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唐朝无疑是一个人才辈出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在女皇武则天统治下,有一位名将和智者深得皇帝宠爱,他就是狄仁杰。狄仁杰在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唐朝政坛上活跃了数十年,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和浮沉,但他凭借卓越的智慧和才能,最终不仅安然无恙,而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当狄仁杰以九十三岁高龄去世时,连以残忍和冷酷著称的武则天也忍不住为之动容,眼含泪水,发出了令人动心的感叹:“从此朝堂空矣!”狄仁杰的去世令她感到深深的惋惜。这位老人不仅为政清廉,而且机智过人。那么,狄仁杰究竟是凭借圆滑的处世技巧和权谋手段得以保全自己,还是凭借他卓越的智慧呢?答案显然是后者。以下几个片段可以更好地阐明这一点。
公元676年,唐高宗李治即位的第二年,发生了一件让朝堂震动的大事。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在负责监督一项工程时,不慎砍伐了唐太宗昭陵内的一棵古柏树。消息传到宫中,李治听闻后愤怒不已,下令要处死权善才。此时,狄仁杰正担任大理寺丞,一位负责司法审判的重要官员。他认为权善才的过错不至于判死刑,便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当时在场的众官都觉得与皇帝对立是不智之举,纷纷暗示狄仁杰最好不要再多言。李治对异议感到愤怒,冷冷地回应:“权善才非死不可,否则将有损于父皇的名声。”然而,狄仁杰并未畏惧,他心生一计,换了一种更加委婉的语气,诚恳地对皇帝说:“陛下,臣听说逆龙麟、顶撞君主,自古以来是最难为之的事。臣愚昧,却以为不然。”
李治略感疑惑,询问道:“爱卿为何如此言之?”狄仁杰回答道:“陛下,若是在夏桀、殷纣的时代,逆龙麟确实不易。但若在尧、舜的时代,反叛君主就容易许多。今天,我们所幸得遇的是尧、舜之明主,而非夏桀、殷纣之暴君,何惧比干之祸?”
接着,狄仁杰进一步引用了历史上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立场:“汉文帝时,有盗贼窃取了高祖庙中的玉杯,廷尉张释之直言进谏,最终汉文帝从轻处罚;魏文帝准备从冀州迁移十万户百姓时,辛毗也曾当面劝谏,最终魏文帝采纳了意见。”他继续说道:“‘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天,臣若不能使陛下听从臣言,死后将羞见张释之、辛毗于九泉之下。”
狄仁杰这一番言辞激昂、情真意切的忠诚言辞,终于打动了李治的心。李治不再坚持原判,最终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又有一次,狄仁杰的智慧和勇气再次展现出来。这次发生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狄仁杰当时出任豫州刺史,负责治理一方。前任豫州刺史李贞,作为唐太宗的儿子,不满母亲武则天当上皇帝,发动叛乱。李贞勾结了六百余名官员,并授予他们职务和权力。事件平息后,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这些参与叛乱的人都是“逆贼”,应当一并处死,甚至牵连到家属,五千多人将被流放或成为奴隶。
然而,狄仁杰不同于其他官员,他认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只是误入歧途,且家属与其并无直接关系。虽然他在朝堂上没有公开表态,但在退朝后,他写了一封密奏给武则天,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狄仁杰在奏表中说道:“若我当面奏明此事,可能会被误解为为逆贼辩解,留给他人把柄;若我不把实情反映清楚,又会违背陛下一贯的宽厚仁爱之心。”这封密奏深深打动了武则天,她最终决定将这些人的死刑改为流放。那些获救的人感激涕零,纷纷跪拜在德政碑下,久久不愿离去。
狄仁杰的一生,正是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胆略,不仅为国家、为百姓立下赫赫战功,也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护了自己,获得了历史的尊重。他的故事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