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有着“不务正业”的名号,他花费了大量时间,潜心钻研医术,最终不仅成功应对了东汉末年的瘟疫,他的《伤寒杂病论》至今在治疗新冠中仍然具有显著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张仲景会被称为“不务正业”呢?要了解这一点,就得从他的个人经历说起。张仲景不仅是一位医生,还是一名官员。他出身于一个衰败的官宦家庭。年轻时,因他对父母的孝顺、对邻里的团结、以及为人和善,很快便被推荐为“孝廉”——这一身份是进入官场的敲门砖。在汉代,孝道是治国的重要原则,只有被举荐为孝廉的人才能担任官职。不久后,张仲景就被任命为长沙太守。
然而,张仲景并不热衷于做官,他的真正兴趣在于医术。从小,他就接触了许多书籍,书中讲述了扁鹊为齐桓公看病的故事,张仲景深受启发,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十几岁时,他开始跟随当时的名医张伯祖学习医学。张伯祖是个稳重且严谨的医生,每当遇到病人,他总是先仔细分析病情,反复推敲,最终能精准用药,治愈病人。张仲景跟着他学习医术,细心钻研,背诵药方、采集草药、跟随治疗、炮制药物,一丝不苟,十分专注。几年的学习后,张仲景已经掌握了扎实的医学基础,能够独立为病人看病。他非常关心贫苦百姓,常常无偿为他们治疗和提供药物,因此渐渐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郎中。
后来的命运让张仲景成为了长沙太守,然而这份职务却让他无法继续履行医者的职责。作为官员,他的公务繁忙,按规定他不能随便进百姓的家,更不能轻易与百姓接触。成为官员是家族的期望,但张仲景依然对医学充满热情,他希望能够继续为百姓治疗疾病。然而,他的身份限制了他行医的自由。面对困境,张仲景并没有放弃,他迅速想到一个办法。既然不能去百姓家,那就让百姓来官府。于是,他每月抽出两天时间,在太守府的大堂上为百姓看病。这个看病的场所被称为“坐堂”,原本是指官员在官府审案,后来也用于指代医生坐诊。由于张仲景既是官员,又不收费,那些有病的百姓纷纷前来,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张仲景也毫不吝啬地为每个病人提供治疗,展现出他对医学的执着与对百姓的关怀。
然而,张仲景的作为,外界却称他为“不务正业”。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东汉末年的连年征战和社会动荡导致了频繁的瘟疫。张仲景并没有因此被困在官职和世事中,他反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潜心研究瘟疫的治疗方法。他深知瘟疫的危害,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乱导致了无数民众死亡,尤其是瘟疫,这种致命的传染病在此期间反复爆发。张仲景亲眼目睹了这种灾难,亲身经历了家族的重创,家族中的200多人,瘟疫过后只剩下60人,可见当时瘟疫的可怕。东汉末年的环境异常恶化,战争与瘟疫交替袭来,使得东汉人口骤减,原本的近6000万,最终只剩下约2000万,死亡的多因战争与瘟疫。
在那个乱世,张仲景并不满足于仅仅是官职上的成就。由于他性格耿直,无法与腐败的官场风气妥协,他最终辞去了官职,专心致志研究医学。他在自己的医学事业中,深入研究《素问》《难经》等经典医学书籍,寻求治疗瘟疫的方法。尽管初期效果不如预期,张仲景并没有放弃。他广泛拜访各地的郎中,深入与百姓交流,收集大量的药方,经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和调整,他总结出了治疗瘟疫的8种有效方法,并将这些经验和治疗方剂逐步完善。张仲景对不同的症状做了精细的分类,使得大多数患瘟疫的病人都能够痊愈。
他将自己的医学心得总结成《伤寒杂病论》,该书对后来的中医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经典医学著作,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医方,还详细记录了不同患者的病症和治疗过程,为后代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令人惊讶的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方剂,如今仍然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应用。以连花清瘟为例,这个方剂便来源于张仲景在东汉末年瘟疫期间总结出的治疗经验。可以说,张仲景的医学理论,不仅应对了当时的瘟疫,还对今天的新冠疫情治疗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并非偶然。他的医术不仅高超,更在于他为民治病的崇高医德与无私奉献。在医学史上,张仲景无疑是一位实至名归的伟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