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蒋介石:世上能取代我的只有两人,其中一个已经被我杀了
迪丽瓦拉
2025-07-15 07:32:41
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回到南京。

当朋友、部下前来问候之时,他却向众人提出一个令人惶恐不安的问题:

“如果我因为生病,或因为别的什么不幸而下野的话,

你们猜我会提名由谁来接任我?

看着蒋介石心情不错,有人大胆猜测是程潜,有人猜是汪精卫,还有人猜是孔祥熙,但这些答案都被蒋介石一一否决了。

见部下们纷纷摸不到头脑,蒋介石公布了他的答案,他自认为白崇禧是他想要提的人选。

就在众人还没从惊讶中缓过来神来,他接下来所说的话更是语惊四座:

“第二人选,我要提毛泽东!”

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在一次与手下将领聊天时,曾就“谁能取代他”当众作出过回答。

这令他忌惮不已的两个人里,毛主席仍是第一人选,另一人却早已被蒋介石暗中杀害了。

那么这二人与蒋介石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才会让他这般忌惮呢?

百年之后,能代替我的只有两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于1937年初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浙江奉化,休假养病。

到了3月9日,蒋介石又带着自己的夫人宋美龄,上庐山小憩休养。

庐山坐落于我国的江西省九江市,风光神秘俊美,河川秀丽。

说起庐山,蒋介石与它还颇有渊源。

有历史记载,除了抗日战争那段时间外,在1926年至1948年这段时期,蒋介石共18次上庐山,有11次重要会议都在这里主持召开。

蒋介石第一次登上庐山是在1926年的冬天,当时北伐战争即将迎来胜利,他便选定庐山作为开会地点。

后来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蒋介石对未来革命形势颇为乐观。

于是踌躇满志的蒋介石登上庐山,心情大好,对庐山风光赞不绝口,甚至还发出“异日退老林泉,此其地欤”的感慨。

然而今非昔比,1937年3月再次登上庐山的蒋介石,刚刚从西安事变中脱身。

此时的他不仅病痛缠身,心中更是苦闷,面对壮丽的风光再没有了游玩观赏的兴致。

与此同时,陪同蒋介石夫妇一起前来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国民党陆军上将刘建绪。这人,也可以说得上是一号人物。

刘建绪,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普通家庭,加入湘军后因其骁勇善战成为湘军的著名将领。

刘建绪此人十分灵活,善于交际,加上他自身的军事能力,很快得到上级的看重。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刘建绪不断成功升任,到了1936年9月,他又一度跃升为陆军上将,权势滔天。

这一天,看着蒋介石有些沉闷,刘建绪平带着半开玩笑又充满谨慎的语气,对蒋介石说道:

“委员长,您觉得百年之后,谁能有幸能够取代您呢?”

听到这个问题,蒋介石并没有马上作答,而是思虑了再三,才缓缓开口:

“这个世界上能取代我的只有两个人,但一个已经被我杀了。”

不等蒋介石挑明,刘建绪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蒋介石所说已经被他枪毙的那人,便是邓演达,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紧接着,蒋介石继续他还没说完的话:

“有一个还活着,而且处处是我的对手。”

这个人不必蒋介石明说,大家或许都猜到了,那就是毛主席。

指挥天才,老蒋不得小觑的对手

蒋介石这话没错,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他已然成为了毛主席的手下败将。

1947年全面内战爆发一年,国民党军就由全面进攻转变为重点进攻,由攻势变为守势。

眼看东北告急,蒋介石决定先进攻陕北,也就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然后在下一阶段将兵力投入到华北战场上,这样就可以增兵东北,扭转此时的局面。

那么这样的重任,蒋介石会交给谁来完成呢?

不久后便有了答案,胡宗南接下了此事。

胡宗南是谁?他不仅与蒋介石是同乡,还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

年轻时的胡宗南投笔从戎,在黄埔军校学习刻苦,能力突出。

加之蒋介石一贯喜欢提拔自己老乡的习惯,他很快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成为了蒋介石眼前的“红人”。

当时的胡宗南有一个特有的称号,叫做“天子第一门生”,足见蒋介石对他的信赖。

毕业后他作战英勇,晋升的速度,是当时军校的其他人可望不可及的。

在北伐战争中,胡宗南又接二连三立下赫赫战功。到了鼎盛时期,他的权势已经到了一手遮天的程度。

当时胡宗南统领60多万大军,除此之外,还有30万的嫡系部队任他指挥。

1947年3月14日,胡宗南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向延安发动进攻,并很快就攻占了延安。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早在3月初,毛主席等人就得到了确切消息。

经过战略分析,党中央一致决定诱敌深入,提前撤出延安。

也就是说,等到胡宗南到达之时,延安早已成了一座空城。

而此时,胡宗南的部队早已疲惫不堪,陷入物资紧张的困境。

眼看陕北战事久拖不决,蒋介石也十分烦躁。

7月26日,榆林战役在彭德怀的带领下打响。

如果说,陕北战事的拖拉让蒋介石感到烦躁,那么榆林战役则使得蒋介石开始惶恐。

为此,8月7日,蒋介石亲自到延安部署作战。

在短则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蒋介石紧急召开了会议,做出“固守榆林”的作战方针。

后来在蒋介石写给邓宝珊的信中,末尾曾说道“如此事业无疆,前途无量,建国前途,全在你们”,可见蒋介石对此战的重视。

同一天傍晚,在驱车离开的途中,蒋介石见延安风景,心情很是愉快。

因为此时的他深信自己的到来,对此次战斗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对之后的战争形势信心大增。

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对此时的陕北形势完全是错误认识,陕北空城其实是毛主席特意留给他的。

铁骨铮铮,孙中山的坚定守护者

除了毛主席这个不容小觑的对手之外,蒋介石还有一个“心头之恨”,那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坚定追随者——邓演达。

1931年8月22日,《申报》突然报道邓演达21日上午被捕,已于当天晚上到达南京。

在临行前,邓演达还对与他一同入狱的同志说道:

“你们放心,到了南京之后,我会想办法告诉你们那里的情况及其他的一切。”

可在邓演达到达南京后,立马遭到了蒋介石的囚禁。

蒋介石原本想劝他与自己合作,可邓演达早就看出他已叛变了革命,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

所以邓演达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坚定不与他站在同一线,坚持与共产党人紧密合作。

这鲜明的态度,足以证明邓演达对孙中山先生的忠心、对于革命的坚定立场,却也让蒋介石对其失去了耐心,并最终起了杀心。

11月29日晚上,在夜色的掩盖下,一辆囚车悄悄驶出

南京麒麟门

,车上坐着的便是邓演达本人。

蒋介石对外宣称,他已对邓演达做出了妥善安排,此时他正在离开南京的路上。

在这辆囚车的附近,还有两辆军车全程负责押送。

本来整个离开的全程很顺利,但车队到达沙子岗时,突然就停下来了。

坐在车里的邓演达起初不明所以,只看到囚门突然被打开,一名军官很“恭敬”地对他说道:

“老师,车子在行驶的过程中出了点问题,现在需要修理一下,请您先下车稍作等待。”

叫“老师”的人,是邓演达在黄埔军校的学生。

当时黄埔军校建立后,邓演达任团长,凭借个人的魅力收获了一群由衷佩服他的学生。

就在蒋介石抓捕邓演达的消息放出后,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联名要求释放邓演达,这也让蒋介石心生危机,觉得邓演达必须马上除掉。

就在邓演达警惕地走下车的那一瞬间,“砰”的一声,枪声从他背后响起,他也缓缓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一年,邓演达刚刚36岁。

为什么蒋介石非要将他置之于死地呢?这一切还得从头讲起。

提到邓演达,或许许多人并不清楚他的背景,但在国民党中他的威望极高。

邓演达出生于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更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

他的父亲邓镜人是清代

光绪年间的

秀才,与其他读书人不同,邓镜人对仕途并不感兴趣,反而对教育事业十分关注且热心。

于是后来,邓镜人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一所小学,叫做鹿颈小学。

等到邓演达年岁稍长些的时候,他就跟随父亲来到镇上读书。

当时他们所在的镇子是对外通商交往的重要口岸,大量外来文化和社会新思想也最先传入这里,邓镜人受这些新思潮影响很深。

邓演达幼年时受到父亲的启蒙思想影响,再加之亲眼目睹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满怀一腔爱国热血。

长大后他毅然决然立志学军事,投身于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

孙中山先生曾言:“干革命,有两达(按:指邓演达,张民达),革命有希望”,足见其对他的赏识和器重。

而这时的邓演达,与蒋介石交往还算密切。

可随着孙中山先生的逝世,蒋介石叛变革命,邓演达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这才决定与他割袍断义,从此不相往来。

与此同时,邓演达还多次进行演讲,公开批评蒋介石的专制独裁。

当时邓演达在国民党中影响力极大,蒋介石对他也很是忌惮。

随着蒋介石的势力日益庞大,眼看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就要毁于一旦,邓演达不甘事态任由其发展。

于是在1930年8月9日,在邓演达的组织下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党前身,简称临委会)

成立了,以此反抗蒋介石的专制独裁。

1931年上半年,临委会高举“反对内战”、“反蒋”大旗,并在南方设立基地,来牵制蒋军的行动。

此时的邓演达,已然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他悬赏30万元只为能够缉捕到邓演达。

邓演达的好友纷纷劝他暂时去外国暂避风头,但邓演达本人却认为指挥此事意义重大,必须要在国内进行。

当时谢树英还特地从南京赶到上海,建议邓演达暂时离开,以避其锋。

面对好友的一番劝说,邓演达则慷慨激昂地说道:

“老百姓等不得了!个人生死何足道,中国革命必须及早恢复。”

1931年8月17日下午,邓演达在上海主持训练班的结业仪式。

然而到了下午3时,开会地点来了一批巡捕,将他们重重包围。

邓演达意识到大事不妙,但为时已晚,而这一切则是因为叛徒陈敬斋的出卖。

陈敬斋是江西都昌人,出生在一个殷实之家,世世代代靠瓷窑为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敬斋没有迫于生计的烦恼,反而整日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是当地有名的纨绔子弟。

再怎么殷实的家庭,也经不住他这样的胡乱挥霍,不久后家中的财产被他败光。

为了谋求生路,陈敬斋考入了黄埔军校,后来还担任了黄埔军校军医处的库长。

大革命失败后,陈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骨子里的贪图享乐作风一直没有改变。

1931年4月,在陈敬斋负责上海的组织工作期间,不仅在工作上没少犯错误,还贪污腐败。

邓演达得知后,没少对他进行严肃批评,还停了他的职。

也就是在这时,陈敬斋怀恨在心,决定背叛革命,投靠国民党。

不久,他将邓演达的行踪透露给了国民党,于是便有了邓演达等人被捕的一幕.......

从邓演达的一生来看,他为人英勇忠烈,一辈子为国为民,却惨遭奸人所害。

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处理了叛徒陈敬斋,让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为表彰邓演达英勇忠烈,党中央追认他为烈士,并1957年11月将他的遗骸从遇害处迁葬于中山陵左侧,重建陵墓,以为纪念。

公道自在人心,历史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革命的叛徒会一直为国人所不齿,而英雄烈士则会永远鲜活的存留在人们心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从... 1、 中国人是怎样移民美国的? 1834年,美国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 在报纸上,她被称为“朱莉娅.福...
原创 叛... 毛主席曾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话在战争年代是很受用的,要么和敌人达成一致,达到阵...
原创 元... 封建帝制时期,男尊女卑是社会的主旋律,无论是谁,想要跳出这个圈子,都可以说是难如登天。 不过在人类历...
原创 7... “中国必须重视培养科技人才,这才是中国站起来后避免再次摔倒的关键。” 面对江青的发难,李政道慷慨陈词...
原创 苏... 现在虽然很多人对那种言辞犀利的人颇有微词,但是在很久之前的战国,有许多人都是以此为生的,他们还有一个...
原创 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历史中,这个合的人,往往就是最猛的人,扭转乾坤之人,在我国浩瀚的历史...
原创 谁... 当初,刘备在遍寻谋士不得的情况下,水镜先生司马徽对他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但令世人叹息的是,刘备...
原创 嫁... 年轻时的林碧春 1970年,在遥远的中非土地上,一名面容清秀、衣着华丽但脸上布满乌云的女人坐在富有当...
原创 张... 在《三国志》的张飞传记中,作者陈寿对这名三国猛将的评价非常简单:“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
原创 原... 中国文明发展了五千多年,有着无数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一种文化最为特殊也最为古老,但又和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湘潭黎氏,百年望族-续修家谱,... 走进历史悠久的湘潭城,不得不提的便是那些令人敬仰的世家望族。 其中,湘潭黎氏家族以其百年的历史和深厚...
原创 蜀... 在我们中国有句老话: 虎父无犬子,父亲英雄儿好汉。 一个人若是在哪一方面做出了成绩,成就很大的话,那...
原创 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大家都知道。 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告终。 胜利之后,大国基于均势制衡,构筑了雅...
原创 曹... 古往今来各路枭雄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时势造就英雄,但是时势也能毁掉英雄。 我们在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的...
原创 清... 左宗棠,2万两白银!为子孙留下2万两白银,相当于他一年的俸禄。 李鸿章,4000万两白银!房产,地产...
原创 李... 如果我问你李世民的名臣有哪些?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提及课本上的“房谋杜断”,或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确实...
原创 他... 在开国上将中,有些非军事主官出身的政工干部,不为人所知,像朱良才便是其中一位。他战争年代一直担任政工...
原创 三... 三国里的顶级营销大师,最终一鸣惊人,流芳百世,他的名字叫做诸葛亮。 纵观历史,但凡成大事者必须具备两...
原创 原... 看《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越往后看越感到心惊肉跳,越感觉人性的多变和不可琢磨,越琢磨越觉得可怕。 秦...
原创 黑...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19世纪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