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万红军被十万国军包围,一战士想出妙计,毛主席:军中神人
迪丽瓦拉
2025-09-10 23:02:34
0

1

众所周知,遵义会议被视为新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不仅为红军提供了逃脱困境的希望,更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还有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它被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那便是猴场会议。

这次会议不仅激励了红军士气,更为他们成功渡过乌江、占领遵义打开了新的道路,成为抗战历史的新篇章的起点。

当时,面对困境重重的局面,红军的领导层和士兵们并不知道此举会带来何种结果。

他们对未来的方向充满了不安,因为他们明白,成功横渡乌江才是他们能否生还的关键所在。

2

从1930年起,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先后组织了五次军事“围剿”行动,企图一举摧毁红军根据地,维护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

面对层层包围,红军在军民协同作战的战略下,成功战胜了前四次围剿。

然而,由于后期战略失误,红军未能突破敌人的第五次封锁,最终被逼入困境。

因此,在战局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红军总部决定放弃宝贵的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长征。

尤其是湘江战役,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这场战斗中英勇战斗,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血流成河,江水也染上了猩红色。

尽管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封锁,但部队的损失也极为惨重,从八万六千人锐减到三万多人,湘江之战以惨胜告终。

这场战斗后,存活的红军战士几乎没有停歇,继续前行,直到进入贵州,才获得短暂的休整。

此时,战士们身体疲惫,心中充满迷茫,不知道前方的道路到底有多远,或许面前的黑暗永无尽头。

跨年之夜格外沉重,毛主席站在院中,凝视着漆黑的夜空,手中的香烟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心中的思绪如同缭绕的烟雾一般纷繁复杂。

他深知,即将召开的会议,将决定红军的生死存亡。

经过数次战役总结,毛主席认识到,指挥失误是红军走到今天困境的主要原因,而思想上的偏差才是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改正战略方针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如期召开。

会议期间,激烈的争论不断,博古和李德等人认为:“乌江很可能会重蹈湘江覆辙,红军渡江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们主张沿用原计划,绕道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毛主席毫不犹豫地表态,坚信红军如果继续向北前进,将会再次陷入敌人的包围,而以目前的实力,红军无法与敌强力正面对抗。

而且,贵州的薄弱地形,是一个值得争取的突破口,必须通过乌江,才能找到一线生机。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辩论,会议最终采纳了毛主席的提议,决定立即启动强渡乌江的计划。

战局就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谁也无法预测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蒋介石随即调兵遣将,组成追剿队,步步紧逼,试图彻底堵住红军的后路。

他不仅联合贵州的黔军,从前后夹击的方式,试图将红军一举消灭。

在这个敌军如狼似虎的局面中,红军的退路已被切断,强渡乌江成了唯一的生死抉择。

3

然而,面前横亘着的,是贵州境内的第一大天险——乌江。

这条江水急流,水面上涌起的浑浊波涛让人心生畏惧,横渡之难几乎可以称为生死一线。

更糟糕的是,时值寒冬,乌江的空气中弥漫着寒雾,呼出的气息结成白霜,河水冰冷刺骨。

中央红军的总部决定由刘伯承担任渡江指挥,负责指挥红军渡江行动。

刘伯承接到命令后,立刻开始部署,决定由红一、红四、红十三三个军团作为主力,负责吸引敌军的视线,工兵连则负责架桥任务。

在工兵部队开始搭建浮桥之前,已经有两组先遣队员不畏严寒,冒着生命危险,打算潜渡至对岸为后续行动提供掩护。

然而,这个计划很快被敌军发现,潜渡行动被敌军火力迅速打击,第一组的战士被迫撤退,而第二组也失去了数名队员。

既然潜渡无法继续,唯一的希望便寄托在工兵连能否成功架起一座浮桥。

工兵连的士兵们,作为红军中的一支特殊队伍,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大自然的巨大挑战——翻山越岭、架桥渡江,处处充满艰险。

此时,王耀南带领工兵连紧急行军,赶到乌江边。

他们才得知,自己接到的任务是要在这条急流滚滚的江面上架桥。

尽管工具设备严重短缺,连日撤退带来的困境让他们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但他们没有退缩。

王耀南深知时间紧迫,立即开始谋划,即使困难重重,依然决定尽全力架桥,确保大部队顺利渡过乌江。

4

在得知任务的艰巨后,王耀南决定依靠当地的竹子来解决架桥材料的缺乏。

而此时,年轻的石长阶,一名刚满十九岁的战士,提出了一个基于当地资源的巧妙方案。

石长阶成长于与江水打交道的地方,他熟悉如何用竹子做竹筏,提议用竹子做成浮筏,再用篾绳固定,将竹筏浸泡,增加浮力,以此架桥。

王耀南听后十分欣喜,迅速认可了这个方案,改进后,使用竹绳和石锚固定竹筏,搭建出一座结实的浮桥。

同时,他强调要尽量选择公竹,保护竹林资源,避免破坏当地民生。

当工兵连开始砍竹子准备材料时,他们依靠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当地群众的支持。

猴场镇的百姓们知道红军为民除害,纷纷提供帮助,大家齐心协力,迅速积攒起所需的竹材。

然而,这一切并未逃过敌人的眼睛,黔军察觉到红军的动向,立即向浮桥方向展开猛烈的炮火攻击。

炮弹落下,几名战士倒下,乌江水面上很快染红了一片。

就在这时,石长阶站在浮桥上,用自己的身体拼命稳定竹筏,但却被一颗炮弹击中。

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他毅然跳进湍急的江水,竭尽全力保护浮桥,直到英勇牺牲。

石长阶为红军的渡江之路献出了生命,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5

为了保护浮桥并确保任务成功,红军主力开始发起进攻,同时炮兵连为渡江的战士提供火力支持。

在全体红军的协同努力下,浮桥终于完成,战士们成功地横渡乌江,击败了对岸的敌军。

此次渡江行动,不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工兵连无畏精神的体现,他们在极短时间内创造了架桥奇迹,打破了外界对乌江无法架桥的定论。

毛主席在通过这座由红军战士和人民共同搭建的浮桥时,深受震撼,感慨万千:“红军之中有神人,祖国的未来必定光明。”

其实,这份光明并非源自天降神兵,而是无数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为后代创造的美好未来。

石长阶和所有为抗战事业英勇牺牲的无名英雄们,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方志百科】民国后期修志 民国后期(1945—1949)修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于1946年10月1日重新颁布...
原创 从... 在殷商时期,人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商王室的统治阶层,也渗透到民间生活中。随着现代考古学...
原创 赵... 三国这段历史,就像一座挖不完的宝藏,里头的英雄故事,个个都让人热血沸腾。今儿个咱就唠唠赵云在长坂坡那...
原创 三... 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动荡,民生疾苦。无数英雄豪杰,虽各有英勇与才略,但命运多舛,最终都死于刺杀,名誉毁...
郑金民《仓颉讲义》作品节选(三... 仓颉讲义 郑金民 《仓颉讲义》是一部以不同历史时期主流文献记载为依据,以提升发展文化内涵为逻辑的系统...
原创 家... 在广东的一处古雅庭院里,曾先生正用柔软的绒布,轻轻擦拭着一枚家族世代相传的珍宝 —— 户部光绪元宝当...
世界最穷的非洲,成了全球最潮的... 如果给你1元人民币,或者给你价值1元的虚拟货币,你怎么选? 可能多数中国人都会选自己家的法定货币,毕...
原创 三... 三国正史上,真正以一敌百的猛将只有四人,魏蜀吴群各有一人,他们分别是谁? 冷兵器战场上,千军万马中取...
原创 中... 在1937年,一名身负五重间谍身份的中共特工,在成功摧毁日本军火库后,竟然获得了日本天皇裕仁的亲自接...
宋真宗签订檀渊之盟,为何却反以... 宋真宗签订檀渊之盟,为何却反以为荣的去泰山封禅? 说起宋朝的历史,总绕不开一个让人纠结的事儿——宋真...
你知道汉朝皇帝的神秘私人武装宦...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朝以其雄浑的气魄和辉煌的成就屹立于华夏大地。人们熟知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
原创 北... 当时的政治与军事形势相当严峻且错综复杂:一方面,江浙地区一直是中国最为繁华和富庶的区域,然而孙传芳在...
原创 天... 在《三国演义》里,天水城下那场老将赵云与小将姜维的交手,堪称经典对决,也引发了无数读者的热议:要是两...
原创 卖... 历史上曾有一类人,他们并非那些成就斐然的枭雄,而是那些毫无节操、只知道贪婪的“狗熊”。这些人身上,所...
原创 为... 清朝的爵位制度大致继承了明朝的做法,但也有显著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清朝的皇室封爵被分为“入八分”和...
原创 非... 梅林津少将是国防军中另一位出自非洲军团并享有盛誉的装甲作战参谋与指挥官。他的传奇经历与其他同样出自非...
原创 公... 东汉末年,随着起义军的四起,朝廷显得愈发无力以应对这种混乱局面。为了寻找能够恢复秩序的英雄豪杰,朝廷...
原创 不... 清朝,作为距今最近的封建王朝,也是现代古装剧中最常取材的朝代之一。在这些电视剧中,我们常看到王公贵族...
原创 太... 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起始于1851年,持续到1864年。从洪秀全在广...
原创 上... “我的妻子心脏不好,我想回去照顾她,然后度过一生……” 2022年,一位来自上海的老乡在美国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