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长城到底有没有用?外国专家:中国的长城把欧洲国家害惨了
迪丽瓦拉
2025-07-15 03:03:14
0

长城是中国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其规模宏大世所罕见,

它蕴含着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和勤劳,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

人们惊叹于长城规模的同时,也对它存在意义十分好奇。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西方学者几乎垄断了对长城的研究,这些西方学者研究到最后,得出了一个观点:中国的万里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学者认为,中国的长城易守难攻,成了草原上的敌人,越不过的一道天堑,只能转头进攻欧洲。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伏尔泰曾说,

长城是恐怖纪念碑。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早在基督纪元以前的200年,中国就已经建造了长城,但是它不但没有挡住鞑靼人的进攻,而且还成为了一座恐怖纪念碑,埃及的金字塔是恐怖和迷信的纪念碑,它们证明的只是这个民族的忍耐力,而不是其优秀的本领。

很显然,伏尔泰是没有登上过长城的,他对于长城的了解,或许只是存在于长城的规模和别人的口口相传,在他眼里,万里长城和金字塔没什么区别,都是劳民伤财建起来的。

但在他之后的无数学者都认为,长城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对欧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长城确实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毕竟在遥远的古罗马、英国等地,也有长城,只不过,它们的规模不能和中国的万里长城相比。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庞大的军事防御工事,它起到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城墙这么简单。

长城的建造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我们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里的烽火,就是长城。

战国时期是长城初见雏形的第一个阶段,起初建造长城,是楚国大王下令修建的。

当年楚国为了抵御齐国的进攻,便下令修筑了一段长城,全长近500公里,为的是防止齐国的战车,这就是最早的长城的作用。

楚国修建的长城非常有用,齐国的战车在高大的城墙面前,毫无作用。

之后各个诸侯国为了守住自己的地盘,开始效仿楚国国君,疯狂的修建属于自己国家的长城,作为军事防御系统,当时的长城长度比较短,用的也不是什么坚硬的石块,实在算不上恢弘。

秦始皇登基之后,原本是将各个诸侯国之间的长城拆除了,当时的长城经过岁月侵蚀,已经破烂的不成样子,根本起不到防御的作用。

但接壤北部草原的燕赵长城,秦始皇下令留了下来。

之后草原的匈奴人也开始频繁骚扰我国边境,为了抵挡匈奴人的进攻,

秦始皇下令将之前的废弃长城,重新修缮连在一起。

当时的长城西起甘肃,东至辽东,基本上确立了中原和游牧的分割线。有了这道屏障,匈奴人频繁骚扰的次数,也降低了不少。

万里长城正式诞生,秦始皇从此也背上了劳民伤财的这口大锅,之后历代帝王都有陆陆续续的修缮长城。

汉武帝时期,也曾修建过长城。

当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原意是想通过联合月氏国,打击匈奴,但张骞辗转十年才九死一生回到中原,虽然没有说服月氏国,但却意外打通了西域。

霍去病打跑匈奴之后,汉武帝开始着手修筑西域戈壁上残留的长城遗址,汉武帝连接秦始皇时期修筑的长城,一直将他延续到罗布泊境内。

对于难缠的游牧民族,没有比万里长城更好的办法了,强大的游牧民族总是居无定所,还总是挑中原王朝力量最薄弱的地方进攻,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长城是对付这些狡猾的游牧民族最好的办法,不仅是中原王朝权利的象征,还给游牧民族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明朝时,万里长城再次迎来第二次节点。

明朝大规模的修建长城,使长城有了现在的规模,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万里长城,基本都是明朝所完成的最后规模。

清军入关之后,也没有放弃对长城的修缮,而且还加大了长城的规模,修建工程主要在淮河以北和黄河以北。

中国的长城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清朝,延续了2000多年,总长达到了20000千米,成为盘踞在中国的一条巨龙。

万里长城不仅证明了中国古人的耐力,也证明了中国古人无限的智慧,古时候没有钢筋机械,全靠人力,能够在崇山峻岭之间修起万里长城,实属不易。

一直以来,长城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不少研究长城文化的专家认为,

中国的长城空有其表,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为此,这些专家还举出了不少的例子。在历史上,长城被攻破的次数很多,它并不是传说中那么的固若金汤。

早在汉朝初立时,凶悍的匈奴就曾越过长城,还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几百年后,契丹也曾多次攻破长城,进入中原。

北宋时期,辽国也曾突破长城,进攻中原,可见长城是抵抗不住敌人的进攻的。

那么,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还要费尽心力的修建长城?

长城的作用

当现在人爬上长城时,惊叹于长城的巍峨之时,心里难免也会有疑问,长城真的能挡住敌人的进攻吗?

很多人看来,长城底下的高山已经十分陡峭了,长城的作用看上去似乎没有那么大。

但我们绝对想象不到,彪悍的游牧民族为了进攻中原,会使出多大的力气。

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外族入侵,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些成功案例。

他们都是靠着捣毁边城而入侵的,他们不仅爬过了险峻的高山,还能捣毁古人辛苦建起来的长城。

但这些情况不是时常发生的,中原王朝不仅有长城,还有强大的兵力,

长城的作用,只是一定程度上抵御敌人不断的骚扰。

在冷兵器时代,人们打仗使用各种武器,还会组建所向披靡的骑兵,骑兵在战场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能给敌人造成更强的冲击力。

游牧民族号称是从马背上成长的民族,他们的骑兵更加厉害,长城的作用就在这时候体现出来了。

因为驻守边境的将士们,不可能提前知道骑兵会从那个方向攻过来,也不知道他们会选在白天还是晚上,更不知道他们具有多大的规模。

这诸多的不确定性,让中原地区的百姓备受煎熬。

有了长城,驻守边境的士兵,至少可以在发现敌人的第一时间点燃烽火,发出预警。

守边将士可以通过烽火来传递敌人的信息,后方得到预警后,会迅速布防,作出反应,大大降低了战争的消耗。

古人的信息传递,远比我们想象的全面,通过烽火台,将士们可以准确的传达敌人的规模,预计入侵时间,在哪个方位。

当然,这些都只是烽火台的作用。

古代行兵打仗讲究的策略和方法,敌人有时候会为事先虚晃一枪,制造出错误的信息,然后再进行攻击。

这个时候,长城就发挥出它的作用了,长城可以有效的拦截敌人,在长城面前,敌人可以说是无所遁形。

在边境地带,自然是比不上首都一样,常年有重兵把守,有了长城,很大的程度的可以保护边民的安全,对于军队来说,退可守,进可攻,长城是必要的存在。

随着人们制度的完善,长城的作用也越来越多,长城发展到后面,还有新增的屯田政策,不仅能够抵御外敌,还能帮助边境百姓实现经济开发,一举两得。

当然,即便是再高大的长城,恐怕也抵挡不住敌人大规模的军事入侵,古人建造长城,最大的作用,还是为了防御敌人的劫掠和骚扰。

在古代的将领看来,没有超过一千人的,都不算是大型军事规模,长城的作用也在于此。

以前的匈奴,也分成大大小小的部落,一到秋收季节,他们总会南下劫掠。

这些前来劫掠的匈奴部落大大小小,数量极多,三番几次的前来骚扰边境的百姓,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到冬天。

为此,每年朝廷都会派兵驻守,提前预防,来提防游牧民族的骚扰。

但每年朝廷征集军队驻守,也是很耗费钱财的,有时候算下来,军队的开销比敌人抢夺的物资还要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开始修建长城,长城修建完成之后,很大程度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朝廷还会派兵驻守在边境,这样一来,就有了双重保障。

想要利用长城来抵御大型的军事规模也是不太可能的,但大型的军事规模面前,长城起到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从清军入关就可以看的出来,当年皇太极带着数万人先后四次攻进了长城,每次都是掳走数不清的财宝和人口。

但这样大型的军事进攻规模,也不是时常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还是要靠军队来解决。

长城的作用,基本在于抵御小型的骚扰,毕竟游牧民族骚扰边境是家常便饭,所以在历史上,长城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长城对欧洲的影响

近代史以来,中国人对于长城的了解,恐怕还比不上外国人。

1908年,美国旅行家威廉从山海关开始,一路走到了嘉峪关,费时81天,详细记录了长城一带的风土人情和有关长城的详细记载。

对于长城的了解越深,外国的专家也就越觉得胆寒,研究到最后,他们得到了一个结论:长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的历史走向,甚至他们直呼,中国的长城把欧洲国家害惨了。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匈奴。

匈奴在历史上,一直都是野蛮,彪悍的代名词,也是清朝到汉朝最大的域外敌人。

匈奴的起源众说纷纭,在秦朝以前,被称为犬戎,他们的战斗力太强,即便是一扫六合的秦始皇,面对他们的时候,也难免头疼。

匈奴就这样,一直骚扰中原到汉朝。

到了汉朝之后,皇帝发现,还是打不过匈奴,没办法,只能各种示好。

但慢慢的,匈奴的胃口也被喂大了,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决定要走一条和祖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不准备向匈奴示好,而是准备彻底铲除这个隐患。

好在汉朝除了张骞、卫青、霍去病等,还有诸多猛将。

霍去病17岁上战场,只带了一队人就直捣匈奴的老巢,短短时间,西北边境的匈奴被清扫干净,剩余一部分逃到了更远的西域地区。

自此,汉朝再不用经受匈奴的进犯,还顺带打通了河西走廊,匈奴失去西域之后,只剩下一小部分转移了战场。

经过长期的修养生息,匈奴攒够了实力,卷土重来,但这次,他们被汉王朝打怕了,不敢再进攻中原,只能转战欧洲。

这群匈奴人来到欧洲之后,他们很快发现,欧洲是一盘散沙,没有万里长城,也没有汉王朝这样的存在,对他们而言,就是最理想的王国。

对比汉人军队,欧洲的国家可以说是不堪一击,匈奴人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和欧洲的人融合,后来又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王朝。

有着“上帝之鞭”称号的阿提拉,就是匈人最杰出的首领,他曾率领军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了君士坦丁堡。

之后他又一路进攻意大利,还曾打到了西罗马的首都。

他在世时,王朝版图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

虽然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匈人就是当时的匈奴人,但匈奴人当年征战欧洲的脚步是没错的。

在公元5世纪中叶,匈人帝国成了欧洲的神话,大半个欧洲都被他们踩在脚下,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拜占庭帝国,都得让他们俯首称臣。

说起中国,长城都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标识,它的影响深远,不单单是对欧洲。

万里长城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如今的长城是中国的标志,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华夏民族历经几千年最好的见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临...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英雄豪杰的光辉。那些英勇无畏的将领们,或许忠诚...
原创 清... 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有皇帝均为男性,而唯一一位女皇帝便是武则天。然而,晚清时期出现的慈禧太后,却让许多...
原创 为... 作者:殘門銹鎖 问君能有几多愁?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之后,在宋朝的土地上,对自己的一生发出的感叹...
原创 北... 元恭(498年~532年),字修业,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四任皇帝。广陵惠王元羽之子。在北魏的皇...
原创 司...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是政治家和军事家,历经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代帝王,后来发动“高平陵之变...
原创 怎... 公元742年,唐玄宗在自己的御花园中轻松地漫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微风拂面的午后,花香弥漫在空气中,...
原创 三... 赵云是何许人物?他便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常山赵子龙。在提到赵子龙时,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就算对...
原创 他... 1949年春,随着全军统一改编番号的指令下达,中原野战军被正式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下辖第3、4、5兵团...
原创 《...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事件,曹操在濡须口对孙权发动攻势,双方交锋长达一个多月。根...
原创 朱...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失天下,根源在于太宽”,因此他提出要“救之以猛”,并且通过严格的法律和严酷的刑...
原创 张... 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张飞以其豪放不羁和无畏勇猛的个性而声名远扬。这位战将气势如虹,然而他的傲气之中,亦...
原创 当... 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飞曾在这片土地上修筑了长达30公里的铜墙铁壁。如今,这片英魂守护之地蕴藏着无数珍宝...
原创 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的时代宣告终结,而建兴六年(228年)...
浦发银行杭州分行开展“小小银行...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启蒙课“小小银行家”南宋货币研学活动在浦发银行杭州分行“江南文化客厅”温馨开...
原创 项...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战争中落败,最终选择以身殉国,这一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引人深思且令人心痛的悲剧。...
原创 陈... 在汉朝的开国功臣中,陈平可谓是最为特别的存在。为什么说他特别呢?他既不像张良那样能及时从权力的旋涡中...
原创 北... 960年正月,后周著名将领赵匡胤在陈桥展开了大胆的军事政变,成功夺取了皇位,宣告了北宋王朝的建立。赵...
原创 司...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震动整个曹魏政权的高平陵之变,他不仅成功罢免了曹爽的大将军职务,还迅速将曹...
原创 北... 前言 宋仁宗嘉佑二年三月,陈州城内一声长叹划破了春日的宁静。 一个曾经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在战场上威...
原创 成... 在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宛如自然规律一般不断上演。一个朝代的繁荣昌盛通常伴随着政权的稳定,但在这份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