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刘备在遍寻谋士不得的情况下,水镜先生司马徽对他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但令世人叹息的是,刘备最终卧龙凤雏都得了,也没有得到天下。
史上,将诸葛亮和庞统并驾齐驱,但是笔者不这样认为。
在刘备的创业路上,诸葛亮是从开始无栖身之地,到最后的天下三分,一直陪伴在刘备左右,不离不弃,任劳任怨。而庞统只是在刘备谋取西川时,出了些力。对刘备而言,无论功劳苦劳,庞统远不及诸葛亮。
两人的智商也不在一个层次上,就拿刘备攻取西川举例。
在谋取西川时,是庞统协助刘备入川,同时也把性命留在了西川。当初,刘备谋取西川,师出无名,怕征讨刘璋被天下人耻笑不仁义时。庞统给了他上中下三策:
上策:趁刘璋无备,大军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
中策:借口返回荆州,欺骗杨怀、高沛二将,趁机将其扣押,并吞所部,进而再图成都;
下策:退往白帝城,回军荆州,另作图谋。
最终,刘备选择了中策。分析庞统的三策,其实上策却是最下策。根据当时的情势,杨怀、高沛二将各领精兵,分据要隘,既是帮助刘备用兵,也是监视刘备的一举一动。没有剪除这些后顾之忧就直驱成都,实在是胜算不大。后来的战局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后刘备取成都,进军非常困难,仅围攻四川广汉,就费时一年。而围攻成都之时,城中兵精粮足,士民愿战。若刘璋的战争意志足够坚决,凭城拒守,刘备所部顿兵坚城之下,势必成孤军深入、军无补给之势。杨怀、高沛乘机攻其后,刘备则腹背受敌、首尾难顾,难逃失败命运。刘备采用庞统的中策,其实才是符合当时情况的正确决策。
刘备想要谋取西川师出无名,庞统便在进取途中,走小路故意中了刘璋的埋伏,乱箭身亡。以自己的性命,换取刘备“害死军师”的出师知名,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庞统死后,刘备不得不将诸葛亮请到西川援助,在张飞和马超持战久居不下时,诸葛亮只略施小计,就令马超这员勇将归降。
两人的思想品德也不在同一界面上。
诸葛亮时时处处为刘备着想,而庞统在诸葛亮师出无名的情况下,让魏延在宴会上舞剑助兴,实际是想谋得刘璋性命。换言之,假如当时真夺了刘璋的性命,刘备仁义之君的称号也没了。所以最能了解刘备的还是诸葛亮。
从诸葛亮的隆中三策中,我们知道,诸葛亮的第一步是取荆州、第二步取西川。而庞统走的无非是诸葛亮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