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1篇开玩笑的文章,可惜平台读者均未得其意,这次不开玩笑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已尽得西川之地。《先主传》:“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大怒,令吕蒙立即夺取了刘备的长沙、零陵、桂阳3郡。
孙权和群臣商议讨要荆州一事
于是”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是岁,曹公定汉中……先主闻之,与权连和,(以湘水为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史称:湘水之盟。之后,刘备才引军还。由此可见,此时的刘备可谓腹背受敌。
东边被孙吴连下三郡,北临曹操屯兵汉中、虎视益州。如此险恶的环境,皇叔主动找孙权和解可以理解。可为何一直把“全据长江”作为首要目标的孙权,也同意签订盟约,把已经到手的零陵还给刘备呢?
7个郡的基本态势和历来归属图
难不成真的是站在联刘抗曹的角度,忽然有了大局意识?从后面背刺荆州的行为来看,以“观望”“偏安”为己任的孙吴集团,自然不会安什么好心。趁你病,要你命,才是其常态,趁刘备首尾难顾,全力拿下荆州才是正常操作呀,为什么?
首先,从重要性来看,孙权一直想要的,是南郡,而且还想不劳而获。其他5郡其实都是打酱油的,要不要都无所谓。也就是说,吕蒙尽管很快就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但关键的南郡仍然在关羽手中、稳如泰山。
最不喜欢的一个人
从地理角度来看,刘备只要拥有手上的南郡、武陵,随时可以作为进攻出发点,夺回被吕蒙取得的3郡。从人口、资源的情况来看,刘备自己也没重视那几个破郡,否则吕蒙也不会这么轻易地拿下来。其二,孙权靠硬实力是打不下南郡的。
此时的关羽在南郡率3万荆州军坐镇,刘备又亲提5万大军来援助,表现出异常坚定的决心。吕蒙连攻打一个关羽都没什么底气,更何况再加个刘备呢?最后,如果孙权实在不同意议和,非要硬来。刘备还有1个选择,大不了不要汉中。
此时的曹操已得汉中
一心一意来夺四郡就好了。甚至不要益州,以烂为烂,换家换彻底,全力来夺荆州好了。因此,孙权与刘备对峙,空耗军力不说,承担着自身地盘被压缩的风险。最后得便宜的,还是曹操。相反,他当然更希望刘备到北边争取汉中。
归根结底,他没胆量去赌刘备到底是北进还是东出。此外多得3郡,就得多派军队把守,还不一定守得住。湘水之盟,实质上是解决了孙权的难堪。签订之后,名正言顺的多得2郡,重新获得盟友刘备,同时可乘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争锋,安心去图合肥。
凭刘备得实力也只能集中处理一边
何乐而不为?不比直接把刘备逼到死路上反目成仇好?取得桂阳、长沙,已经把赤壁之后,出力最多,得到最少的那股恶气,最低限度地除掉了。毕竟,天下三分,2弱对一强,各自分工干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正途。
这才是上计啊
对于刘备而言,放弃2个郡乃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毕竟,孙权也同意和解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不回撤。这样做麻痹刘备了吗?没有,盟约一签,刘备集团第一件事情就是重修江陵城,新建烽火台。
无论是刘备要求的,还是关羽自己修的,说明此战之后,对孙吴的防备之心并没有减弱,而是增强了。孙权即使是来了,也是打不动的。只是万万没想到,关二非要去打曹仁,这能怪谁?怪谁?怪糜芳、傅士仁吧。
只能怪这2人不坚守啰
作为盟约来讲,湘水之盟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孙刘2家受形势所迫,暂时就荆州问题达成的权宜之策罢了。围绕荆州之争,2家的矛盾不可调和。在主和派鲁肃去世、吕蒙握权之后,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更为激烈的冲突。
核心利益只会可能发生更加激烈的冲突
使得历史的进程,终于在战略规划的矛盾中奔入了另外一条河流。孙权,希望自己独得长江防线,刘备老老实实地在益州骚扰雍凉。刘备,希望横跨荆、益,握有2路出兵的态势。天下有变,不仅仅是指曹魏,东吴出现了问题,也可先灭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