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长假期间,有一则新闻引起了热议,报道说大量游客纷纷前往西安参观兵马俑。尽管那时西安正在下着大雨,依然无法抑制人们的热情。甚至这件事也登上了热搜,话题标题为“秦始皇想不到两千多年后六国子民花钱来拜”……
我个人认为,拜秦始皇总比拜神佛强。神佛虽然能够塑造某种精神层面的影响,但却无法创造强大的国家,而祖龙(即秦始皇)却做到了。至少,从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来看,国家的构建便是基于秦朝的基础上展开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废分封制、设立郡县等,都是秦朝奠定的大一统之基。由此,中华文化中的“大一统”理念也成为了最为核心的“政治正确”。
要是没有书同文,汉字和语言就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分化,甚至今天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可能因为不同的方言和文化,变成不同国家的国民;如果没有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实施郡县制,历史上我们或许会像欧洲那样,到处都是各自为政的王国、领主和贵族。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权力结构,普通百姓也许从未意识到“国”的存在。
有了秦朝,才有了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这使得大汉帝国得以顺利运转。始皇帝虽然施行了许多激进的改革,甚至有些举措过于急功近利,但这也为汉朝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汉朝的伟大,是建立在秦朝所做出的基础性努力上的。自秦朝开始,“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是历朝历代的动乱、起义,还是英雄豪杰的奋起,都围绕着“再造一统”的目标进行。任何一位企图分裂、割据、称王称帝的存在,往往要么很快覆灭,要么遗臭万年。今天,我们依然受益于秦始皇的遗产,无论他当年做错了什么,他所留下的制度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从现代化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大一统的国家体制,我们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基础教育、建立完整的医疗系统、构建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向贫困地区提供支持。大一统显著提升了国家治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没有这一切,我国不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强国,无法实现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特高压电网等举世瞩目的工程,甚至无法顺利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大一统让我们有了最强大的生产力,最强的组织能力,还有全球最庞大的统一市场和最具凝聚力的文化根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没有孔子,但绝不能没有秦始皇。
不过,有些人一提起秦始皇便情不自禁地产生PTSD,随即便会提到“秦制”、“强权”、“孟姜女”、“阿房宫”这些词,似乎在他们眼里,秦朝的一切都是罪恶的,仿佛他们的祖先就曾亲自修建长城和驰道一样。而这些人总喜欢将现代社会的人权和道德标准套用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身上。
更有甚者,有些人甚至连秦朝推行的大一统政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制度都要否定,认为这些只是方便统治者维持权力的工具。的确,这些制度的确有助于集权,但我们不能忽视它们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这些制度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历史将充满更多的分裂与动乱。
举个例子,欧洲近现代的战争有多少次?看看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内战,本来是一个血脉相连的民族,但因信仰、意识形态、文化的不同,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和生命。再看看印度,到了2023年,仍然存在宗教冲突、地方分裂,土地资源被地主垄断,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全国语言和文字的差异使得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与改革始终无法推进。这样的国家,谈什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实际意义吗?因为它连大一统都未能完成,连封建革命都未彻底实现,甚至连秦始皇那样的改革者都没有出现。
我之所以肯定秦始皇,不是单纯赞同他个人的做法,而是看重他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所推动的巨大改革和进步!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热衷于批判“秦制”,却忽视了,秦朝所采取的制度在当时是最为先进的。六国当时的政权动荡不安,贵族纵横,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和组织能力。秦朝的统一,才真正战胜了这种腐朽落后的体制。虽然这些进步措施过于超前,实施过于急功近利,以至于激化了矛盾,也伤害了贵族的利益,但也正是这一系列的举措铺就了后来汉朝的辉煌。
秦始皇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却为后来的大一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实施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成为了后世借鉴的经验。这些看似简单的改革,实际上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不朽的根基。
那些批判秦始皇的声音,往往过于简单化地将所有问题归结为“暴政”。事实上,秦始皇推行的许多改革,正是为了打破封建世袭制度,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在秦制下,个人的能力和贡献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家族的血脉。这种彻底否定血统优先的思想,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