代统治疆域。

二、高句丽对边疆的威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向来不会随意去侵犯其他弱小民族。很多时候对于其他国家的主动征伐,都是出于无奈之举。

隋炀帝之所以对征讨高句丽念念不忘,现实的原因便是高句丽对隋朝造成了威胁,而中原王朝必须将这个危险掐断在萌芽之中。

隋朝作为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国家繁盛,疆域广阔,处于同一时代的高句丽也是当时强盛的国家,占据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部分领土,拥兵数十万,堪比后世的契丹,女真等国家。

但高句丽自恃武力,不仅中拒绝臣服隋朝,更是多次对隋朝的东北边疆发动小规模入境袭击。

此外,高句丽更是与北方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交好,其中就包括隋朝的敌人突厥,高句丽的目的并不单纯,主要是想联合起来对付隋朝。

此外,高句丽虽然有一定的势力,但并没有完全统一朝鲜半岛,岛上还有新罗和百济两个国家,假使高句丽将这两个国家吞并,实力必然大增,随后后方没有敌人的高句丽,便有可能像金朝和满清一样,将目光投向中原。

目光深远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自然看到了这个威胁。为了“勿遗子孙忧”,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在隋朝走入正轨之后,就将征讨高句丽确立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

公元589年,隋朝灭亡了南方最后一个政权——陈国,统一了全国,延续了数百年的大分裂时代就此结束。内部统一之后,隋朝又开始着手处理外部事务,连年侵扰边疆的突厥和高句丽等少数民族政权成为了要消灭的威胁。

早在隋朝初立时期,隋文帝就曾经对高句丽的各种小动作表示不满,写信对其当时的国王平原王“蠢蠢欲动”的行为进告诫。但高句丽依旧不把隋朝的警示放在眼里,但高句丽对隋朝的要求并不放在眼里。

公元596年,高句丽的国王婴阳王上位后甚至还公然与突厥进行联盟。虽然最后高句丽婴阳王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要求,但背后依旧相互勾连,在往后的岁月里,多次联合起来对隋朝边疆的掠夺。

公元597年,高句丽的首领婴阳王联合今天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粟末靺鞨对隋朝边疆冀州道的重要边镇进行攻击。公元598年,高句丽国王婴阳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高句丽的挑衅行为,直接惹怒了隋朝。

同年,隋文帝随即发动大军进行反击,命汉王杨谅,以及王世积等大将率领数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分别从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由于恶劣的自然气候,使得军中爆发瘟疫,从海上进攻的水军被暴风袭击,隋军损失惨重,只好退回国内,必次讨伐宣告失败。

在此后的第六年,隋文帝去世,他到死依然没有实现对高句丽的征服,讨伐高句丽的任务只好交到他的儿子隋炀帝手中。

三、开疆扩土的历史传统

在中原王朝建立大一统政权,实现稳定之后,往往会向周边或是收复失地,或是开疆扩土,这几乎是中华几千年来的历史传统。

对于好大喜功,一直想做汉武帝式的千古一帝的隋炀帝而言,开疆扩土,恢复甚至超越汉朝的版图,正是他的宏图大业之一,讨伐高句丽之战不可避免。

而公元598年,隋文帝派兵讨伐高句丽的失败,一直是扎在隋朝君臣心里的一根刺,隋炀帝为何对征高句丽念念不忘,未尝没有继承隋文帝的遗愿的意思。

更别说高句丽一直都在派兵进攻隋朝的边境,已经让这个雄心勃勃的皇帝难以忍受。

但隋朝面临的最大敌人并不是高句丽,而是突厥,其军事重心还是要应对突厥,隋炀帝在隋文帝的基础上,终究将其战胜,公元607年,在打败的突厥分裂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大部分,再也难以对隋朝构成威胁。

高句丽开始成为隋炀帝的第二个讨伐对象,在经过数年的休整后,公元611年,公元611年,隋炀帝第一次召集上百万的军队,征讨高句丽,但遭遇失败,上百万人死亡。

在接下来的公元613和614年,隋炀帝相继发动第二次讨伐,结果依旧失败。正当他准备发动第三次时,国内因为修大运河以及连年征战已经民不聊生,掀起造反浪潮。

公元618年,在农民起义下隋朝灭亡,隋朝三征高句丽,可以说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使得隋朝二世而亡,但不可能不知道休养生息的道理,排除他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等原因,隋炀帝征高勾丽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勿遗子孙忧”,消灭高句丽对华夏文明的威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50年,新中刚成不久,全国各地的人文风貌是什么样的?今天的一组1950年的老照片带你看当时的人与...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众所周知,清朝是关外游牧民族政权而来。其统治者爱新觉罗氏与绝大多数...
原创 慈... 说到晚清,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慈禧太后。这个站在权力之巅的女人,几乎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连光绪皇...
原创 世... 古代东亚长时间存在一种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朵奇葩,朝贡体系的核心逻辑为一统天下...
原创 还... 清朝帝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生活是否真...
重大历史事件对《易经》的影响:...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它不仅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发挥了重要...
【福运榕城】福州这个公交站,曾... 在福州仓山 有个公交站名叫跑马场 跑马场真的有马吗? 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 都会产生这样的...
“南海一号”出土文物在港展出 “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近日在港举行开幕礼,展出“南海一号”远洋商船出土文物及...
原创 古... 拥兵自重,在古代社会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汉末的军阀混战、唐朝的安史之乱、...
原创 为... 封建社会对女性群体素来不够友好,甚至女性群体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被常年困于后宅之中无法施展才华,...
为什么封建王朝末期,皇帝不做“...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悖论。 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不论是亡于豪强兼并的两汉,还是亡于农民起义的隋唐和大明,...
原创 秦... 其实纵观历史,秦国扫六合不是咱们的始皇帝(嬴政)一个人的功劳。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华夏,消灭山东诸国,...
原创 诸...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看到这句诗,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诸葛亮摇晃着羽扇,言笑晏晏间指点江...
原创 美... 点赞、关注、转发分享,接收新鲜有趣的历史故事!谢谢支持! 历史记载着一个国家的形成和文化传承,也记录...
原创 孙...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孙中山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首都的选...
原创 溥... “一入宫门深似海”,古人都认为一旦女子进入皇宫,就很难再离开,许多宫女都会惨死深宫,即便是侥幸活下来...
原创 藩... 我是狼君,一个爱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将大唐盛世拦腰折断,一棵参天大树被一场长...
原创 清... 人们都说想要改变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榆木脑袋的人,能把你气死,那要是想要改变一个从根子里都已经腐朽到不...
原创 熬... 三足鼎立,最后却是司马家得了江山。为什么是司马家?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大族,尽管他年轻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原创 为... 看过古装剧的人,想必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人们通常将说此话的人称之为更夫。更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