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非同寻常的损失,同时也正式将美国推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全球战争形势的升级。背后的直接原因是日本急于摆脱英美的封锁,计划进行一次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动,以寻求突围。此时,德国在这一背景下是否扮演了挑唆者的角色?希特勒是否对日本的计划有所了解?此外,罗斯福是否早有预谋,故意策划了这一事件?
关于希特勒是否知晓日本的计划的讨论,始于1940年9月27日,德国主导的德意日三国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该条约表面上是为了阻止美国插手正在爆发的战争,德国希望通过这一同盟维持美国的中立。这一时期,德国不愿美国参与战争,因为它认为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将使得战局变得更加复杂。而对于日本而言,面对美国的干预同样持谨慎态度。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均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美国不愿意直接投入战争,但它通过大量物资支持同盟国,已使德日两国倍感压力。
那么德方是否对日本的行动有所了解呢?在1941年12月初,日本驻德和意大利的大使向德国传达了信息,表明如果日本率先展开行动,那么德国和意大利将坚决遵守三国同盟的条款。希特勒知道日本有可能对美国实施袭击,却并未获悉关于珍珠港的具体袭击计划。日本对于战略细节的信息披露慎之又慎,毕竟这类敏感情报一旦泄露,可能会引发极大的风险。
德国是否真是挑唆者?实际上,德国在得知日本对珍珠港实施突袭后,震惊的程度可能超出美国总统罗斯福。因为这次袭击明显会将美国完全拉入战斗,德国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强大且全新的对手。在时间线的推进中,12月5日,希特勒得到日本将有所行动的消息,兴奋不已,认为这是美德海军之间的局部冲突,所以感到心情愉悦。然而,真正的袭击发生在12月7日,随后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紧接着在12月11日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宣战,也让美国迅速对德国开战。
那么,希特勒在这一紧张局势中究竟在忙些什么?如果他如他所言“高兴”,在得知珍珠港事件后是否应该愤怒指责日本的鲁莽行为呢?希特勒原本希望日本能在太平洋战场上牵制美国的力量,而非直接发起全面战争。尽管两国间已经发生了多次海上冲突,德国也不希望与美国展开真正的全面战争。而是期望通过支持日本的方式,在太平洋施加压力,以此减轻自己在大西洋战线的压力。
然而,当珍珠港事件真正发生时,希特勒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反应却显得有些失望与愤怒。他并不希望看到日本与美国直接开战,而是更倾向于通过局部冲突来牵制美国的力量。这四天内,德国内部在权衡是否应该全力支持日本的计划。尽管希特勒一向推崇与日本的战略合作,但最终他还是不得不接受了日本的决定。毕竟在大西洋上,美德冲突愈演愈烈,德国无法逃避与美国的全面对抗。尽管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支持,日本的决定并非希特勒所愿,毕竟在多方对抗的局面中,德国的处境日益艰难。
与此同时,有人认为罗斯福故意设计了珍珠港事件的“陷阱”,期望通过这一策略促使美国参战,从而获取更多的国内支持。支持这一观点的人士认为,美国海军的损失并不是致命的,许多舰船都可望修复,且美军的航母未遭受重大打击。然而,至今关于罗斯福是否故意制造出这一事件,并没有确凿的结论。即使存在相关证据,也几乎无从证实,因为如此巨大的牺牲,几千条生命一旦逝去,便无法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