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封建历史中,历朝历代的更迭总有惊人的相似性。当一个朝代趋于腐败黑暗,天下大乱,将逼得人民起义推翻政权,再建立起新的政权统治。谁能在乱世中大杀四方,铲除其余起义势力以及朝廷势力之后,君王宝座上便宣布“换人”。
和尚皇帝朱元璋,就是在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崛起,一路铲除其他的起义势力之后将朝廷军队打倒,建立起一个全新王朝——明朝。作为明朝开国皇帝,选址定都的任务就落在朱元璋身上。
在位期间,朱元璋曾多次动过迁都的想法,还多次去考察是否适合定都。但最终还是将保持最初的选择,将都城定在南京。西安、开封、北京都曾是前朝定都之地,为什么朱元璋要定都在南京呢?
历经多年考察,朱元璋将几处宝地一一对比,最终才确定南京为最优之地,便没有再迁都,而他为何会选择定都在南京呢?
定都南京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明朝自此宣告建立了起来。
作为昔日六朝古都,朱元璋将南京定为国都。之所以不选择昔日历朝君王常选的定都之地,如西安、北京、开封等,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朱元璋还没有拿下这些地方。
当时西安和北京等地还处于元朝残余势力的统治之下,尚未被朱元璋攻克。称帝时,必然只能在已经拿下统治劝的地方选择一个作为暂时的国都。一番对比之下,南京便是最适合的一个地方。
实际上,朱元璋对定都南京,起初有些忌讳。
虽曾有多个朝代定都于此,但毫无例外都是短命王朝,不久之后便被取代。朱元璋带有一点迷信思想,不愿与昔日的短命王朝带上关系。
但当时已无别处可选,只好暂时定都。更何况,除了有些“不吉利”之后,南京在经济及交通等方面,都极具定都的资本。
当时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发展迅猛,对外贸易也十分便利。经济繁荣的地方,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远超北方,此时将都城定在南京,在原有的良好基础上建朝安民,能省下更多的力气。
尤其重要的事,南京易守难攻,在军事部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将都城安在南京,周围也其他城市作为抵御和防守,外敌不能轻易打进来,安全性远比其他城市要高。
而安全性也是定都时重要的选择之一,前期政权不稳,元朝残余势力还没完全铲除,安全的南京就成了朱元璋最好的选择。在大臣的力荐之下,他还是同意暂时在南京安定下来。
此后数十年间,朱元璋多次动过迁都的念头。但历经几番考察他最终想通了,西安、北京、开封等地,并不是明朝定都的最优选择,安心待在南京才是上策。
战略位置不佳
在几个常被作为国都的城市中,西安最受朱元璋青睐。以至于到了1391年,朱元璋六十多岁的年纪还为迁都西安而想尽办法。为此,他派出太子朱标前往西安实地考察,倘若各方面条件合适,迁都西安将提上日程。
但和昔日大臣所说的差不多,西安在当时根本不具备定都的条件。
最麻烦的一点在于,西安农业发展不足,倘若作为国都,西安自有的农业生产能力不足以提过足够的粮食。国都内粮食不足,要依仗其他地方运来粮食,问题就棘手了许多。要缓解西安粮食不足的问题,势必从江南运粮入关中,不仅麻烦,成本也水涨船高。
相比南京发达的农业以及便利的水陆交通,西安实在算不上多好的选择。定为国都的地方,各方面的条件都势必要优于其他城市,倘若要靠附近的城市救援,定都也就没有了太多意义。
至于北京,更不是朱元璋能做到选择。北京气候干燥,同样面临和西安一样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再加上当时北京毗邻北元,从安全上考虑,实在是风险比较大。
多年来,朱元璋一直将权力侧重于南方,对北方的了解不多,也不愿轻易冒这个风险。
再加之,定都这些地方,朱元璋还要考虑劳民伤财的后果。“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
多方对比、思考之后,朱元璋只能做最稳妥的决定,以防大业不稳。毕竟是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朱元璋比起后代君王,必然更担心安全性,几次迁都不成,都是如此。
等到他的儿子朱棣登基之后,才下定决心迁都北京。与朱元璋不同,朱棣对于北京的掌控性更强。因此在坐上皇位之后,才完成了朱元璋几次想迁都而不敢的愿望。
除了几个昔日被定为国都的城市之外,朱元璋一度还起了将都城定在老家凤阳的念头。
回乡定都
考虑了几处古都之后,朱元璋都不满意,竟想到在老家安徽凤阳新起一个定都之地的想法。
明初就形成了南北两京、中都并存的情况。中都,便是凤阳。朱元璋生于凤阳,回乡建中都,也能光耀门楣、有衣锦还乡之风光。
为此,朱元璋说干就干,开始在凤阳修建中都。但在动工修建了六年之久,宫城都初具规模之后,朱元璋却突然叫停了这场建设。因为他意识到,定都老家,负面影响可能还远远超过好处。
为修建中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六年中朱元璋逐渐感觉到似乎不太值得。后来确定修建过于劳民伤财且换来的利益不明显,但不如及时止损,中途叫停,虽浪费了过去六年的付出,但也好过继续下去。
更为让朱元璋产生退意的是,他忽略了定都在老家,会产生宗亲权势过大的弊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多数都是他的乡亲故友,本就因是亲信而享有更大的权力。倘若回到老家,昔日的乡亲难以因有皇帝亲戚而居功自傲,逐渐拉拢建立起宗室门派。
但对于疑心重的朱元璋而言,最忌讳的便是拉帮结派,影响中央集权。因此,即便他一心想回乡,考虑到掌权问题,还是决意叫停修建中都的计划。
他已是开国皇帝,无论在哪都能光耀门楣,也无需纠结于一定要回乡。想通这一点之后,朱元璋迅速改变计划,重新回南京安稳扎根,再也未提过迁都之事。
朱元璋虽是布衣出身,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正是出身贫寒,打天下极为艰难,他对皇权的重视程度更深。
定都为重要国事,即便朱元璋更喜欢其他地方,但从便利性和安全性着想,南京都是定都的最优选。
因此,在三番两次动过迁都的念头之后,朱元璋还是回到了老地方南京。在那里,他的政权将最为稳妥,也是他最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