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276年,一个共出了90个状元,第一个是吴伯宗,最后一位是杨廷鉴,其中杨廷鉴最悲催,刚当上状元,明朝就覆灭了,明朝出了三个三元及地,分别是:黄观、李骐和商辂。在明朝这90个状元里,最不幸的就是陈。金榜题名之时,就是他人头落地之日。
这一年是大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年)三月,大明王朝开科以来第七次科举,主考是85岁的湖南茶陵人,翰林学士刘三吾。本届科举考试录取的52人中。无一例外都是南方人,北方举子无一录取。放榜之后,引发本届科举里北方学子一直反对,这些学子认为主考是湖南人,因此偏袒南方学子,刻意造成地域歧视。对此,北方士子们非常愤怒,他们联名上疏朱元璋,要求皇帝进行干预,重新进行评定。
事情传70岁的老皇帝朱元璋耳朵里之后,朱元璋第一是不信,朱元璋是不信刘三吾偏袒南方学子,大明的科举制度就是刘三吾制定的,还有就是朱元璋对于刘三吾政治操守和人品是认可的,而当朱元璋把录取名单看过之后也是大吃一惊,尽管历届科举的状元都是南方人,每次新科进士占绝对大头的都是南方人,但像今年一样全部是南方人中榜、北方人全部落榜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状元陈,是福建闽县人,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探花刘仕谔,是浙江山阴人。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于是下令,让上一届甲戌科状元、侍读学士张信等十一人翰林学士组成联合专家小组进行二次调查,并重新组审阅试卷。但张信等人审阅的结果也是一样,刘三吾的判罚没有错。北方确实明显不如南方士子的答卷。并且张信提醒朱元璋,阅卷时采取糊名制、誊抄制,公布前根本不知道谁是谁。但这份报告没有被北方考生认可。他们认为张信当年当状元就是刘三吾钦定的,这次报告也是刘三吾授意张信等人,故意将北方考生中“差生”的进呈给皇帝蒙蔽圣聪。
面对舆情纷纷,朱元璋敏感地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的地域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下令,直接将新科状元陈、主持复查试卷的张信,白信蹈等人全部斩首弃市,而85岁的主考官刘三吾充军戍边,朱元璋立即宣布原考试作废,在五月重新进行会试,这一次朱元璋亲自一一阅卷,这次录取的61名进士都是北方人,山东人韩克忠为状元(夏榜)。山东人王恕被录为榜眼,山西人焦胜则被录为探花。朱元璋还下令,科举实行南北榜。
明朝在洪武十五年恢复科举制,有明一代,殿试不黜落考生,只是对考生重新排定名次,进士第一名就是为状元。这次科举事件,实际上就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说刘三吾考试是以成绩取士的话,而朱元璋则要要考虑的政治平衡问题,如何安抚南北差异问题,最关键一点,此时已经洪武三十年了,已经太平一代人了,结果北方成绩还不如南方,难道北方人在大明统治下还不如元朝,这是在骂朱元璋是昏君,还就是从这里朱元璋看到了学阀控制科举的可能,这是总朱元璋无法接受的,对于朱元璋其他的杀戮我多少有些反对,唯独南北榜案,我认为这帮人是死有余辜。刘三吾和朱元璋二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局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朱元璋还下令,科举实行南北榜。
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制度,到明宣宗时期改为按照“南六北四”的比例录取进士,以实现科举考试的区域均衡,这也使得明朝大大增强了在北方地区的人心吸引力,有力促进了明朝中央对北方和边疆地区的重新控制。明朝的科举考试分区制度考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最终被废除,实行了分省录取制度,而这,也是今天高考分省考试制度的由来。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