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震动整个曹魏政权的高平陵之变,他不仅成功罢免了曹爽的大将军职务,还迅速将曹爽及其党羽一网打尽,最终实施了彻底的清除。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曹爽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失去了对魏国都城洛阳的控制权,但他依旧拥有一项至关重要的资源——魏国的天子曹芳。作为朝廷的最高军官,曹爽依然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兵权,因此,曹爽理论上完全可以像曹操那样,利用天子之名号召天下诸侯,巩固自己的权力。
然而,在司马懿发动叛乱的关键时刻,曹爽竟选择了投降。这一决定令人深感疑惑。既然曹爽掌握了天子和兵权,为什么他没有像曹操一样选择反抗,而是甘愿放弃一切权力呢?
一
首先,在高平陵之变爆发之际,已经有忠诚的谋士向曹爽提出了类似曹操的建议。这个人就是桓范。当时,桓范作为大司农,带着大司农印绶急匆匆地去找曹爽,希望能借此机会恢复曹爽的权力。司马懿看到后,冷冷地对蒋济说:“智囊已经失效了。”蒋济则回应道:“曹爽与桓范之间本就心生疏远,何况曹爽的性格犹如‘驽马恋栈豆’,必然不会采纳桓范的策略。”在与曹爽兄弟见面后,桓范劝告他们带着皇帝曹芳前往许昌,借助天子的名义召集各地的将士前来援助,誓言与司马懿展开一场生死较量,且还承诺以大司农印绶作为粮草供应的保证。
然而,曹爽兄弟却迟迟无法做出决定,最终曹爽放弃了这一提议,决心选择投降。他以为,顺从司马懿交出权力后,自己仍可过上富贵奢华的侯爵生活,保全家族的根基。桓范见状,痛心疾首,泪流满面地哭道:“曹子丹(曹真)乃大英雄,然而今天我的家族将因你们的懦弱而走向灭亡。”这也意味着,曹爽最终选择投降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贪图安逸,不敢为自己的未来而拼搏。
二
对于曹爽的心态,司马懿显然深谙其中的奥秘。为了能够有效地劝说曹爽投降,司马懿先后派出了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耐心劝解曹爽放弃抵抗,并通过洛水发誓,承诺若曹爽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和荣华富贵。实际上,曹爽并非完全愚蠢,他之所以会相信司马懿的承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缺乏与司马懿对抗的信心,觉得自己无法战胜对方。
此外,司马懿提到的“洛水”,在当时的三国时期具有极为神圣的地位。曹植曾在《洛神赋》中描写过洛神,传说洛神是洛水之神,深受百姓敬仰。司马懿以洛水为誓,实际上是以神明为证,这在当时对曹爽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换句话说,曹爽在某种程度上更相信洛神的神力,而非司马懿的诺言。
与此同时,曹爽的另一位资深谋士蒋济也写信劝说他放弃抵抗。正是由于众多高官的劝解和保证,曹爽最终选择相信司马懿承诺的“保全性命”的话语,从而决定交出兵权。
三
曹爽虽然掌握了天子和兵权,但他仍有一个重大软肋——洛阳。曹爽及其亲信的家人都还在洛阳,而洛阳正是司马懿的控制范围。即使曹爽有足够的勇气放弃自己手中的兵权,他也无法忽视自己家族在洛阳的安危。若是司马懿通过威胁家眷的安全来威逼他,曹爽便难以为继,性命也可能随之丧失。
另外,曹爽虽然有着将门之后的血统,他的父亲曹真曾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并一度压制司马懿,但曹爽自身却并没有军事才能和经验。在多次军事行动中,他都未能展现出卓越的指挥能力。例如,公元244年,曹爽亲自领导魏军征讨蜀汉。当时他调集了十多万兵力,而蜀汉的兵力不过三万。然而,蜀汉的大将军费祎迅速占据了有利地形,使得曹爽的军队无法推进。在参军杨伟和夏侯玄的劝说下,曹爽最终决定撤军,但蜀汉却在背后布下了埋伏,导致魏军遭遇了惨重的损失。最终,曹爽经历了长时间的苦战才得以撤回,且在撤退过程中死伤惨重,粮草补给也几乎耗尽,导致魏国的军事资源遭受了极大消耗。
四
由于此前的军事失败,曹爽的信心已遭重创,魏国的将士也对他心生怨言。尤其是在蜀汉战役后,曹爽在士兵中的威望一落千丈。由于此次败北,曹爽对抗司马懿的勇气和信心几乎丧失殆尽,最终决定将兵权交出,放弃抵抗,选择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