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事件,曹操在濡须口对孙权发动攻势,双方交锋长达一个多月。根据裴松之的注释,魏略提到在公元214年,孙权乘着一艘大型战船前来观察军情,曹操随即指挥军队对其发起箭雨,箭矢纷纷射向孙权的船只,导致船体一侧迅速插满了箭。由于船只重心失衡,马上就要倾覆,孙权迅速命令调转船头,让另一侧迎接箭矢的袭来,结果成功地让两侧箭矢数量均衡,最后顺利返回。这也让人意识到“草船借箭”的真正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他的意图在于挑战敌人,而非单纯地借用箭矢。
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匆忙整编的水军却无法进行有效的战斗。这是因为他收编的刘表水军战斗力低下,长期没有接受正规训练,导致无法迅速投入战斗。而曹操自己北方的军队对于水战并不擅长,士兵上船后常常失去平衡,晕头转向。而且,这些北方士兵来到南方后,因水土不服,大量生病甚至死亡。面对这种困境,曹操只能无奈下令暂停出战,先行训练水军。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权的部队多次主动发起挑战。虽然曹军曾试图出战,但很快便被吴国精锐水军击溃,之后干脆不再出战。
有一天,孙权亲自带领一支庞大的舰队前来挑战,然而曹军仍旧选择闭门不出。于是,孙权命令军舰停在曹军水寨的前面,擂鼓叫阵,发出挑战的信号。曹操虽然判断出是孙权来了,但因心生畏惧,不敢直接出战,遂令水寨的弓箭手乱箭齐射,企图将其驱散。让人惊讶的是,孙权并未表现出丝毫惧意,舰队依旧稳如泰山。当时的战舰多由木头制成,曹军发射的箭矢纷纷钉在船体上,导致船体朝一侧倾斜。孙权见状,果断命令战船调整方向,让另一侧对准曹军,直到这一面也被箭矢射满后,孙权才下令返航。
因此,这些战舰满载箭矢返回。抬头一看,这些箭矢拔出来后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为吴军积累了大量弹药。显然,孙权的真实目的在于发起挑战,而非借箭。实际上,吴军的武器装备十分精良,并不缺箭矢。而且,自古以来并没有“借箭”这种做法。回想当年,水军中常用带火的箭头,一旦射中便会引发火焰。如果诸葛亮有胆量去借箭,又何必要用成千上万的草人作为掩护呢?一旦遭遇几支火箭,草人立刻就会变成焦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