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南北朝时期官员任命的公示环节:舆论监督在其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迪丽瓦拉
2025-07-15 18:02:44
0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的任命,一般都是由上级官员或者是皇帝直接决定,舆论在其中所能起到了作用实在有限。

舆论,其实很多时候代表的就是民意,所以这种制度下的官员任命,实际上并不受到民意的影响,就算老百姓天天给好的官员送万民伞,皇帝也可能随时把他拿下。而就算是和珅秦桧那样引起公愤的官员,只要皇帝不点头,他就还能得享高位。

但是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尤其是高官的任命,受到的舆论角度的制约还是比较大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乡议”制度,魏晋版本的官员任命前的公示,中国古代舆论监督官员的特例

所谓的“乡议”制度,就是在中央任命高级官员的时候,如果皇帝和大臣,大臣和大臣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而双方都不想妥协的话,那么就将这个任命的消息散布出去,请各地具有名望的人,或者上书,或者直接进京城陈述自己的意见,最终根据这些人议论所达成的结果,决定要不要任命这个官员。

乡议制度,盛行于晋朝到南北朝之间,是当时世家门阀政治走向巅峰的产物。但不管其原因为何,从影响上来说,可以说开了中国古代舆论监督官员任命的先河。

实际上在魏晋之前乃至于魏晋之后,舆论对于古代官员的任命都是有一定影响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一个臣子在民间无恶不作,引起所有百姓的敌视的话,稍微正常一点的皇帝,都不可能重用这样的官员,甚至还要杀之以泄民愤。

但问题是,大多数的官员们就算坏,也不会坏的那么明显,老百姓们不一定能知道每一个官员贪污腐败的事实,所以这种舆论监督的底线太低,不能将其当成是一种合理的制度。

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乡议制度就不同,这种制度是在官员任命之前的,虽然有资格参加乡议制度的大臣们,大多数都是世家出身的,但相对于仅仅由皇帝和几个人决定来说,这种大规模的参考在野人士的意见,当然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

尤其是,如果一个官员要任命到某一个地方去当刺史,那么这个地方本地的乡议就尤为重要,如果当地的乡议不同意,那么这个官员就无法去当地上任,这种监督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是有实际的权力效应的。

二、南北朝时期,世家门阀政治的互相制约和妥协,是“乡议”制度能够出现的根本原因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以来,中国古代历史就走向了中央集权的道路,这种政治结构下,官府的权力得到空前的加强,民间的力量被压制,反映在舆论监督上,就是官员和任命与否,完全靠上级官僚或者是皇帝决定,历朝历代,概莫如是,而且历史越往后发展,这种现象越突出。

但历史在汉朝末年拐了个弯,随着君王打压宗室诸王,功臣名将,那些安心于本地发展的世家门阀的力量,开始逐渐凝聚。说白了就是世家门阀们靠着兼并土地,掌握乡里,然后互相联姻,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上不容忽略的力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的力量达到顶峰,甚至可以与皇权扳手腕,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就是指当时的世家代表,琅琊王氏,实际上拥有能够跟皇室司马家族相抗衡的力量。

但世家政治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力量相对分散,天底下世家是很多的,这些世家之间的利益不一定时刻相同,经常会有纷争,所以在政治上为了国家机构能够有序运行,很多时候就需要妥协。

实际上乡议制度,正是这种妥协的产物。当朝廷里面的几个大世家和皇室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的时候,为了政府不至于解体,就需要拉入其他中小世家的力量,所谓的乡议,实际上就是大世界门阀,拉拢中小世界门阀的行为。

三、世家政治下的舆论监督,固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政治清明,但有些时候,也会成为腐败的帮凶

正如上文所说,南北朝时期的乡议,也就是舆论监督,虽然因为参与的人数比较广泛,相对于以前的暗室操作来说,更具公平性,但这种公平是有时代的局限的。

在面临一些特殊问题的时候,这种乡议,就反而成为公平的敌人。比如一个官员是寒门出身,那么他的任命一旦法发起争议,就很容易被所有人一切攻击,因为保持并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是世家豪阀的共同利益。

但是这样一来,在一些可能推动社会发展,政治清明的事件上,就会形成严重的障碍。实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室,并非不知道世家门阀的危害,他们也一直试图扶持寒门来对抗世家门阀,但正是在包括乡议在内的很多被世家门阀操纵的制度下,这种皇室扶持寒门的行为,一直没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直到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确立,才逐渐让世家门阀的势力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乡议制度也是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的。

四、结语

历史向前发展的方式,是曲折迂回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新生的制度,都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实现社会进步的目的,它是在不断的摸索,各阶层互相试探之中,慢慢的达成新的妥协,并最终完善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乡议,也就是舆论监督的制度也是一样,它一方面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深受到时代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它为后世人们利用舆论监督政府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对于历史的意义,无疑是更加重要的。

参考文献:

《晋书》

《中国古代通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曹...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懂得识人用人才能带领好整个团队,整个成员们各自发挥能动效应,工作就能盘活起来。若是...
原创 原... 我们在一些影视剧里经常看到,古代许多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比如范蠡、陶渊明、李白、刘基等人。陶渊明“...
聆听古祠的岁月回响 学生记者在陈家祠参观 文/关倩慧  图/龚健李雨轩 古朴的青砖灰瓦之间,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原创 北... 打出“复古”旗号是为了进行政治改革,推行“胡化”政策实际却是为了民族融合。西魏和北周宇文氏政权走的就...
原创 改... 改变三国历史走向的十场大战。 10、合肥之战 合肥位于东吴、曹魏的边界,魏吴再次多次交锋,张辽曾在逍...
原创 原... 移民原本是人口流动的一部分,促进着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和贸易。 全球各地,不同民族、国家之间都...
原创 1... 英国人人使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无数仁人志士迫切的希望在逆境当中可以寻找到一盏明灯。1898年...
原创 民... “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早有妻室,汪季新年岁较轻……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诗写得不错,但年届...
长沙坡子街惊现古墓?又有重大考... 本文转自【红网】; “坡子街考古工地发现古墓了,这个古墓是比肩马王堆汉墓的重大考古发现。”近日,一些...
韩国面积究竟如何,为何要坚持自... 提起“夜郎自大”一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句“汉孰与我大”的反问,使夜郎这个国家被后世嘲笑调侃了两千...
原创 北...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北宋是中国历史...
原创 “... 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初,金国大举南侵,兵临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当月二十五日,汴梁外城告破,...
《齐王使者与赵威后:古代宫廷中... 正文: 在古代中国,使者外交是宫廷间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一次普通的使者访问,往往承载着两国之间的政...
原创 两...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晚... 如今,日常我们在看一些清宫剧的时候,除了对于王公贵族那些主角们的刻画,在诺达的皇宫之中,必不可少的就...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将开幕 推... 中新社香港8月27日电 (记者 韩星童)香港海防博物馆将于今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
原创 万... 1597年的七至八月,对于明朝和朝鲜联军而言,无疑是最难熬的。 七月的漆川梁海战,朝鲜水军几乎全军覆...
原创 奠... 在 上篇 中聊到,建安二十二年大瘟疫中受伤最深的,莫过于官二代、文学青年曹丕。 曹丕因随军伐吴有功,...
原创 《... 《四方馆》人最终想要知晓的三个答案,谁杀了元莫父母?谁是新任白衣客?谁是各国的内鬼? 第一个问题:谁...
原创 原... 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排名座次,是经过宋江和吴用精心编排的。前几位无可争议,宋江排第一,卢俊义排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