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康熙王朝伍次友为何不娶苏麻喇姑?你不懂的家国情怀
迪丽瓦拉
2025-07-15 17:33:31
0

无论是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小说中,还是在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伍次友这个人物形象都非常完美,他也是二月河的帝王小说中唯一一个没有丝毫瑕疵的人物,他忧国忧民,以苍生为重,他不畏强权,一篇《论圈地乱国》惊世骇俗,他洒脱,有理想,有抱负,有气节,有治国安邦之才,并能够恩遇康熙皇帝,成为教育千古一帝的帝师,而在康熙皇帝玄烨除掉权臣鳌拜,真正掌握大清王朝皇权的时候,他又不慕富贵,悠然而去。他还针对康熙初期的治国方略提出建议,那就是裁撤三藩、根治运河、收复台湾,并给出了具体的措施。

连康熙皇帝对伍次友的政治才能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人虽是一介书生,但目光远大,雄视古今,可算是一个布衣天子啊。

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物,自然也引起许多剧粉的关注,特别是剧中他和苏麻喇姑的悲情故事,让许多人遗憾并叹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伍次友不敢面对苏麻喇姑的爱情呢?

一、伍次友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在真正的历史上,是没有伍次友这个人的,伍次友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形象呢?

小说的背景是大清王朝建国初期,那时候,满汉矛盾、大清王朝贵族之间的矛盾正是特别突出的时候,而经过许多年的混战局面,全国的老百姓都在渴望尽早结束战乱,让生活走上正轨,这时候康熙皇帝在顺治帝去世后一登基就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作者从小说的一开场就对这一现实进行极度描绘。

顺治十八年正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刚过完年,一群一群的叫花子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又开始沿街乞讨。北京城哈德门以西的店铺屋下、破庙里挤满了这些人。一家家、一窝窝在城墙根搭起了破庵子、茅草棚,竟有长住下来的意思。好在自李闯王兵败以后,北京城内屡遭兵乱,人口十去五六。东直门内外瓦砾遍地,有的是空闲地方,不然真要人满为患了。这些人大都操关东口音,也有不少像是直隶、山东、河南一带的人,他们披着褴褛的棉袄,腰间勒根草绳,端着破碗向人们讨饭。 可是,老天却专门和这些难民作对。刚过破五,又纷纷扬扬,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直下得京城积雪三尺,滴水成冰,家家关门闭户,街上路断人稀。每天早上,巡城的兵丁,都要用大车,把几十、上百的连冻带饿、倒在雪地里的难民尸体,拉到城外的化人场去。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就寄希望于一个人来上达天听,他要塑造一个为民请命的形象,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不仅要完成作者交付的任务,还要表达作者对读书人在面对异族统治时所表现出来气节。所以,在他的身上,几乎凝结了所有传统书生的优点。书香门第,一出场就是救明珠,再出场,就是对史鉴梅的挺身而出,又出场就是科考“七似”以及《论圈地乱国》的策论,一串接着一串,再加上后来和苏麻喇姑的对联,活脱脱一个洒脱、狂放、才华横溢而又正义感极强的书生卷气极浓的书生。这样的一个人才是作者心中读书人的形象,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完成作者交付的任务,也只有这样一个人才可能影响并能教出一代千古帝王。

二、作者对伍次友的家世设定,生动的指出了康熙初期的社会环境,它标志着伍次友在那个年代永远不可能和苏麻喇姑结婚。

要说伍次友在面对苏麻喇姑的时候,从一开始的若有所思,挥毫写下"霞乃云魂魄,蜂是花精神",到最后实际上已经和苏麻喇姑到了两情相悦的地步,但是,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作者明白当时社会环境,如果写出伍次友和苏麻喇姑结婚,根本就违反了历史事实,不符合作者尊重历史的写实手法,就变成戏说了。

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仅是满族人不愿和汉族人通婚,就是汉族人也将自己和满族人通婚视为大忌,特别是那些有气节的诗书家族,满族人担心的满族血统被汉人同化,而汉族人却是明显的不屑,不巧的是,伍次友正是这样一个诗书家族。

伍次友,家住扬州,侯方域的学生,闻名于大江南北的才子,家世豪富,祖上曾做过几任大官,当然是明朝的,而且他们家族出了几个状元,几个封疆大吏,可谓动动脚扬州城都要抖几抖的家族,崇祯年间,伍老太爷怕树大招风,让家人各投亲戚,史可法在扬州抗清,伍次友一家是亲眼看见城内血流成河,所以,大清王朝建立后,伍老太爷心向大明,立誓不食清粟,闭门在家专注《道德经》,这样的一个大明遗族,让伍次友考清朝的功名,已是伍老太爷看出世事已无法改变,不愿影响后人的前程,如果这伍次友将一个满族女子带回家,可以想象,不仅伍次友的家庭,整个扬州城将是怎样的惊涛骇浪,口水也要淹死伍次友一家,更勿谈幸福了。

因此,无论苏麻喇姑如何痴情,康熙帝如何为了自己的帝师舍弃心中所爱,愿意成全他们,伍次友都是万万不敢应承的,只能说来世了,说不敢和康熙争,那也不过是一种托词而已。

小说是尊重史实的,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何况伍次友还是秉承着作者的理想而来,如果伍次友甘冒风险和苏麻喇姑结婚,他就不可能远遁江湖,他就要在大清朝的朝堂上和人争权夺利,就要成为康熙皇帝统御汉族读书人的一把利剑,这样一个形象就变得瑕疵多多了,就不符合真正完美的读书人形象,不符合当时那种历史环境中读书人的家国情怀,而伍次友最终选择隐居江湖,这才是读书人功成身退,不羡富贵的理想境界,这样一个人才是完美无缺的。

三、苏麻喇姑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在历史上没有和伍次友这样一个形象相接过,而且,历史上的苏麻喇姑是从未有过婚姻的。

苏麻喇姑

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以及由此改编的电视剧《康熙王朝》都虚构了另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就是苏麻喇姑,但实际上,这个苏麻喇姑却是真正有原型的人物,但是历史上的这个苏麻喇姑,和《康熙王朝》中的苏麻喇姑,完完全全不是一个人。

清朝的苏麻喇姑,叫苏茉尔,是孝庄皇后的陪嫁丫头,年龄与孝庄皇太后相仿,约生于公元1612年,比康熙的爸爸顺治还大二十多岁,是康熙奶奶一辈的人物。这个妹子活了90多岁,经历了大清的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帝王,和小说中一样,她到晚年确实是专心念佛,据说她很少洗澡,这也似乎和草原的一种宗教信仰有关。苏茉尔从小聪慧异常,和孝庄太后一样,确实是一个厉害人物,有可能真的教过康熙大帝,但要说和康熙搞起姐弟恋,就有些不太可能了,在历史上,苏麻喇姑从未结婚,一生只服侍孝庄太后,和孝庄太后形同姐妹,也受到康熙的厚待。

昭西陵中的苏麻喇姑墓

这样一个人物,估计作者本来就是想增加剧本的看点,再加上他不愿意丢失历史上的这个重要人物,所以虚构了一个三角恋的情节,而且可能为了破解苏麻喇姑一生不愿结婚的史实,就刻意的使用恋情失败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猜想。

但史实就是史实,如果将苏麻喇姑和伍次友结合,就毫无尊重历史的态度了,这是作者不愿去想的,因此,这样一个情节,作者也必然使伍次友和苏麻喇姑无果而终,也正是作者这种强烈尊重史实的态度,才是这部电视剧能够赢得经典的原因所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她是上将夫人,也是隐藏50年的... 众所周知,正是无数先辈不计名不计利,前赴后继,不计较生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承平已久的太平日子。 新...
原创 朱... 朱元璋是布衣皇帝的代表,从一个要饭的和尚到一代开国帝王,他的身边自然是少不了好兄弟的!在那个战乱的年...
原创 “... 公元265年,司马炎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革新政治,振兴经济...
日本的关西和关东,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有一支以“关东”为名、臭名昭著的军队,得名于在我国东北设置的所谓“关东州”。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
原创 商... 商鞅能够把一个西域小秦变成强秦,使得几代秦王全都遵从商鞅之法,进而为秦王嬴政奠定了一统的基础。 那商...
原创 许... 《三国演义》第65回里,马超奉张鲁之命,领兵攻打葭萌关的时候,庞德卧病不能行。比及庞德病体痊愈,马超...
原创 吴...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用来形容明末著名叛臣吴三桂的诗句。这也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一点—...
富民县罗免镇石板沟村民家中发现... “村民家中发现疑似恐龙化石,请安排调查组协助并赴实地踏勘,做好保护工作”,昆明市“四普”办收到一条信...
原创 俄...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欧洲有一个国家比较神奇,从历史上看,欧洲大部分国家都不太认可它,妄图征服它。无...
原创 国... 故宫 作者兰台 01、什么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首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
原创 三... 在三国中能够算得上完美的战将,您认为应该花落谁家?是刘备麾下的五位虎将?还是曹操手下的五个良将? ...
原创 “... “他的眼里只有钱,他崇洋媚外,学习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些话相信不仅我听到热血沸腾,在手机...
原创 原... 我们都学过中国近代史,知道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到末年的时候它的境遇有多么的屈辱。因为闭关锁...
原创 原... 对于一个赋闲在家的将军来说,既然上不了战场,哪里又是他最好的去处呢?尤其是当这位将军还是因为吃了败仗...
原创 曹...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懂得识人用人才能带领好整个团队,整个成员们各自发挥能动效应,工作就能盘活起来。若是...
原创 原... 我们在一些影视剧里经常看到,古代许多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比如范蠡、陶渊明、李白、刘基等人。陶渊明“...
聆听古祠的岁月回响 学生记者在陈家祠参观 文/关倩慧  图/龚健李雨轩 古朴的青砖灰瓦之间,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原创 北... 打出“复古”旗号是为了进行政治改革,推行“胡化”政策实际却是为了民族融合。西魏和北周宇文氏政权走的就...
原创 改... 改变三国历史走向的十场大战。 10、合肥之战 合肥位于东吴、曹魏的边界,魏吴再次多次交锋,张辽曾在逍...
原创 原... 移民原本是人口流动的一部分,促进着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和贸易。 全球各地,不同民族、国家之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