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随着全军统一改编番号的指令下达,中原野战军被正式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下辖第3、4、5兵团。这次改编过程中,许多将领获得了新的职务,其中包括陈锡联、谢富治、杜义德、王近山、陈赓、郭天民、刘志坚、杨勇、苏振华等。这些人中,有一位并非原本在刘邓麾下,而是来自晋察冀军区,他就是郭天民。
郭天民的背景比较特殊。在刘邓挺进大别山时,他才被调来,且低调行事。尽管他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却未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担任过显眼指挥职务。这位将领的身世较为独特,他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军政双全,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开始担任师级、军级职务。在抗战初期,他从军委作战局长的岗位调任晋察冀军区,先后担任副参谋长和第二分区司令,在晋察冀地区与敌人作战近九年。按理说,晋察冀地区缺乏有能力的干部,而他作为外来将领,跨战区调动,似乎并不常见。那么,为什么他会被调离原战区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他跨战区调动,一直任副职,是被限制使用,跟着陈赓打仗才解除?》中获得一些线索。
当郭天民被调到刘邓麾下时,他的处境也并不容易。毕竟,在晋察冀他曾担任过军区司令、纵队司令兼政委等重要职务,但到了新的环境,他对部队不熟悉,部队也未必了解他,这让他起初只能从副参谋长做起。大军南下时,刘邓麾下确实急需大量干部,这为郭天民提供了不少机会。实际上,刘邓大军在离开后方,前往前线时,必须在当地建立新的根据地,争取人民支持,以确保部队扎根站稳。这个过程中,郭天民也逐渐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在南下的过程中,王宏坤率领新组建的第10纵队抵达桐柏地区开辟新区,原新四军第5师与张才千的部队会合,共同组建了江汉军区。与此同时,1纵、2纵、6纵的主力分别调往地方,组建了鄂豫军区,由王树声负责。虽然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很强,但王树声的身体状况并不佳。此前,王树声带领部队突破了中原的包围,来到鄂西北建设根据地。由于地理和环境的困难,部队的建设进展缓慢。鄂西北的军区部队一部分由张才千带去江汉进行游击,一部分则由刘昌毅带入大别山开展游击战。王树声因健康原因前往后方休养,得知大军南下后,他毅然决定投入解放家乡的战斗。
从原来的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到如今的鄂豫军区司令,王树声的职务不再与老部下如王宏坤、陈锡联、王近山、杜义德等人有明显高低之分。对他来说,职务的高低并不重要,或许也考虑到身体原因,他安排了郭天民作为副司令,负责军事事务。
郭天民作为军事人才,曾在晋察冀根据地参与了不少战斗,虽然他更擅长大兵团作战,但作为地方军区的副司令,他的职责是协助主力部队。因此,虽然他在地方作战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显得比较低调。实际上,郭天民的职务并不算高,如果他没有被调离晋察冀,或许在新组建的野战军中,也能担任副司令一职。
1949年,随着全军改编,郭天民被提拔为兵团副司令,与陈赓配合默契,二人从江西一路作战,直到云南,取得了许多重要战果。尽管他在最初的环境中显得较为低调,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他逐渐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