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明》——用人之得失,用权之道路为你描绘大明王朝的权谋长卷3
上一章
朱厚熜登场当皇帝还要换个爸爸,凭什么换爸爸?正经人谁换爸爸?
最近,朱厚熜的心情格外沉重。自从堂哥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去世,并且未留下继承人,朝廷便决定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立他为皇帝。接到传旨后,他匆忙从湖北安陆赶来,准备登基。但是,令他感到困惑和不满的是,刚到紫禁城,他就听到大臣们的声音,要求他必须“换个爸爸”。意思是,他不能称自己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父,而要称已故的弘治皇帝朱佑樘为“父”。这让朱厚熜感到非常不解和愤怒——我当了皇帝,难道连自己的父亲都不能叫?非得称朱厚照的父亲弘治帝为父才行?大臣们甚至要求他先暂时以太子的身份进入紫禁城,之后再正式登基,还指定他要通过东华门进入,并在文华殿暂住,待择吉日再行登基。
朱厚熜愤愤不平,认为这简直是荒唐可笑。他坚持认为,作为一个即将登基的大明帝王,理应正正大大地通过正门,住在正殿,凭什么让他“钻小门住小屋”?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要让他从“太子”开始,最后还是得为弘治帝当儿子。朱厚熜深知,自己并不是那些大臣们希望的“太子”,而是因为父亲的关系,才有机会继承皇位。他不肯妥协,坚决表示,若继续这样,他们可以随便让他离开紫禁城,回湖北算了。
事情僵持不下时,朱厚熜毫不犹豫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如果你们真的不愿意让我以皇帝身份登基,那我就回家去,别再管我!”这一番话震慑了大臣们,因为他们知道,改变继位程序已消耗了大量时间和资源,若现在再次挑选继承人,无疑将使局势更加复杂。最终,大臣们不得不选择接受朱厚熜的立场,并放弃了对他的强迫。
朱厚熜成功反抗了大臣们的压力,赢得了初步的胜利。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5月27日,内阁首辅杨廷和召集了一批大臣,依照惯例轮番上表劝说朱厚熜即位。尽管朱厚熜对兄长去世心中伤痛难忍,不愿即刻登基,但大臣们却坚决表示不能再等了,甚至戏言时间久了都要“凉了”。经过一番推辞,最终,朱厚熜面露难色,最终接受了他们的劝说。
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劝进大戏”屡见不鲜,太子在皇帝驾崩后,常常以“不能自持”的姿态,一再推辞登基,仿佛皇位与自己无缘。与此同时,大臣们则“热情高涨”,急切地表示,若太子不立,朝政将难以安稳,甚至有人会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出不满,威胁太子若不登基就有重大后果。
尽管太子心中充满犹豫,但最终,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他只能无奈表示:“既然你们如此急切,我便当这个皇帝。”
朝堂上的君臣表演得异常熟练,仿佛早已演练千遍。这种表演完全源自于各方心照不宣的默契,而“规矩”则成为了他们行动的最大依据。这个过程中,所谓的“忠诚”和“职责”,早已不再仅仅是理想,而是一套精密的游戏规则。
最终,朱厚熜身着皇袍,从大明门步入紫禁城,迈步进入奉天殿,顺利登基,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史称明世宗,年号嘉靖。这个年号来源于《尚书》中的“嘉靖”二字,象征着勤政和刚毅。
然而,登基后的朱厚熜并未如外界所想的那样高兴。他很清楚,皇帝不是神。尽管他此刻已经成为了大明的主人,掌控着无尽的权力,但他明白,这个位置并非所有事都能由他一人决定。他的头上,依然悬着许多权力博弈的阴影,尤其是关于他父母封号的问题。
他不甘心仍旧是“藩王”的身份,希望自己的生父和生母能够有所荣耀,而不仅仅是保留旧时的藩王和王妃之称。于是,朱厚熜在朝会上提议为父母定个新的封号,希望能让他们享受更多的荣光。
然而,杨廷和对此并不赞同。他认为朱厚熜虽为正统皇位继承人,但其身份依旧不够“正统”,因此应当尊重传统,按照“继位入大宗”的原则来处理。因此,朱厚熜不得不服从杨廷和及其他大臣的意见,并为自己的父母在封号上做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