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时,楚霸王项羽在四面楚歌的嘶喊声中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不得不接受兵败的现实。随着曾经跟随他的八千子弟全军覆没,他深感羞愧,无法再面对江东父老,最终选择在乌江自刎,彻底结束了自己的辉煌一生。
项羽的死,标志着刘邦在彻底消除了强敌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多年的压抑与努力的回报。此战一后,韩信一举成名,刘邦也最终如愿以偿,掌控了天下。
然而,正是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刘邦本应停止杀戮,建立西汉,致力于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但他却没有选择这样做,反而展开了更加残酷的杀戮,甚至亲手除掉了自己的一位恩人,这一举动令世人对刘邦心生畏惧,大家纷纷噤声,陷入恐慌之中。
刘邦这一行为表面上似乎显得不光彩,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历史学家司马光在撰写史书时,却对刘邦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刘邦的这一举动“换来了汉朝400年国祚”。中国自古讲求知恩图报,但刘邦反其道行之却得到了司马光的称赞,显得颇为矛盾,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呢?
刘邦与项羽的争霸战争,刘邦一度处于被压制的劣势地位。好不容易抢占咸阳后,他的得意并未持续多久,便遭遇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险些丧命。自此,刘邦开始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直到韩信的加入,才重新得以进入争霸的行列。
刘邦一生可谓能够屈能伸,他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也品尝过巅峰的喜悦,甚至一度在楚汉争霸中占据优势地位。
当刘邦强势从川地出发,占领关中时,项羽自然察觉到了这个大规模的行动。而当年刘邦的实力远远无法与项羽抗衡,出川后仍未能取胜,张良早已为刘邦筹谋好应对项羽的策略。
相比于项羽那种即使面对生死也坚持讲道理的性格,刘邦则是为了生存不惜一切,这使得他在与项羽的对抗中占了上风。张良针对项羽的性格,设定了第一步策略:在刘邦入主关中后,给项羽写信,表示刘邦出川并非要挑战项羽的权威,而是为了兑现昔日的承诺——谁先攻下咸阳,谁就应为咸阳的王。
当年刘邦率先攻下咸阳,为了保命,不得不将其交给项羽,这对项羽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张良通过重提此事,巧妙戳中了项羽的软肋,迅速平息了项羽的怒火。此外,张良还让刘邦向项羽承诺,若得关中,他将绝不出关中一步,放弃一切扩张野心,宣告即将停止一切战斗。
这一承诺让项羽的怒气彻底消退,使他相信刘邦的出川行为仅仅是为了恢复自己应得的土地,符合理智。然而,刘邦的实际打算却并非如此。张良虽然为项羽设计了巧妙的信件,却并没有告诉项羽刘邦的真正野心。刘邦虽然承诺不会出关,但他始终不甘于受制于关中的狭小疆域。
与此同时,张良也为刘邦联系了田荣,约定联合起来反抗项羽。尽管项羽表面上已经统一了天下,但各诸侯国的旧势力仍在蠢蠢欲动,田荣便是其中之一。田荣接到信后,迅速意识到时机已成熟,立刻起兵响应。田荣的一声号令,很快就吸引了大批支持,三齐之地再次由他掌控,旗帜高高飘扬。
项羽对此并未过多担忧,轻视了田荣的反叛,决定亲率大军征讨齐地。然而,他并未料到,刘邦在背后联手各路诸侯,集合56万大军,趁项羽驻军彭城空虚时,成功占领了彭城,切断了项羽的后路,陷项羽于腹背受敌、进退维谷的困境。
项羽面临强敌从前,后有56万大军围堵,楚军的补给线被切断,生死危机迫在眉睫。在外界看来,项羽已无翻盘之力,刘邦的胜利几乎已成定局,刘邦甚至提前开始庆祝胜利,与诸侯们举杯畅饮,气氛一片喜庆。
然而,刘邦没有预料到的是,项羽并非退缩,而是带领三万精兵长途奔袭,意图直捣彭城。而且,虽然刘邦的56万大军看似气吞山河,但各部并未形成统一的合力,反而在混乱中互相攻伐。
当项羽的精锐部队如猛虎下山般突袭彭城时,联军立刻陷入了混乱。结果,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数以万计的士兵在乱战中丧命,甚至有史记载,“睢水为之不流”。前一天,刘邦还在彭城畅饮庆祝,而转眼间,他却因局势急转直下,仓皇逃命。
在这一场逃亡中,刘邦的狼狈不堪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和随行的妻儿逃入夏侯婴的马车中,混乱中趁乱向关中撤退。刘邦的恐慌可见一斑,他甚至在逃命途中打算将车上的儿女抛下,以减轻车速。但夏侯婴不忍心,冒着刘邦的怒火坚决阻止了这一举动。
刘邦的行为冷酷无情,但这种无情最终导致了他被丁公围困。丁公,这位曾追击刘邦的楚将,处于权衡之际,心中难以决断。丁公明白,刘邦虽落入自己手中,但他背后依然有强大的支持力量,放刘邦一条生路或许会为自己积下日后的福气。经过深思熟虑,丁公最终选择放过了刘邦。
这个决定显然是明智的。刘邦最终成功回到关中,并重新积聚力量,再度崛起,最终取得了天下。只是丁公的决定,虽然暂时为刘邦保住了生命,但最终却未能为他带来任何好处。
当刘邦完成了天下大业,丁公前来求得一份回报,却遭遇了冷酷的回应。刘邦认为,丁公是项羽失败的关键人物,绝不能放任此类人再度出现。于是,刘邦果断决定将丁公处死,以儆效尤。刘邦的这一行为,表面看似极为冷血无情,但从一位帝王的角度出发,这无疑是为了震慑朝堂,防止背叛者的再次发生。
司马光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刘邦的决策对于后代帝王具有深远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