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众所周知,遵义会议被视为新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不仅为红军提供了逃脱困境的希望,更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还有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它被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那便是猴场会议。
这次会议不仅激励了红军士气,更为他们成功渡过乌江、占领遵义打开了新的道路,成为抗战历史的新篇章的起点。
当时,面对困境重重的局面,红军的领导层和士兵们并不知道此举会带来何种结果。
他们对未来的方向充满了不安,因为他们明白,成功横渡乌江才是他们能否生还的关键所在。
2
从1930年起,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先后组织了五次军事“围剿”行动,企图一举摧毁红军根据地,维护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
面对层层包围,红军在军民协同作战的战略下,成功战胜了前四次围剿。
然而,由于后期战略失误,红军未能突破敌人的第五次封锁,最终被逼入困境。
因此,在战局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红军总部决定放弃宝贵的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长征。
尤其是湘江战役,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这场战斗中英勇战斗,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血流成河,江水也染上了猩红色。
尽管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封锁,但部队的损失也极为惨重,从八万六千人锐减到三万多人,湘江之战以惨胜告终。
这场战斗后,存活的红军战士几乎没有停歇,继续前行,直到进入贵州,才获得短暂的休整。
此时,战士们身体疲惫,心中充满迷茫,不知道前方的道路到底有多远,或许面前的黑暗永无尽头。
跨年之夜格外沉重,毛主席站在院中,凝视着漆黑的夜空,手中的香烟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心中的思绪如同缭绕的烟雾一般纷繁复杂。
他深知,即将召开的会议,将决定红军的生死存亡。
经过数次战役总结,毛主席认识到,指挥失误是红军走到今天困境的主要原因,而思想上的偏差才是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改正战略方针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如期召开。
会议期间,激烈的争论不断,博古和李德等人认为:“乌江很可能会重蹈湘江覆辙,红军渡江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们主张沿用原计划,绕道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毛主席毫不犹豫地表态,坚信红军如果继续向北前进,将会再次陷入敌人的包围,而以目前的实力,红军无法与敌强力正面对抗。
而且,贵州的薄弱地形,是一个值得争取的突破口,必须通过乌江,才能找到一线生机。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辩论,会议最终采纳了毛主席的提议,决定立即启动强渡乌江的计划。
战局就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谁也无法预测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蒋介石随即调兵遣将,组成追剿队,步步紧逼,试图彻底堵住红军的后路。
他不仅联合贵州的黔军,从前后夹击的方式,试图将红军一举消灭。
在这个敌军如狼似虎的局面中,红军的退路已被切断,强渡乌江成了唯一的生死抉择。
3
然而,面前横亘着的,是贵州境内的第一大天险——乌江。
这条江水急流,水面上涌起的浑浊波涛让人心生畏惧,横渡之难几乎可以称为生死一线。
更糟糕的是,时值寒冬,乌江的空气中弥漫着寒雾,呼出的气息结成白霜,河水冰冷刺骨。
中央红军的总部决定由刘伯承担任渡江指挥,负责指挥红军渡江行动。
刘伯承接到命令后,立刻开始部署,决定由红一、红四、红十三三个军团作为主力,负责吸引敌军的视线,工兵连则负责架桥任务。
在工兵部队开始搭建浮桥之前,已经有两组先遣队员不畏严寒,冒着生命危险,打算潜渡至对岸为后续行动提供掩护。
然而,这个计划很快被敌军发现,潜渡行动被敌军火力迅速打击,第一组的战士被迫撤退,而第二组也失去了数名队员。
既然潜渡无法继续,唯一的希望便寄托在工兵连能否成功架起一座浮桥。
工兵连的士兵们,作为红军中的一支特殊队伍,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大自然的巨大挑战——翻山越岭、架桥渡江,处处充满艰险。
此时,王耀南带领工兵连紧急行军,赶到乌江边。
他们才得知,自己接到的任务是要在这条急流滚滚的江面上架桥。
尽管工具设备严重短缺,连日撤退带来的困境让他们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但他们没有退缩。
王耀南深知时间紧迫,立即开始谋划,即使困难重重,依然决定尽全力架桥,确保大部队顺利渡过乌江。
4
在得知任务的艰巨后,王耀南决定依靠当地的竹子来解决架桥材料的缺乏。
而此时,年轻的石长阶,一名刚满十九岁的战士,提出了一个基于当地资源的巧妙方案。
石长阶成长于与江水打交道的地方,他熟悉如何用竹子做竹筏,提议用竹子做成浮筏,再用篾绳固定,将竹筏浸泡,增加浮力,以此架桥。
王耀南听后十分欣喜,迅速认可了这个方案,改进后,使用竹绳和石锚固定竹筏,搭建出一座结实的浮桥。
同时,他强调要尽量选择公竹,保护竹林资源,避免破坏当地民生。
当工兵连开始砍竹子准备材料时,他们依靠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当地群众的支持。
猴场镇的百姓们知道红军为民除害,纷纷提供帮助,大家齐心协力,迅速积攒起所需的竹材。
然而,这一切并未逃过敌人的眼睛,黔军察觉到红军的动向,立即向浮桥方向展开猛烈的炮火攻击。
炮弹落下,几名战士倒下,乌江水面上很快染红了一片。
就在这时,石长阶站在浮桥上,用自己的身体拼命稳定竹筏,但却被一颗炮弹击中。
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他毅然跳进湍急的江水,竭尽全力保护浮桥,直到英勇牺牲。
石长阶为红军的渡江之路献出了生命,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5
为了保护浮桥并确保任务成功,红军主力开始发起进攻,同时炮兵连为渡江的战士提供火力支持。
在全体红军的协同努力下,浮桥终于完成,战士们成功地横渡乌江,击败了对岸的敌军。
此次渡江行动,不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工兵连无畏精神的体现,他们在极短时间内创造了架桥奇迹,打破了外界对乌江无法架桥的定论。
毛主席在通过这座由红军战士和人民共同搭建的浮桥时,深受震撼,感慨万千:“红军之中有神人,祖国的未来必定光明。”
其实,这份光明并非源自天降神兵,而是无数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为后代创造的美好未来。
石长阶和所有为抗战事业英勇牺牲的无名英雄们,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