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楚,要不要60万大军?李信说不用,结果打成狗;王翦说必须,秦始皇一开始还嫌他太“惜命”。
可结果呢,前者七都尉丢了个干净,后者不战而屠楚,项燕死在逃路上。你以为王翦贪心?不,他精得很。
这60万人,不光是灭楚的利器,更是防“庙堂出刀”的保险。老狐狸带兵,哪一步不是给皇帝上的一课?
今天我们就翻翻这段“60万兵换一个头”的战史,看看王翦要的到底是兵,还是命。
公元前224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后一道门槛,只剩楚国这一家。看似软柿子,实际最难啃。楚地广袤、兵员充足,尤其在上蔡、淮北一带多山多水,极不适合秦军快攻。
嬴政本欲重用老将王翦,但王翦“称老辞战”。这时年轻的李信主动请缨,秦王应允,给了他二十万兵马。看起来兵多士壮,实则是“摸石头过河”的豪赌。
这一仗打得并不顺利。李信率主力南下,刚进楚地,便遭遇项燕与楚将负刍联手设伏。史载“失七都尉”,意为秦军七个战斗单位被全歼,伤亡惨重,粮草辎重也被劫夺一空。秦军仓促退守,兵力锐减,战线崩塌。
史书中对此未有详细战报,但从李信随后被褫职、王翦复出,可以看出,这一战不仅败了,还败得不轻。楚军没有反攻,却不代表秦军无损而退。
实际上,秦军进入楚地时,是自北向南推移,而楚国在南方的地形与兵力更具优势,秦军进则深陷泥潭,退则后路断裂。
这场失利之所以重要,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轻敌误国”的反证。楚国早已不是此前的残喘之国,项燕麾下是当年横扫韩国的旧部,战术灵活,士气极盛。李信此次折戟,为后来的“要兵60万”奠定了舆论基础,也让王翦重新回到嬴政的视野中。
所以说,带兵不是种菜。你给二十万,说试试水,试的却是天下兴亡。这一仗,给王翦铺路,也给嬴政敲钟。
李信折戟后,秦始皇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这一次,王翦开口就是:“非六十万不可。”
一个老将,一出手,就要全国三分之二的兵力。这在今日看来,简直是“军权谋反”的剧本开头。但嬴政答应了,不仅答应了,还不加一字。
王翦为何要得这么多兵?灭楚之难,他比谁都清楚。楚国疆域南接百越,东临江淮,国土面积几近齐韩之和。
其军队惯于水战、善于设伏,野战灵活,防守顽强。更何况,此时的楚王负刍并非空有虚名,而项燕作为楚军主帅,更是战国末年难得的将帅兼才之人。
王翦深知,楚地难攻不在于兵强,而在于地广人散,补给线漫长。60万兵马,不仅为作战,更为后勤守备、道路辎重、粮草护送而准备。他要的不是“速胜”,而是“碾压”。战术上,王翦采取“缓进、固守、逐块击破”的方式。前线营垒层层加固,避免深追诱敌;后方粮道分段布兵,确保不失联。
项燕尝试几次夜袭未果,士气疲软。楚军主力退守寿春、陈郢,意图利用水系防线守江北门户。王翦不为所动,反而拉长战线,将秦军横压至寿县以南,并设防于巢湖西北。此举几乎切断了楚军外援可能。
至前223年,楚国内部粮草断供,项燕被迫出战,终战败自尽。王翦未尝败绩,直捣郢都,楚国正式灭亡。
灭楚不是一战功成,是“耗到你空再打”。而这背后的基础,正是王翦当初那“非六十万不可”的坚持。
更有意思的是,胜利之后,王翦没有请赏兵权,而是要田宅、要土地。嬴政赐地十万亩,封为文信侯。王翦自此不再出战,彻底隐退,留下的是“求富不求权”的人设,也悄悄躲开了“功高震主”的锋芒。
这不是老了,这是活明白了。
王翦为什么非要60万?他难道真怕项燕打不过?其实,灭楚难度高归高,真打起来,他也未必需要动用所有兵力。但他要的是一份“安全协议”。
公元前257年,白起被赵括拖进长平四十万尸山,封神后却在三年内被贬、被弃、被赐死。原因?功高震主,言语太直,一朝失宠,祸从口出。
王翦是白起的后辈,但对“功臣的命运”门儿清。他要60万,不只是打楚,而是掌控战场节奏,防止再被“刀背砍脖”。他用兵极稳,不出险、不冒进、不争功,这是一种军事理性,也是一种政治自保。
更精妙的是,他要地要田而不要权。文信侯十万亩,足够三世富贵,却无实际兵权。他主动切断兵源,留了一个“手无军队”的清白。王翦的这套操作,说白了就是:功劳要够,命要保住,权不要碰。
嬴政不是不懂这套,正因懂,才愿意给。他知道王翦这一生只谋一仗,一仗之后必然退场。不是因为看开,而是看透。
楚国灭了,秦朝统一指日可待。但王翦不在列土封疆之列,也不插手东线赵齐战争。在咸阳庙堂,他不留人脉,在军中他不留旧部。凡此种种,皆为自保。
所以,60万不是数字,是王翦给自己上了一道保险。他要的,是把战争和政治一并收场,把“活着的胜利”写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