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也就是驾崩的前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要干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凌烟阁中绘制二十四功臣的画像。为什么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要如此“折腾”呢?好好享受生活不好吗?知道原因后,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其实绘制这个凌烟阁二十功臣画像,不仅仅是表彰或纪念跟过自己的那批功臣,更是为了李治;因为他有点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李治。李治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最小的儿子;自长子李承乾与四子李泰相继被贬后,李治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太子。
在李世民心中,李治一直很柔弱;《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是这样说的,“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感觉李治不像自己,反倒看中像自己的吴王李恪;要不是长孙无忌的极力劝阻,唐高宗李治可能就会与储君之位擦肩而过,那么大唐也会错过一代守成明君。
很难想象将天下交给这样懦弱的人是否妥当,也许是为了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自始至终都没有废掉太子李治;所以要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希望这份殊荣能够激起更多人才为李唐天下效力,都能够尽心尽力的辅佐唐高宗李治。不仅如此,唐太宗李世民还赶走了李绩,留给唐高宗李治任用。
《旧唐书·李绩传》记载:“二十三年,太宗寝疾,谓高宗曰:‘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 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翻译过来就是: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对唐高宗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太大的恩惠,我现在将他贬到外地。我死后,你应当授予他仆射的官职,他受了你的恩惠,一定会为你尽心尽力。”
这一驱赶一召回,可谓是煞费苦心;也为后来对抗唐高宗李治对付长孙无忌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儿子李治铺好了道路,唐太宗李世民终于可以甩下包袱,将传承的接力棒放心交给后代,自己也不用带着遗憾离开。这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也是一种寄托;希望唐高宗李治能够继续延续李世民的辉煌,福泽子孙后代,高宗李治也没有辜负其父李世民的期望。
李治在位34年,将大唐管理地井井有条,社会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可以说文治武功都不输其父李世民,甚至说超越都不为过;而且高宗治下还出现过盛世——永徽之治。要不是高宗李治身体羸弱,估计“开元盛世”的华章会提前奏响。
从李世民对其子李治的做法,是不是感觉“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并非杀伐果断,冷酷无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