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至今被誉为可惜的伟大将领,每次提到他的名字,人们不仅充满敬意,同时也常常伴随着深深的惋惜。他代表了乱世中的少数正义之士,也象征着国人血性与豪情。遗憾的是,这位英勇的名将最终却不幸死于朝堂中的政治斗争。众所周知,秦桧是历史上的罪人,那么他是如何陷害岳飞的呢?其实,历史上导致岳飞死亡的并非只有秦桧一人。
岳飞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传说他出生时天上飞过一只巨鸟,围绕屋顶盘旋鸣叫,久而久之,父母便为他取名“飞”,寓意着高远与奋发。然而,岳飞的童年并不轻松,家境贫寒,白天他帮家里耕田割草,晚上则抓住空闲时光在厨房内读书。他对武术和军事尤为钟情,凭借炉火的光亮,他一字一句地阅读兵书。他天性正直,深得乡亲们的喜爱,被称为十里八乡的好小伙。
年少的岳飞便展现出非凡的武艺,十几岁时,他已能拉动三百斤重的弓,射箭精准无比。为增加自己的兵法修养,他拜周同学习兵法,拜陈广学习刀枪技艺,身手日渐出众。1122年,为了抵抗外敌入侵,朝廷和地方开始招募义勇民兵,岳飞也加入了地方军队,成为一名士兵。随着战局愈发严峻,岳飞心中燃起了去更大军队报效的念头,而这也意味着他将面临更多的危险。
然而,他无法忍受金人对百姓的残暴,他的内心不断被同胞们的痛苦和死亡所困扰,每当闭眼,眼前便是那血腥的场面。岳飞内心的矛盾在于,他忧虑家中年老的母亲和妻儿,直到母亲亲自鼓励他,甚至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岳飞才下定决心前往。带着母亲的期望,他加入了赵构的军队,不仅有一身武艺,还有他所学的军事理论。他经历过数场战役,屡次立下军功,渐渐为人们所知,能力也得到了认可。
谈到岳家军的由来,确实颇为辛酸。那时,东京留守杜充将军在金军入侵时毫无抵抗之力,甚至背叛国家降金,还带着金人捉拿宋高宗。战士们纷纷叛逃,但更多的人心情灰暗,无所适从,几乎放弃了抵抗。然而,岳飞站出来,激励了军中的士气,大家纷纷推举他为指挥,岳飞意识到,只有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才能有效对抗外敌。他凭借赵构的支持,迅速整编各地的队伍,逐步培养成一支强悍的军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岳飞将这支队伍进一步分化。他利用战场上缴获的战马,成立了南宋第一支骑兵部队——背嵬军。此外,他非常重视治军,并以身作则,严明军纪,要求即使在寒冬中也不能拆卸军营,而即使面临饥饿,也绝不甘心被敌人俘虏。岳飞的军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优良的纪律。他还注重关心部下,严格奖惩,使得岳家军团结一心,凝聚力极强。岳家军屡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参与了四次北伐,金军对岳家军的威名深感畏惧,每到一处,百姓无不称赞。
岳飞率领岳家军收复了大量失地,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也因此成为五大节度使中最年轻的一位。这无疑是国家的大幸,但对于皇帝而言,未必是件好事。赵构本就对战争兴趣缺缺,他更倾向于与金国讲和,结束纷争,尽快恢复朝政。因此,他多次与金人进行接触,并最终通过岁币换取了与金国的休战。
然而,岳飞的崛起却让宋高宗和金国都感到忌惮。金人害怕岳家军不断壮大,这对他们未来的侵略计划不利,而宋高宗则因岳家军时常以“迎回二圣”为口号,深感威胁。毕竟,他的皇位是建立在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俘虏的基础上。如果岳飞成功迎回二圣,自己的位置岂不岌岌可危?
如史料所载,韩世忠察觉到赵构对武将的疑虑,主动交出兵权,选择在杭州定居,以保全自己。但岳飞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点,最终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他欣赏岳飞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又担心岳飞的功劳过于显赫,最终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外敌早已准备消除这个潜在的威胁,而朝中权臣秦桧更是与岳飞有着不可调和的仇恨。作为主张与金国议和的宰相,秦桧通过不断在皇帝面前进谗,诬陷岳飞谋反,最终成功煽动赵构的疑虑,使得本已心存疑虑的皇帝下定决心将岳飞除去。
就这样,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连同他的儿子岳云以及部下也都惨遭杀害。所谓“莫须有”,意味着没有任何具体的罪名,可以理解为“不需要有任何理由”。皇帝杀岳飞不需要理由,而秦桧杀他也同样不需要理由,因为在他们看来,岳飞的存在已经不再重要。他忠诚于国家,背负着战争的苦痛,但却威胁了他们的利益,因此死有余辜。
岳飞死后,许多人为他鸣冤,但最终他们都被权力斗争的阴影所压制。在这个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岳飞的忠诚和功绩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他最终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成为了历史的悲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