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地区的蛮族自西晋后期开始,突然活跃起来,频繁出现在史书中,并多次引发重大事件,促使南北政府加强了对这些蛮族的治理。大别山的蛮族通常以其地理位置命名,部分蛮族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如著名的“五水蛮”,但更多的蛮族则是根据行政区划命名,特别是在郡一级,如西阳蛮和义阳蛮等。通过这些行政区划的命名,我们可以方便地查阅有关蛮族分布及活动的史料。
根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别山地区的主要州郡设置。西晋时期,豫州包括汝南郡、弋阳郡(位于山北)、安丰郡等;荆州辖义阳国和江夏郡(山南);扬州则包括庐江郡(在今天的山东)。东晋时期,豫州包含弋阳郡(山北)、西阳郡、南新蔡郡,荆州有义阳郡和江夏郡,扬州的庐江郡依然属于山东地区。到了南宋时期,南豫州下辖义阳郡、弋阳郡(山北)以及晋熙郡(在山东)等,而郢州辖有安陆郡、西阳郡(山南),江州下辖南新蔡郡(包括黄梅和武穴)。
大别山南麓自东汉时期起,便是峡江地区蛮族东迁的主要聚集地,这些蛮族属于廪君蛮的后裔,他们以白虎为图腾。由于分布在五条主要河流之间,他们在史书中被称为“五水蛮”。《宋书·蛮传》记载:“豫州蛮,廪君后也,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所在并深岨,种落炽盛,历世为盗贼。北接准、汝,南极江、汉,地方数千里。”这些蛮族在大别山南麓的活动相当频繁,且发展较早,西晋末年时,便已与政府发生了多次冲突,成为两晋时期最早记载的大别山地区蛮族之一。张昌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起义领袖,他领导的起义持续了四个月,并波及广泛。
张昌的起义,起初规模庞大,迅速得到蛮族和流民的广泛支持,短短几个月间便发展到三万人。他在安陆地区集结力量,并借机宣布自己为汉朝的新帝,甚至为部下设立百官。《晋书·张昌传》记载:“张昌,本义阳蛮也。少为平氏县吏,武力过人,每自占卜,言应当富贵。好论攻战,侪类咸共笑之。”然而,尽管张昌的起义初期气势汹汹,最终,晋朝政府调动了大军,经过多次战斗,终于在刘弘的领导下平定了这一起义。这次起义给西晋政权带来了沉重打击,尤其是江南的各大郡县均被占领,许多官员遭遇杀害。
起义的失败让政府加强了对蛮族的治理,但在东晋时期,大别山地区的蛮族活动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史书记载减少。到了南朝宋时期,蛮族再次活跃起来,但大多是与政府发生冲突的情况。南宋政府采取了多次军事镇压,尤其是在沈庆之的领导下,他几次成功平定了江沔地区的蛮族,巩固了宋朝的统治。沈庆之的军事行动涉及了整个江沔地区的蛮族,特别是大别山南麓的蛮族,他的战斗方式通常都很暴力,对蛮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个时期,蛮族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政府不仅征收过重的赋税,还加强了对蛮族地区的控制,导致了大量汉族贫民流亡到蛮族地区,并激发了更多的冲突。
总之,南朝宋政府与蛮族的关系紧张,主要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政府过度征税,导致大量贫苦百姓逃入蛮族地区,蛮族也因此成为了政府治理的对象;二是地方官员对蛮族征收过重的赋税,引发了蛮族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