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王朝为什么会二世而亡呢?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理由就是:人口太多。
刚开国不久,隋文帝杨坚搞过一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字是890万户。
和现在当然没得比,但和西汉全盛时期的人口规模差不多。
可问题就在于,隋王朝所面临的情况,和西汉时截然不同。
以汉朝为例,因为天下大乱,导致人口锐减,经历文景之治,才慢慢恢复过来,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
而隋朝呢?本就是北方一霸,然后顺势一股而下灭掉南陈,一直在打兼并战,不存在因战乱导致百姓大量减少的情况。
换言之,隋朝的人口数量几乎一直在稳步上升。
我们这样想,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自然会相对安分,心里想的是休养生息。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政府不瞎折腾,老百姓一般是不会闹事的。
可隋朝开国之时,老百姓其实一直在休养生息,整个社会的土地承载力有限,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来必然会闹大乱子。
很多人说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整天折腾。
可问题是,无论换谁来当这个皇帝,看到这种情况,他都会折腾的。
你不折腾百姓,百姓闲着没事又吃不饱饭,自然会团结起来,折腾你这个当皇帝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隋末天下大乱是难以避免的。
必须经过一个“由乱到治”的过程,让老百姓重走一遍百废待兴的路,他们才能安稳下来。
所以隋朝多少有些倒霉,他们刚好处于历史的拐点上。
但隋朝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如果他们的皇族力量足够强大,完全可以在一通火并之后,换一个姓杨的当皇帝。
就像西汉末年一样,虽然王莽短时间篡权,但最终还是刘秀笑到了最后,东汉继承了西汉。
可隋朝的杨氏皇族,最终还是被李氏所取代。
为什么呢?因为杨氏皇族的力量过于弱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晋阳是隋朝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
北魏灭亡后,尔朱荣从晋阳发家,高欢的老巢也在晋阳。
隋朝建立以后,先后坐镇晋阳的人,分别是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和汉王杨谅,清一色的皇族。
可在杨谅之后,坐镇晋阳的居然是唐国公李渊。
很多人根据史书记载,都说杨广目光短浅,就因为一点小恩小惠,所以把晋阳给了李渊。
这么说,未免也太小瞧杨广了。
之所以让李渊坐镇,一方面是因为,李渊是杨广的亲戚。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杨氏皇族里,已经找不到可以坐镇晋阳的人了。
隋文帝杨坚有五个儿子,我们前面说过,有三个死于非命,一个被幽禁,最后一个晋王杨广成功登基。
隋炀帝杨广有三个儿子,都被分配到了长安和洛阳这样的重要地区,但年龄实在太小,起不了什么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天下突然大乱,杨氏却找不出可以挑头的皇族成员,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正如司马懿处决曹爽之后,陆续挑战司马氏权威的,一直都是其他家族,却没有曹魏皇族什么事。
这也是因为,曹魏皇族的力量被削弱得太多,以至于司马氏专权的时候,根本无人能挑头与之相抗衡。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官僚政治成熟之前,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往往是不可调和的。
大家看宋朝之前,皇帝和太子刀兵相见,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可是在宋朝之后呢?无论明朝还是清朝,皇帝和太子刀兵相见的戏码,我们几乎就见不到了。
杨广的儿子年幼,按说不会威胁到他的统治。
可杨广没想到隋朝会这么快灭亡,所以他也是按照历朝历代防范太子的模板,在培养自己的儿子。
比如齐王杨暕,从法理上来说,他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接班人。
但由于害怕杨暕在未来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杨广根本就没有给他太子名分。
从始至终,齐王杨暕也只能算是一个“准太子”,杨广的其他儿子,同样拥有丰富的军政资源,用以制衡杨暕。
杨广做错了吗?其实并没有。
还是那句话,杨广是按照太平时期的标准来处理太子问题的。
而且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更让杨广坚定了念头:一定要打压杨暕,否则他绝对会失控。
在杨广西巡的时候,组织过一场大规模围猎。
放到现在的语境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场小规模军事演习。
齐王杨暕的直属部队射杀了大量猎物,而杨广的直属部队,竟然没什么斩获。
杨广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的直属部队太过没用。
可问过下面将领之后,得到的回复却是:为了让齐王杨暕得第一,杨暕的直属部队,竟然一直阻挠其他人的直属部队靠近猎物,包括杨广的直属部队,也被阻拦在外。
杨广当时就惊呆了,因为这意味着两点:
一、齐王杨暕的直属部队,眼睛里只有自己的主子,却没有皇帝;
二、包括杨广的直属部队在内,都对齐王杨暕有一种阿谀奉承和讨好的情绪在内,所以受到阻拦之后,根本不敢起争执。
齐王直属部队的气焰有多么嚣张,我们看不到,但绝对可以感受到。
如果你是杨广,了解到这种内幕之后,晚上还睡得着觉吗?
因为这意味着,万一杨暕想宫变,恐怕杨广就会在睡梦中稀里糊涂地丢掉性命。
于是,杨广开始不断地打压杨暕,而杨暕则充满了对杨广的怨怼。
双方的这种纠缠,到死都没有解开。
因为当杨广被乱兵所杀的时候,他还认为,这是杨暕的手笔。
而当杨暕被乱兵所杀的时候,他同样认为,这是出自于杨广的受益。
父子相残到如此境地,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