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发了一篇讲清代铁帽子王的文章,后台就有读者针对亲王上朝站班排序留言了,说大清进关的时候睿亲王多尔衮是头号功王,为啥会排在礼亲王后面呢?还问我御史的看法有啥具体根据?
既然有了这样的疑问,那御史大概猜测可能有些读者对关外那段时间的状况不太清楚,趁这个机会,御史给大家讲讲太祖、太宗两朝那些大贝勒以及和硕亲王相互之间的关系。
【太祖时期的大贝勒代善】
在努尔哈赤的儿子里面,代善排第二,排在他前头的是储英。要说战功,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时候,身为长子和次子的储英跟代善,差不多每场战役都参加了,比其他儿子的贡献大,这没啥可怀疑的。
储英前期的表现挺不错,于是努尔哈赤后来把他立为太子,让他帮忙处理日常政务。但是储英这人小心眼儿,还特别残暴,对自己的兄弟和不是同姓的大臣不够宽容,总让人觉得他趾高气扬的。
储英自己好几次挑战努尔哈赤的权威,所以努尔哈赤就把储英的太子之位给废了,还把他囚禁到死。
跟储英完全不一样的是代善,在努尔哈赤的儿子们里头,代善这人最忠厚老实,弟弟和大臣们都特别敬重他。努尔哈赤弄出八旗制度以后,代善单独统领正红和镶红两旗,是四大贝勒里排第一的,还被立为太子(说太子不太准确,叫接班人更合适)。
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们都想当大汗,代善因为和大妃有那种不清不楚的关系,中了皇太极他们设的套,所以太子的位子就没了。不过代善跟褚英不一样,就算没了太子的位子,也没人说他人品不好,也没人否定他的功劳,他的权威和影响力在所有贝勒里还是排第一。
在天命十一年(1626 年),努尔哈赤病故了,他留下的遗诏是让八个王爷一起商议国家政事。可他没明确指定继位的人,这就给后面争夺汗位埋下了祸根。
那时候,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地位最高。要是非得选个大汗出来,那肯定得从他们四人里头挑。但阿敏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只是侄子,所以他没资格继承汗位。
从实力上讲,代善和他儿子掌管着两红旗,莽古尔泰跟皇太极每人掌管一旗,多尔衮、多铎兄弟虽然也掌管着两旗,可毕竟年纪小,不能跟哥哥们较量。
代善有着多年积累的威望,实力也很强悍。要是这时候他想争汗位,胜算估计是最大的。可难得的是,代善觉得就当时后金那种复杂的情况而言,自己当不了大汗,还主动推荐了皇太极。
有了代善的支持,其他贝勒想反对也没法反对。要知道,历史上可没谁像代善这样,明明自己够格有实力当皇帝,却把皇位让出去。
【太宗时期的代善】
皇太极在继承汗位以后,对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很是恭敬,刚即位就尊称他们为王兄,上朝时也是他们四人面朝南坐着,接受宗室王公大臣们的朝拜。
实话说,皇太极处理朝政的本事确实比代善强,特别是努尔哈赤晚年搞暴政,让后金政权遭遇了极大的难题,辽东汉人起来反抗,蒙古各部也在那等着瞧,而且宁远那一战还让八旗军队没了精神头。
经过皇太极的持续努力,后金的内外问题都被处理好了。在这期间,皇太极还一直打压各位贝勒来集中皇权,阿敏、莽古尔泰先后被定了罪、革了爵还被囚禁起来。代善虽说也被打压了,可没受到太大影响。
皇太极建立大清国之后,弄了一套新的宗室爵位制度,把原来的大贝勒变成了和硕亲王,普通的贝勒改成多罗郡王,从这时候起,清代宗室爵位基本上就定下来了。
代善被封的号是礼亲王,在诸王里排首位。同时皇太极还确定了诸王上班的顺序,那就是礼亲王排在第一,睿亲王第二、郑亲王第三。
代善一直都很有威望,为人还厚道,在宗室和异姓贵族里人脉不错,皇太极就挺忌惮这点。正因如此,皇太极觉得这个哥哥代善不好把控,这才着重培养多尔衮。
多尔衮真没让人失望,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能力特别强。在皇太极晚年的时候,多尔衮的势力猛涨,甚至超过了代善。正因如此,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才有心思打皇位的主意。
皇太极过世后,在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宗室内部展开了激烈争斗,豪格带领的两黄旗跟多尔衮兄弟的两白旗差一点就要动刀动枪了。两边僵持着谁也不让谁,都把期望寄托在了代善那里。
代善这人特有心机,事情都发展成这样了,立豪格或者多尔衮都不妥当,听了他的提议,六岁的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登上了皇位。
不过代善一直把江山社稷看得最重,福临毕竟年纪小还没法处理国事,多尔衮的本事大家都清楚,只有靠他帮忙,大清才能打败大明,才有机会进到中原。因此就推举多尔衮当摄政王来掌控全局。
多尔衮掌权后,因为代善没拥护他即位心里有气,晚年的代善遭到了他的打压,很快就被挤出了政治核心圈子。不过代善威望大,又是多尔衮的大哥,所以多尔衮没法像对付豪格那样,对代善进行过分的报复。
能瞧出来,礼亲王代善在大清开创的时候立下了特别大的功劳,他本来能当皇帝,却把皇位让给了皇太极,本来能当摄政王,又把位置让给了多尔衮。就这两次让位,成就了大清的江山,所以礼亲王排在诸王的首位那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